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5日 13:13 來源:
專題:中國焦點2006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進入[今日關注]>>
| |
| |
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3月14日播出):
聚焦3月的北京,中國人用智慧決策未來,用愛心規劃家園,用責任擁抱世界。2006的這個春天,中國播下新的種子,13天的真誠互動,13個牽動百姓的期待。
中文國際頻道《今日關注》攜手多家媒體傾聽百姓聲音,解讀中國焦點,敬請關注。
魯健: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文國際頻道《今日關注》的特別節目──“中國焦點2006”。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今天圓滿閉幕,會後溫家寶總理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在節目一開始,我們還是請首席記者任永蔚給我們介紹一下今天總理記者會上的相關情況。
任永蔚 中央電視臺記者:
您好。
魯健:
今天不知道有沒有遺憾?因為在記者招待會上沒有獲得提問的機會。
任永蔚:
遺憾當然是有一點的,我想遺憾不僅是我一個人,在現場近千名中外記者中今天能夠獲得提問機會的只有13個,我想大多數人都是有遺憾的。不過今天我覺得很榮幸的是能夠親臨這個記者會的現場,應該説每年我都有這種機會來參加這樣的一個記者招待會,今年我的感覺就是記者格外地多,大家從轉播中也可以看到,600個座位已經是座以虛席,而且還有一、二百名記者站在了周圍。原定是1個小時的記者招待會,最後延長到了兩個多小時,在12點的時候,總理拿起他桌上的手錶來説,大家見我一面也不容易,如果大家還不餓的話,我還給大家兩個提問的機會。當時記者就一片掌聲。
魯健:
而且今天溫總理的開場是以網友的問題開始回答來作為開場的是吧?
任永蔚:
是的。我覺得今天網民朋友們應該最為高興。因為總理在開場白一下子就提到通過幾個網站的統計,了解到給政府提意見和給總理提問題的就有幾十萬條,他從這些意見和問題中感受到了期待和鞭策,而且也感受到了一種信心和力量。同時總理在回答問題時也提到説,人民的政府是要接受民眾的監督的,而在網上廣泛的聽取意見也是一種監督的形式。所以我覺得網民朋友可能是最為高興的,因為我覺得總理是特別重視這個互聯網。而且我特別想提的一點就是,我們的節目自開播以來,《中國焦點2006》,我們的網頁中也給網民朋友們提供了很多機會,徵詢他們給總理提問題,都會提哪些問題?其實透過總理的這番話,也可以看到,總理已經看到了大家提問的這些問題了。
魯健:
對。而且這個系列節目的第二期,我們當時也在一塊兒做了這個節目。那期節目就叫“我有問題問總理”。據我們的統計也是八大媒體連動,相關的網站上,我們也得到了幾十萬網友的留言,就是向總理提出的建議和問題。
任永蔚:
對。如果今天我有機會的話,我一定會把網民的問題問給總理的。
魯健:
今天雖然沒問問題,但是你全程參加了這個發佈會以後,你覺得今天留下印象比較深的哪一個問題?
任永蔚:
我覺得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大家都稱溫總理是“平民總理”,確實有這種親民的作風。今天他開場的第一句話跟以前的新聞發佈會是不同的,很特別的,他説“今天我面對的是記者,但是這是少數,在場外聽我談話的群眾是多數,我要給群眾説幾句話”。所以説總理心裏記挂的是群眾,而且總理在回答問題時也提到,他説他執政三年來,感到最痛心的問題就是沒能把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住房、醫療、教育、安全等問題解決得更好。當時説這個話的時候,總理是面色凝重,而且語氣也很沉重,但是總理隨之他又説,他説“作為中國的總理,也懂一個道理,那就是知難不難,迎難而上,知難而進,永不退縮,不言失敗”。所以通過他的這番話,我想作為人民群眾也可以感受到一種力量和信心。
魯健:
好的,謝謝永蔚今天給我們帶來總理記者會上的相關情況。
魯健: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今日關注》的特別節目──“中國焦點2006”。
兩會期間,文化議題一直就是代表和委員們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今年關於文化的議題同樣關注度是有增無減。中國什麼最能夠代表中國的文化形象?中國如何向世界傳遞和諧發展的中國名片,今天我們請到幾位嘉賓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給大家介紹一下嘉賓,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您好孫部長。還有全國政協委員古典文學教授李漢秋,您好,李教授。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委書記哲學博士王永昌,歡迎您。
為了做這期節目,我們和八家連動的媒體、相關的網站上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的題目就叫做“誰最能夠代表中國的形象”?我們的這個調查提供了很多的選項,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在網上相關的調查情況,我們列了很多的選項。結果在第一天,調查的第一天就有兩萬多的網友參與到了投票當中,答案也確實是五花八門,結果我們待會兒再公佈。
既然大家對這個關注的程度這麼高,我們也來看一看,我們所提供的選項有許多,比如説像炎黃二帝、京劇、孔子、書法、中國功夫、中醫、姚明、春節、Made in China等等等等。真的選項是非常多的,要從中選擇出一個自己認為是最能夠代表中國形象的,還真是大家的意見不太一致。我想先請演播室的三位嘉賓,如果讓你們來選擇一個答案的話,你們覺得哪個最能夠代表中國的文化形象?
李漢秋 政協委員
其中有一項跟我的名字有關係,我叫漢秋,我們福州孔廟大門口一邊刻著“精、深、義、正”,一邊刻著“江、漢、秋、陽”。那是孟子形容孔子的偉大,接受孔子的教育就像在長江、漢水裏駛過,就像秋天的太陽曝曬一樣。“江漢秋陽”,我取名字就從中間的兩個字“漢秋”。所以我個人對孔子的感情是特別深,要我選當然選孔子了。
魯健:
所以您覺得孔子最能夠代表中國的文化形象。
王永昌 人大代表、紹興市市委書記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題目。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可以從不同角度來選擇。如果我來選擇的話,從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價值角度,那麼就是選孔子,因為他代表著我們儒家的文化;如果是從文化符號的角度來選的話,就是選中國的漢字、語言、書法;如果是從文化圖騰的角度來選擇,就選中國龍;如果從物質形態來選的話,就可以選長城。我選這麼四個。
魯健:
那您是把這個選項分了分類,其中又分為精神領域的、有人物。
王永昌:
這恰恰説明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多層面性。
魯健:
部長,您的選擇是哪一項?
孫家正 文化部部長:
這確實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題目。中國文化確實是多元一體的文化,光民族就有50幾個民族,融合起來當然也形成了一種比較統一的文化形象了。我覺得這個是很矛盾的一個問題,從文化的底蘊或追求內涵來講,當然沒有人能和孔子相比,他是世界文化名人。而且中國的文化,在2400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而且今天來講,仍然隨著時代在不斷地發展。但是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作為文化部長來講,我經常想到的,文化是屬於大眾的。從大眾這個角度來講,怎麼能更有大眾性和普及性呢?我倒想選春節。
魯健:
那您也是選擇兩個答案了,孔子和春節,都比較傾向。
説到這兒,我們來看看網友們對這個問題是怎麼來評價的,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説法。
網友留言
國際在線的網友説,孔子和龍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他們流傳最悠久並永世長存,也獨具中國特色,不會因時間久遠而淡忘。
人民網的網友説,我選擇姚明,這是一個年輕人,他是中國現代年輕人中的一個榜樣,是一個青春、活力的人。
還有新浪網的網友説,應該是漢語詩歌,現在的那些流行音樂連一句I LOVE YOU都要説半天,其實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好了,簡單明了,入人心房。
還有央視國際的網友,Made in China吧,古文明也好,新科技也好,只有中國製造能夠代表中國,當然製造也包括著創造。
其實網友的意見還有很多,我們沒有辦法把的很多的留言都摘錄在這兒。不過還有的我也注意到,一些網友是選擇旗袍,認為旗袍也能夠代表中國文化。還有的説像奧運會、神舟飛船,所以確實選擇是很多。那麼最終的統計結果,我們統計了一下,一共是收到了62910張投票,最後排名到前十位的都是哪些呢?我們也來一起看看。
排到第十位的選項是京劇。第九位,中國功夫。第八名,中國菜。第七名,瓷器,瓷器的英文發音跟中國一樣。第六名是中國針灸。第五名,書法。第四名是春節。第三名故宮長城。第二名是中國龍,8392票。第一名,孔子,8395票。
看來大多數網友的看法還是覺得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符號的是孔子。這是為什麼呢?大家為什麼覺得孔子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呢?
李漢秋:
孔子是我們中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儒家思想成為我們中國文化的主幹,所以孔子在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中間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影響非常地深遠。所以我建議以孔子的誕辰日作為中國的“教師節”。我這次提案還得到廣大知識界的支持,我在政協裏面,委員們非常地支持,開頭沒有教育界簽名,很多文藝界其他黨派界簽,後來教育界的老師們知道了,都搶著要簽名。這個提案40個格,40個格都不夠簽的,最後下面還簽了兩個,教師們很踴躍的。所以這張提案被稱為一張“擠破頭”的提案。大家都很贊成把孔子的誕辰日作為中國的“教師節”。
魯健:
其實孔子不僅僅是代表著是一種教育的形象了,現在他也代表著中國的一種文化符號。我知道從2004年的時候中國就在海外建立了很多推廣漢語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機構,就在孔子學院。孫部長為什麼當時想到把這個機構叫做“孔子學院”呢?
孫家正:
當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已經發展了,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掀起了一股學習中文、漢字的熱潮。有很多是當地的華僑華人開始辦起來的,但是為了推動漢語的普及或者是在全世界傳播,教育部、文化部很多部委參加,教育部&&成立了漢語的教育和推廣辦公室,簡稱“漢辦”。“漢辦”研究的主要還是在大學裏面,就是漢語教育。什麼能夠最能代表中國的語言、文化,大家當然是首推孔子了。當然孔子在世界文化名人當中一直是排在首位的,很多國家還有孔子的塑像。
魯健:
談到文化,這次兩會期間有不少的代表和委員,他們也提到了,一些議案提案都是關注這方面的,我們也選擇了其中的一些,我們看看他們是關注哪些方面。
人大代表洪可柱,他認為在青少年當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教育非常地重要。
人大代表陳紹基,他認為中小學應該重開毛筆書法課。他顯然還是認為書法是具有中國的傳統內涵。
人大代表翟玉和,他認為應該重塑傳統的孝道。
全國政協委員趙昌平認為,應該建立國家級的傳統文化出版基地。
全國政協委員羅開富建議對年文化、春節的精神內涵進行挖掘、整理、包裝,使之成為一個世界文化品牌,共同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
我們現在正在演播室討論的是“中國最能夠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是什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向世界傳遞和諧的中國名片,稍後回來我們繼續探討這個問題。
魯健:
歡迎繼續收看我們的節目。
在過去的2005年中國在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方面,盛事不斷,我們通過一個小片子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看到這一系列的事件當中,有很多是中國文化節在國外舉辦。比如説2005年中國文化節在美國舉辦,孫部長,當然好像作為文化節的一部分,您還被邀請在美國的一個國家記者俱樂部做了一個演講,演講的題目是“當代中國文化的追求與夢想”,其中談到了和諧的主題,外國的記者,尤其是美國的這些記者,他們能夠聽懂你講的“和諧”的話題嗎?
孫家正:
所謂“和諧”應該説是全人類追求的一種境界。當然了,講這樣的一個非常學術性的哲學命題,必須要從具體的事情説起。我當時就知道很多美國人知道或者甚至到過中國的故宮,故宮當中核心的建築就是太和殿、中和殿和寶和殿,這都是根據中國的《易經》來起的名字了。“太和殿”就是陰陽重合、宇宙祥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和殿”主要是中庸之道來處理人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寶和殿”就是要主張一個人身體健康,心態非常安神,身心的和諧。我就從這三個殿講起來以後,外國人覺得很具體了,實際上這三個問題是人類社會以來一直在尋求、追求的一種境界了,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自身,人與人的和諧,和一個人全面的發展做身心和諧。所以對中國這樣的一個理念,不僅僅是在外界宣傳中國政府的一種主張,實際上是中國文化的一種主流價值觀,追求和諧,這個觀點不僅被外國人所普遍的理解,而且使他們深受感動。
魯健:
説到文化的傳播,我們是想到的是孔子的形象,興辦教育的機構,孔子學院。其他國家可能用了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説韓國,他們推廣自己文化形象的一個手段就是電視劇,現在很多的中國觀眾都非常喜歡看韓國的電視劇,比如説《大長今》在中國熱播以後,像韓國菜、韓國料理大家都非常地關注,甚至還有人都特別想到韓國去旅遊一下,所以韓國人其實是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找到了傳播自己文化的一個渠道。王書記,我們知道,你們紹興好像2005年的時候也在開拍一部電視劇,叫《越王勾踐》。
王永昌:
對。
魯健:
當時包括您在的一些市領導,都專門去為開機剪綵。其實我們一般很少有市領導這麼重視一部電視劇的,是不是你們從《大長今》學習到了什麼?
王永昌:
當然我們不是簡單的學到,但《大長今》的確給我們很多啟示,就是深刻的思想內涵,傳統文化,包括它裏面的倫理道德,需要通過生動活潑的可視的一種文藝作品來展示,來實現。
另一方面在不知不覺的觀眾的感受當中來認同、來接受作品當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文化。我們紹興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歷史古城,它有著幾千年的建城史。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過程當中,在這個城市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其中在春秋戰國時候,有個越王勾踐,他通過臥薪嘗膽,由原來失敗到最後反敗為勝。他的精神也包含著非常深刻的思想,就是要認準目標,艱苦創業,奮鬥不止,通過這樣實現自己的目標。
對於我們今天在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弘揚這種精神,所以我們提出來要弘揚新時期的膽劍精神。所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所包含的這種精神。這種精神除了一般的理論、文章、宣傳來表現以外,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或者一個很好的載體,就是要通過歷史連續劇這種形式可以讓更多的觀眾,特別是大眾來接受。
魯健:
如果讓你用一件東西來代表紹興,介紹給海外的朋友的話,您會選擇什麼樣的東西?
王永昌:
我今天帶來兩樣東西,一個就是代表武的方面的,當年越王勾踐的越王劍,體現了一種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的一種進取精神。還有是一個文的,就是我們王羲之當年寫的《蘭亭集序》。
魯健:
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王永昌:
這是號稱中國的第一奇書。
魯健:
其實説起來紹興這兩年在文化推廣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們也來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
新聞片: 人文紹興
解説:
這是一座擁有2500年曆史的古城,以前人們習慣把它叫做“小紹興”,其實“小紹興”已經今非昔比。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它的經濟總量排名第二十八位,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紹興同樣注重文化建設。
“魯迅故里”、“八字橋”、“書聖故里”修繕保護工程次第展開,使文化和市民的生活自然融合。
百場演出進廣場,千場戲曲進社區、萬場電影進農村。紹興人以特有的經營開啟文化産業之門,紹興市文化産業營業總收入已經100億元,文化産業佔GDP的比重達5.7%左右。
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魯迅藝術節、紹興黃酒節,雲龍越劇團以及一舉申請到的九項非物質文化遺産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魯健:
孫部長,我們從這個短片能夠看得出來,紹興在推廣地方文化方面真的是有很多的經驗。您覺得對他們在以後推廣和弘揚地方特色的文化方面,還有什麼好的建議?
孫家正:
實際上文化,剛才講到文化傳播,一個地方的文化通過哪些渠道反映傳達給大家,實際上主要有三種渠道,第一個文化必須要通過一種物質形態表現出來是,所以我們稱為物態文化。也就是説你這個地方作為一個産品生産的地方,看的你文化,第一看你的産品。所以過去很多人形成一種共識,一個國家的産品質量反映了這個國家民族的素質。所以我們生産出來的産品,應當增加它的文化含量,增加它的原創性,把中國人民的智慧在我們的産品當中,創造性當中體現出來。我認為對於我們今天來講,不管是一個地區來講,還是一個國家來講,是最重要的。所以中央倡導自主創新,一定要使“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通過這種各種中國生産的産品,看到中國人的聰明的才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一個主要形式,我認為叫物態文化。
第二就是精神産品。看一個民族看一個國家的文化到底怎麼樣,要看它的精神産品。你剛才講的電視劇、電影、著作、音樂、舞蹈、繪畫等等。必須要靠這些,從這些文藝、文化的産品中去了解它。就像我們從《大長今》了解了韓國當前的那些倫理關係,那種禮儀,那種文化一樣的,人家從我們的作品當中也要能夠了解中國人的禮儀,中國人改革開放新的精神面貌,這是文化産品。
還有第三種我認為是最廣泛的,就是文化實際上是特定的歷史,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一種人類種群的一種生存狀態、生存方式,叫方式文化。所以從方式文化這個角度來講,李教授是研究文化的,每個人都生活在文化之中,每個人的行為舉止都在表現一種文化。因此我們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在我們的各種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國外交往的方式上,能夠反映出中國這種非常有教養的一種文化。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又回到第一個問題了,到底什麼是中國最得好文化的名片。
魯健:
按您剛才説的三種渠道的話,每一種都可以選擇出一個代表。
孫家正:
因為剛才的選項是多元的。
魯健:
對。
孫家正:
這個是很對的,每個人的精力不同,視覺不同,感受不同,所有得出的結論都是客觀的文化現象和主觀感受相結合。大多數人還傾向於孔子、春節、書法,選項是比較多的。但是我是從另外的一個角度去看,我們一個古老的文化怎麼樣和現在21世紀的時代的精神,我們這個民族怎麼樣和這個廣博的世界融合在一起,産生一種既有悠久歷史,又有時代精神的中國的新文化。這要有非常好的體現。最好的體現文化就是人,無論是精神産品,還是物質産品,最終的核心是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每一個中國人,都要有這樣一個志氣,我就是中國的文化名片。
魯健:
其實呢,確實聽您這麼一説,感覺文化承載的使命還是很重的。
今天聽到三位嘉賓説了這麼多能夠代表中國的文化形象的東西,當然每一樣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也有自己認為能夠代表中國形象的東西。但是總而言之,就像三位嘉賓剛才所説的,文化的傳播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的身上,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
好的,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今日關注》,也感謝三位嘉賓,觀眾朋友們,明天再見。
主編: 賀強
製片人:陶躍慶
策劃: 閆敏
編輯: 董寶磊 張夢溪 李萍
監製: 馬勇 王未來 王躍華
責編:辛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