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聞調查]申紀蘭代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5日 10:24 來源: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視頻特刊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進入[新聞調查]>>




  CCTV.com消息(新聞調查3月13日播出):

  被採訪人:

  申紀蘭 全國人大代表

  馬俊召 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村民

  張秋才 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村民

  胡買松 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村民

  王輔剛 山西省平順縣委書記

  張景梅 山西省平順縣長

  演播室: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講一位老人的故事,她今年78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但同時她又是一位傳奇般的人物,因為她參加了我國建國以來全部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她就是申紀蘭,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她成為我國人大歷史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解説:這些照片記錄下的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在過去五十年時間中走過的非凡人生歷程。從25歲開始擔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到今年第十屆人大代表,申紀蘭代表著和她在一起生活了一輩子的山西平順縣的農民一次次地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

  解説:西溝村下了今年最大的一場雪,對於就要春耕的村民來説這場雪是再好不過了。西溝村位於太行山南麓的山西平順縣,在這個依然是國家級貧困縣所轄的鄉村中算是相對富裕的一個,全村共有2000多口人,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西溝村裏就已經名揚全國,因為全國勞動模範李順達和申紀蘭都是西溝人。

  記者串場:這裡就是西溝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它是我們國家唯一在地圖上被標明的行政村,也是少有的連新華社都要派常駐記者的行政村,在那個年代從這裡曾經走出了大紅大紫的全國勞動模範李順達和申紀蘭,而成為了被人們所嚮往的地方,今天仍然會有人從全國各地來到這裡,為了看看西溝村看看申紀蘭,看看這裡發生的變化。

  解説:按照約定,申大媽在村口等我們。她頭頂一條黃色圍巾,腳穿一雙單層板兒鞋,在雪天裏,這樣的穿著顯得過於單薄。再過四天,申大媽就要去北京參加今年的兩會了。

  解説:申大媽直接把我們引到家門口,小院落和磚土房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但在這間20平米左右的房子裏,三面墻上挂滿了大大小小不同時代的照片,像是一個小型展覽館,看過之後,每個參觀過的人都會對申紀蘭肅然起敬。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這個還有和毛主席照的,這是鄧大姐。

  記者:您在哪兒呢?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在這後邊站著,這裡頭還有李鵬、朱?基總理,朱?基總理來過我們這兒,還有喬石,還有巴老,那是江總書記,江澤民。

  記者:接見您。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這是江澤民,這是胡主席來過我的家,胡錦濤書記來過我們這個村,你也看到了,這是我十屆人大代表在那兒開的,這是溫家寶總理還在這兒接見我們,這是溫總理,這都是我開會的代表證,這都是。

  記者:光代表證就蒐集這麼多。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光這些出席證。

  記者:這個是?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那是最早的,這就是個代表證。

  記者:婦女代表。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這是婦女代表,你看就這麼小的證,現在就弄這麼大的。

  解説:作為全國惟一一位連續當選一至十屆的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以她獨特的經歷成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變遷的見證人,這座舊房子裏的許多物品都有歷史的痕跡,而申紀蘭一生的傳奇履歷都起源於她的一個執著信念。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那時候的婦女也很封建,就不把婦女當人看,有人就是男人,這就有人了,我這個婦女就不頂人,我對這一點就很生氣。

  解説:解放初期,勞動是最響亮的口號,男人們下地耕作能掙10 個工分,而婦女們操持家務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家庭地位很低,更談不上有社會地位。

  張秋才(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村民):好像女的就不準你出外邊去,怕你風流了,現在説就是風流,過去女人就是煮飯,在家裏做點其他的。

  解説:50年代初,李順達成為全國聞名的勞動模範,在他的倡議下,1951年西溝村創辦了農村生産合作社,申紀蘭由於勞動出色被選為副社長,年僅22歲的申紀蘭走出了為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第一步。

  記者:當您知道自己被選為副社長的時候您是什麼感覺?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感覺就睡不著覺了,我還能走出家門參加社會活動,這就是我自己的地位提高了,我們婦女地位提高了,不是我一個人提高了,我覺得就有了方向了。

  馬俊召(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村民):她能幹,大家就很支持她,她就宣傳,跟大家説説,男人扛個大石頭,女人就扛個小石頭。

  解説:然而,受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要使婦女們離開鍋灶走出院門兒,在當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申紀蘭實現婦女解放的想法起初並不順利。

  記者:當時要號召這些婦女也上山幹活,有沒有人有不同的意見?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有不同意的,説申紀蘭你攬事寬,什麼也叫婦女幹,解放了天光就要上山,也有這種説法,我説要過去想上山都不讓咱上,咱婦女解放就是要從勞動中解放自己,我就跟她做這種工作。

  張秋才(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村民):她就自己帶動大家,從這個村帶動全大隊,人人都去勞動了。

  記者串場:1947年申紀蘭嫁到了西溝村,那一年她只有18歲,和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姐妹一樣,她也順從了當地的傳統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但是僅僅五年之後,因為政治可靠生産過硬,申紀蘭成為了生産合作社的副社長,從那個時候起她就開始苦口婆心的勸説社裏的婦女要走出院落,下田和男人一樣勞動,同時它也勸説那些男人們,婦女既然付出了同樣的勞動就應該獲得同樣的報酬,令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那個時候申紀蘭的這些舉動引起了全國的轟動,被樹立為了典型也改變了她自己的命運。

  解説:當時,這篇題為《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的文章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它標誌著婦女地位的提高,婦女的勞動得到了尊重。申紀蘭追求男女平等的鬥爭,終於在歷史上寫下了“男女同工同酬”的重要篇章。從那以後,申紀蘭廣泛的贏得了村裏男女老少們的擁護。1953年下半年,全國各地開始各級人民代表的選舉工作,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民主選舉。人們在新奇和嚮往中迎來了“人民代表大會”這一嶄新的政治制度。

  記者:這個村裏這麼多婦女,為什麼當時就著力要培養發展申紀蘭呢?

  胡買松(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村民):原來不是培養她,原來也是這個村上培養了一個,有一個培養成了以後,一年多了也很(出色),後來有了小孩以後就累著了,累著了就出不來了,所以這個村就瞧中了申紀蘭,這個苗苗比較好,所以那個時候老李(李順達)就説,幹吧,不怕,有我給你作主。

  解説:在李順達的鼓勵下,申紀蘭一邊照顧婆婆、丈夫和孩子,一邊參加社會活動。1954年,申紀蘭被推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記者:那一屆人大代表是怎麼選的,您當時有印象嗎?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來給我發通知來,那群眾就高興的,説紀蘭沒想到你能當上人大代表,我就激動得,我後來夢過這個夢,我當上了人大代表,黨給了我多高榮譽啊,一個婦女能當全國人大代表,這是多大一件事情啊,當時群眾就非常激動。

  記者:您當時想做一個人大代表的職責是什麼?有沒有考慮過?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想參加一次會議,見見毛主席就行了,其他就不想了。

  記者:村裏的鄉親們知不知道你去北京開人大會議要幹些什麼?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知道。

  記者:他們知道什麼?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從我走的時候就説叫我選上毛主席就行了,其他也不説什麼了,好好替咱婦女説上個話,你去了只要選上毛主席,就這樣安頓我了,那時候也不多説其他的

  那時候提案什麼的我就説不上來。

  解説:1954年秋天,申紀蘭騎著毛驢兒,帶著鄉親們簡單而又厚重的囑託走出西溝,他要去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解説: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申紀蘭有幸和1210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人們聚集在廣播旁,一起傾聽來自北京的聲音。

  記者:我看到一段歷史資料,您好像還在會上發言了?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在小組裏頭髮言了,沒上會上。

  記者:您還知道您那次發言當時講了什麼嗎?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感覺很激動,也很高興能代表婦女説兩句話,我們婦女解放了當上人大代表了真是很激動,你不知道比過年可好多了。

  解説:在這次會議上,代表們審議通過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和決定了國家領導人,使國家領導機構全面建立了起來。在如此重大的國家政治活動中,勞動婦女終於有了自己的發言權和選舉權,這一年申紀蘭才剛剛25歲。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那一次印象深就是見毛主席,最深就是見到毛主席就行了,周總理 劉少奇 鄧小平都見上了,滿載而回。

  記者:大媽,我們聽到一個説法,説您頭一次去北京開人代會的時候您還不認識字。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不認得。

  記者:這個不認識字給您當時開會有沒有帶來什麼困難?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們還有有文化人給我們翻譯,念一念,我們認真領會,到這兒來開會來的文盲太多,農民大部分不識字,現在的人民代表層次高了,大學生多。

  解説:這次會議讓全國人民熱血沸騰,勞動的激情空前高漲。申紀蘭回到家鄉後和李順達帶領合作社向荒山宣戰,在成活難度極大的石頭溝裏植樹造林,度過了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時光。

  記者:這個山上,我看見好像是石頭山。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石頭山。

  記者:這樹怎麼種上去的?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們是見縫插針呀,有一點土就種樹,分秒必爭、分土必種,人聽黨話 自然聽人話,改天換地力量大,小流域治理 全國一面紅旗。生態環境給後代留下什麼?這就是“綠色銀行”。

  記者:當時種這些樹有沒有什麼規劃?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有規劃啊,我們山上松柏核桃溝,河溝兩岸種楊柳嘛,梯田發展蘋果樹,西溝發展農林牧,這就是西溝好出路,大家説要變了樣,我們就高興了,過去説是金木水火土什麼都沒有,有了共産黨西溝就變樣,就這個。

  解説:然而,很快大躍進運動開始了,全國上下颳起了浮誇風、共産風,全民大煉鋼鐵,在這場運動中,第二屆人代會召開了。

  記者:當時浮誇風説,一畝地能産十萬斤,人有多大膽 地有多大産。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那是浮誇風,1958年大躍進以後我開群英會,我們七個女社長,總理請到她家裏座談了三個小時,他還問我,你煉鐵了沒有,我説煉了我是連長,怎麼樣啊,我説還煉出來了,扇那個土風箱,哎呀不怎麼樣吧,我説周總理怎麼知道這個,確實大煉鋼鐵時候很不成功的,他説機器煉那個還出廢鐵呢,你山上那個能煉好,我説也只能説是煉出來了,好不好(就説不上了)。總理怎麼知道了呀,總理都知道。

  解説: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歷史上,第三屆和第四屆人大分別只召開了一次會議,文化大革命的延續讓這兩屆人代會相隔整整十年。十年間,人代會形同虛設,代表們多緘默不語,建議寥寥,這是人大制度歷史上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

  記者:當時那個年代我們中國整體的政治都比較混亂,包括又有打倒劉少奇,打倒彭德懷這些事情,您作為一個農村的基層黨員、一個人大代表,有沒有讓你覺得比較困惑的時候?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在這個問題上吧我一直是堅持實事求是,在有一些事情上我們看透的就説,看不透的我們不表態。

  記者:當時什麼事情是您看透的,什麼事情是您看不透的?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事實就是事實,你説不是事實,你要是都打倒,文化革命把生産隊打倒,隊長也打倒這個不對,你説誰錯了打誰,這個對,你也不能都打倒吧。

  解説:1975年1月,重病在身的周恩來總理最後一次在人代會上向代表們作政府工作報告,會場經久不息的掌聲已經成為那個時代最感動的記憶。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文化革命那次周總理最後一次作報告我都參加了,我都掉眼淚聽總理報告,總理出來以後,群眾對總理多擁護,瞧見他瘦成那個樣子在那兒作報告,他坐下了,大家還鼓掌,一直鼓掌,看到總理這就是,真是心裏頭的領導人呀,總理多好呀,我們流著眼淚,見了總理那一次,再也見不上了。

  解説: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鄧小平被任命為副總理。不久,鄧小平開始全面主持國務院工作,70歲的鄧小平再一次被推上中國的政治舞臺。1978年,49歲的申紀蘭第五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見證了中國歷史從緊張封閉到改革開放的大轉折。

  記者: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大又恢復了正常,那屆會上,第五屆人代會上,您也被選成了人大代表,您對那次會議有什麼印象嗎?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那次會議是一次很重要的會議,我想能參加人代會,不管它不正確的地方也好正確的地方也好,我們感覺人代會還是大體都是正確的。

  記者:您在那次會上提出了什麼建議沒有?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那次我們開始討論農村問題、農業問題,每次拿報告根據報告來討論,不是你想討論什麼討論什麼,我們是根據報告討論。

  解説:採訪正在進行的時候,平順縣的領導來申紀蘭家提前為她送行。人大主任也把今年縣裏的想法和建議帶來了,希望申紀蘭能在兩會上替平順縣的經濟發展呼籲呼籲。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你來了正好,咱們説説,市裏頭安排叫把縣裏頭提那些事情叫我帶上,咱貧困縣就得按照貧困縣反映情況,咱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貧困地區咱要扶持,對,咱要支持,我們怎樣規劃,怎樣把農村建設好。

  記者:這幾年縣裏通過申大媽往中央帶去了多少提案?

  王輔剛(山西省平順縣委書記):這個事情由我們張主任説吧。

  張主任:每年帶五至七條。

  記者:我們剛才問申大媽,她自己不好意思説,就你們看,申大媽能連續當十屆人大代表,你們説靠什麼呀?

  王輔剛(山西省平順縣委書記):靠的一個詞──本色,兩個字本色,艱苦奮鬥,與時俱進,她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能夠體現和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而且始終能夠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把我們艱苦奮鬥和自力更生的精神賦予新的時代內容。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好,我一定把縣裏的意見帶上,反映到中央。

  王輔剛(山西省平順縣委書記):路上順順噹噹,開會代表大家的心聲,一定要健健康康。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把會議的精神帶回來,把大家的事情我帶上北京。

  王輔剛(山西省平順縣委書記):把胡總書記的聲音帶回來,黨中央的指示帶回來,化成咱們老區人們改天換地的動力,好嗎?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行行行,確實是黨培養,大家都很關心我,不但縣委是這樣,市委也是這樣的,省裏的省長剛調來就來這兒看看我,都鼓勵我前進,我説老實話,我真是嚴格要求自己啊,我真是代表農民,我想八億農民要走向小康社會,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

  解説: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黨和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對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給予高度評價。這次會議開闢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新時代。1982年,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憲法明確規定,今後國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政治經濟的復蘇獲得了法律的保障,申紀蘭所在的西溝村也在這股熱浪的推動下迎來了發展的機遇。

  記者:當年有一首民謠這樣描寫西溝的環境:山連著山,溝套著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冬天雪花卷風沙,夏天洪水如猛獸。西溝人造就意識到這樣貧困的貧瘠的山溝是制約他們發展的最根本障礙,而改變這一環境的面貌,走出貧困走向溫飽和富裕,也是鄉親們最樸素的心願。

  解説:申紀蘭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她很快開始接受市場經濟的挑戰,她要想方設法讓西溝村儘快富起來。1984年,申紀蘭到河南、江蘇、上海等地考察鄉鎮企業,帶回了“無工不富”的理念和新的發展規劃。西溝人第一次嘗到市場經濟的甜頭是在1985年,那年村裏第一個企業硅鐵合金廠誕生了。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很不容易呀,我們農民富起來多困難。

  記者:這是一個技術活啊。

  解説:這個企業是申紀蘭從省裏貸款100萬元興建的,投産以後第一年收入就達到160多萬元。接下來,西溝人在市場經濟道路上越走越寬。1997年,核桃露廠落戶西溝,2000年,又打入房地産市場,這兩家企業都直接以申紀蘭的名字命名。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你看這個核桃露寫上我的名字。

  記者:我也奇怪,申大媽您這人是特別謙虛一個人,怎麼會用自己的名字來做這個核桃露(的商標)?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特別不願意,後來都説了,你為了群眾的利益,你要想你紀蘭拿出來別人都認你,要是對人民有利寫就寫上吧,我原來想哪都是我的名字,我都不願意

  後來只要對人民有利,我就願意了。

  記者:您就豁出去了。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豁出去了,寫著“紀蘭核桃露”。

  記者:按您的觀察從第一屆到第十屆,人大自身又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有沒有什麼改革讓您覺得印象很深?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覺得人大的變化很大,發展很快,在執法問題上特別發展了,1954年就是一部憲法,後來立了多少法,根據國家的發展,根據人民的需要,還有人民的健康,都成了法了現在,污染問題、建設問題,特別對貧困山區的建設,像這些個問題,我最關心貧困山區這個問題,如何走小康社會,這是我一個中心想法。

  記者:人大代表還要表決通過一些議案,特別是一些立法問題,那您在理解這些法律方面會不會存在一些困難?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理解這個法律問題吧,這樣大一個國家要讓法律治國,依法治國,不管哪一部法對黨和人民、對發展有利,我們就擁護。

  記者:按您的看法在人代會上有的代表開始不舉手否決或者是棄權,這到底算是進步還是算是不好的現象?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這個是這麼理解,有個外賓就問我了,你這個老代表對這個選舉是什麼看法,我的看法是這樣啊,這就是中國的民主嘛,票多少(不説)當選了這就為好,這就是中國的真正民主,也不是法定非選不行,你不願意選就可以不選。

  記者:從您第一屆到現在,您覺得在會上表現出來的代表的觀點不一致,不同的聲音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呢?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這個問題我覺得是這樣,只要符合大局就都統一起來了,不符合大局也不一定都能統一起來,不統一起來也不怕,少數服從多數嘛,有個民主集中制。

  記者串場:這就是申紀蘭已經住了三十多年的老院子,申紀蘭就是從這裡走出來走向北京走進了人民大會堂,還一度走上了領導工作崗位,但是最後出乎人意料的是申紀蘭又回到了這裡。她常常説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西溝。

  解説:申紀蘭的丈夫已經去世多年,三個兒女也都有各自的工作。現在,申紀蘭獨自一人住在西溝。他的兒子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我的母親,是一位享譽全國的勞動模範。在別人眼裏,母親是一位名人。在兒女們的心中,母親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一個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而今,母親已年屆古稀,惟一不老的是她那顆愛國愛家鄉、勤儉奮鬥的心。

  解説:當了十屆人大代表,申紀蘭自然會有公職在身,現在她有雙重身份,兼任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和長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職務。但在七八十年代,申紀蘭曾作了10年的省婦聯主任。後來,她還是放棄了正廳級幹部的待遇,回到了西溝。

  記者:婦聯主任,在我們印象中是廳級幹部。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廳級幹部,正廳級。

  記者:您當時當這個幹部感覺怎麼樣啊?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要當幹部我早就走了,不當幹部,我就當家屬 也早走了,我就沒那麼想,勞動模範不勞動當什麼模範,真正代表不了農民,我要跟群眾走到一起,幹在一起,改變了面貌,我這個共産黨員才叫合格的共産黨員。

  記者:是當幹部好呢,還是回家當農民好呢?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知道哪個高,也知道哪個低,我雖然文化低沒水平,我跟黨有感情,黨培養了我,給了我這樣的光榮稱號能當上人大代表,我為什麼不能跟人民戰鬥在一起,勝利在一起啊,我還想起革命流血犧牲的人哪享受什麼社會主義了,我今天能享受上這麼高的待遇,我再苦也不苦,我説老實話,跟你説一句話,苦 我確實夠苦,我學會了吃苦,我也學會了吃虧,我怎麼才能不吃虧,農民富了我就不吃虧了。

  記者:那您有沒有想過您當幹部其實也可以幫助西溝村的老百姓致富,甚至您可能還能當更大的幹部。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那可不行,那跟農民不是一個線路,那就不行。

  記者:為什麼不行呢?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實際上我能代表農民,我知道農民種地到底豐收沒豐收,知道他到底還有什麼困難,我也種地了嘛,農民現在都是,黨中央很關心農民,減輕負擔免了稅,但是物價漲得太厲害,你像電費、水費,一個煤球現在就3毛5,一斤芋頭還買不了兩個煤球,我就能體驗到其他吃大米白麵的,他哪能體驗到這個煤球這麼貴,農民是八億呀,我想農民真正富起來,這是共産黨最偉大的一件任務。

  解説:這是西溝村最高的一個建築平臺,一共有97級臺階,上面是西溝展覽館,差不多來到西溝的人都要到這裡看看。現在這裡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廉政教育基地。

  記者串場:這裡是西溝展覽館,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溝的歷史和李順達、申紀蘭兩位勞動模範的奮鬥足跡,很多來到這裡參觀的人都會在這堵墻前駐足停留,墻上的十張照片是申紀蘭連續十屆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紀錄,在這堵墻上我們可以看到申紀蘭五十年人生滄桑,這十張照片也見證了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風雨歷程。

  記者:我看見裏邊有一個細節,您每一張照片眼神都是往上看,好像是充滿希望。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就看得遠,近來的一年就不行了,老了。

  記者:您在這麼多屆裏面,給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屆代表會?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覺得每一屆有每一屆的特色,每一屆有每一屆的任務,我當代表也是逐步逐步提高,逐步逐步認識,我感覺擔子很重,以前就是感覺想見見毛主席,參加人代會就高興,現在我感覺這個擔子很重,真正能代表人民利益,真正能代表人民説話,真正能夠為人民辦事,這才是人民代表。

  記者:而且我看您這屆穿的衣服跟這時候比變時髦了。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也不一樣了,還穿上了有顏色衣服了,這都是農民衣服。

  記者:是專門買的衣服參加這次會議的。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是啊,我們到北京開會要代表人民的精神狀態,我到家裏頭,我勞動,累了我不行就睡倒那兒了,到北京開會就得講究講究了嘛。

  記者:我看這幾張裏邊您這張是笑得最開心,是當時有什麼開心的事,還是那屆會上有什麼事讓你比較振奮?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這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政策好,鄧小平説了嘛發展是硬道理,改革要有新突破,發展要有新思路,還走老路就不行了,我們意見就是修好路 種好樹,搞好農業吃飽肚,鄉村企業邁大步,我就在這兒蠻有信心了。

  解説:第二天就要去北京開會了,申紀蘭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忙活。她在鄉政府有一間辦公室,吃過飯後,她一般要到這裡看看各地的來信。

  記者:晉城的,找您反映哪方面問題比較多?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這個是反映,這是控訴狀子。

  記者:像這些問題,收來這些信您怎麼處理呢?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這些事情向各單位反映上去就行了。

  記者:申紀蘭除了把問題反映給有關部門外,還把來信提到最集中的問題整理成建議。幾十年來,他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三農、教育、懲治腐敗等問題提出了建議和提案。

  記者:申大媽,這個答覆是解釋什麼問題?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這個是八屆的時候我們對土地管理,我是個農民,就代表農民把這個土地管理問題反映了一下就給答覆了,中央很重視這個農業問題,各方面都非常認真地給我們做了解答。

  記者:當時您提出的建議是什麼,對於土地問題。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土地問題我的意見是不能隨便亂佔,我就提這個意見,土地是一個基礎,農業是基礎的基礎,我感到當這個農民代表,我就覺得對土地國家要作主不能隨便亂佔。

  記者:您印象中什麼問題是您堅持説了一遍還要再説的?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像修公路,修高速公路通路問題,我們修通路才能邁大步了嘛,你沒那個路,你生産出東西運不出去,外地東西又運不進來。

  記者:您印象中對您提出的建議要做出答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有一段時間了,也有一段時間了。你像以前,有時要提的也不是很多,答覆也不很及時,這後來越來越及時,我感覺這就是中央重視人民代表大會的議案和建議,重視人民反映問題,通過人民了解實際嘛。

  記者:您這是準備去北京的行李呢?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準備到北京開會,這衣服就是到北京穿的,可以吧這衣服。

  記者:好像您穿了好幾次都是這樣的衣服。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我就穿藍色,我不穿紅衣服,這就進京了。

  解説:第二天,申紀蘭就要到北京去開會了。這天傍晚,申大媽還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這也是每次上會前她的例行工作。申大媽約來一些村民,看看大家還有沒有什麼好的想法和建議能帶到北京去。

  村民:那兒還有一個提案呢,還弄了一個提案,還寫了兩句,消防隊要增加土飛機土大炮來滅火。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提這個意見,三句話就代表這麼大的意思,就這一行 二行,就這一行,這只能説是個建議,這就不能上提案,還有哪些需要説的話,咱去了能給它反映反映。

  村民:農村來説,咱就主要是醫療,醫療問題,學生上學問題好多地方都面臨,窮老山區對咱這個教育再傾斜傾斜,特別是看病難這個問題,藥也貴,我想這個也是普遍的現象吧,關鍵一個問題是一個是教育、文化,沒有文化你科技就上不來,你有了文化了咱上邊再重視一下,派一些高水平的人下來再指導指導。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咱自己(水平)太低培養不起來,上頭又不來加強重視,所以我們發展上就碰到了很多困難。

  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大家的意見我一定能帶上,父老鄉親多好啊。

  總製片人:梁建增 趙微

  製片人:張潔

  編導:仲偉寧

  攝像:陳威

  錄音:劉昶

  助編:劉月 劉濤

  責編:鄭剛 李長勝

  合成:張東升

  策劃主管:趙華

  執行製片人:胡勁草

  播出主管:楊明澤

  監製:梁曉濤 莊殿君

  總監製:孫冰川

責編:辛梓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