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我也是農民工的孩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2:31 來源:
    專題:網友評兩會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全國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3月9日做客人民網。在回答“請問您是農民出身嗎?如果不是,您如何了解農民?”的網友提問時,動情地説:“中國人口的主體是農民,所以很多中國人的祖宗都是農民。我也不例外,我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是浙江紹興的一個農民,是種水稻的,也就是説他本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按現在的觀念來説,我也是一個農民工家庭的孩子”。殷殷數語,道出了一位農業大省省委書記對農民的深切關愛,生動地展現了一位黨的高級領導幹部的美好情懷,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受到了群眾讚揚。

  毋庸否認,在我們社會中,還嚴重存在著歧視農民的社會醜惡現象。這些現象大量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制度安排中。比如,某些城裏人把“農民”當作罵人的話,農民到城市打工被處處限制,招考公務員農民身份不能報考,等等,不勝枚舉。從根本來説廣大農民還沒有得到真正的公民待遇,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在於我們還沒有破解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歧視農民是一個社會文明不發達的表現,反映了某些所謂的“城裏人”低下的素質和卑劣的心理。實際上,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在世界和中國文明進步歷史中,城市是從農村演變而來。每一個城裏人向前查三輩都是農民,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歧視農民就是歧視自己,也是歧視自己的老祖宗。行筆至此,筆者猛然想起羅中立先生的油畫《父親》,一位滿臉皺紋、開裂的嘴唇、粗糙的雙手的老農民形象,震顫了多少人的心靈,蕩滌了多少人的靈魂。凝視《父親》,你會聽到他那粗粗的喘息聲,會感覺到血液在奔流,一定會覺得他就是我們大家的父親。看他那身後的麥堆,他手裏捧著那只粗瓷大碗,不知道是用多少血汗換來的豐收,而他自己卻依然清貧甚至到死連現代文明的生活是啥樣都不知道。每想到這些我都不由得熱淚盈眶。我們城裏人今天的好生活不就是像“父親”這樣的父老鄉親面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勞苦換來的嗎?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某些“城裏人”又有什麼資格去歧視他們哪?

  農民被歧視的根本原因還是一個“窮”字。一位外國人士來訪後這樣評説中國: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歐洲+非洲就是中國。説明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整體上要遠遠落後於城市。具體表現在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2005年,相對差距是3.22:1。另一個方面,就是農民享受到的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和城市差距非常大,甚至這方面的差距超過了在收入方面的差距。城鄉間落差源於制度性扭曲。在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始終扮演著“獻血”的角色。計劃經濟時代每年高達上萬億元的價格“剪刀差”讓農業和農民長期處於被掠奪地位,農村成為一個提供積累資金的重要方面。所以可以這麼説,中國如今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有一批比較漂亮也比較現代化的城市,城裏人能享受現代文明生活,它是和中國廣大農民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城裏人非但沒有資格歧視農民,還要感謝中國農民做出的歷史性貢獻。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目前,我國在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系統工程和民心工程。我們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使之成為城裏人和農民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整個社會,特別是城市各個方面,城市的企業也好,城市的普通居民也好,都要滿懷熱情地、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農民富裕起來,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全面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為農村發展做出一些貢獻,讓農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惟有此,我們才能構建和諧社會,才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會。(作者:晨曦wt)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