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0日 07:37 來源:
中國青年報消息(記者潘志賢 實習生謝丹珂):
十幾年前的河南省商丘市,還是風沙和鹽鹼肆虐的不毛之地,一如民謠所唱:“白茫茫,野荒荒,三里五莊無牛羊,端起碗來半是黃沙湯。”而在今天,這片面積6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不僅擁有10多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基地,還榮獲了“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的稱號。
據歷史記載,黃河曾在豫東大地翻了30多個滾,每一次都幾乎給商丘帶來滅頂之災。曾幾何時,商丘地區泛風沙化耕地達200多萬畝,五大沙係成片地吞沒着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梁園區劉口鄉西劉村黨支部書記劉仲華説:“那會兒,我們這兒自然環境特別惡劣,糧食産量低,老百姓難以糊口。一個百十口人的自然村裏就有20多個光棍漢,‘寧往外嫁百里,不往故道挪一磚’是女孩兒們的口頭語,深深地傷害着我們。”
必須用自己的雙手改變這惡劣的生態環境!商丘人説幹就幹。
近幾年來,商丘把治理生態環境與發展農村經濟綜合起來考慮,在黃河故道上大力營造生態農業───投資近億元把沉澱後的黃河水引入坑洼之地,補源灌溉,發展水産養殖,並在水面周圍養護濕地、水草,放牧牛羊;投資2億元改造鹽鹼風沙地,興修農田水利,退耕還林100多萬畝;成立黃河故道管委會,協調管理農産品生産、加工和生態保護;在黃河故道成立近百個農業協會,向農民提供綠色産品方面的培訓、資料和信息,進而打造出30多個綠色生産基地……
為加大林業投入,商丘市各級領導&&包點綠化,參加義務植樹;同時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採取承包、租賃、股份等多種形式造林,明確“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政府先後出資購買500多萬株樹苗免費發放給群眾栽植,並足額發放退耕還林補貼。
市委副書記李新增介紹説,目前,全市已發展骨幹防護林0.83萬公頃、農田林網28.5萬公頃、農桐間作23.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4.6%。而且,經濟林與防護林交錯叢生,基本實現了“農田林網化,溝河路渠林帶化,城鄉綠化一體化”,在河南省率先實現高級平原綠化,被國家命名為平原綠化先進單位。
如今的商丘市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秀、魚肥、林果香”的“大園林”。對此,群眾自編了一首順口溜:“如今田成方、林成網,村村猶如小林場,呈現林茂糧豐好景象……”
商丘市委、市政府認為,必須堅持植樹與綜合開發利用並舉,才能拉長林業産業鏈條,要以林下養雞、森林旅游、林藥間作、林牧結合等方式,確保群眾增收,提高農民植伐再植樹的積極性。在黃河故道的國家森林公園裏,下崗職工施永民承包了15畝林地養雞,年收入5萬多元。商丘市副市長胡向陽説,3年來,商丘黃河故道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高出故道外農民600多元。
胡向陽告訴記者,他們以植定産,以市場調整林業結構,全市現已發展大中小木材加工企業2100多家,林果貯運、木材加工專業村200多個,大戶經營聯合體5000多個,形成了四大林木加工龍頭、四大林果産業基地,林業增值佔全市農民年均純收入的25.6%。
在全國植樹造林的“百佳村”西劉村,只見一座座小洋樓在搖曳的樹林中閃現,朵朵爭艷的月季、玫瑰在庭院裏飄香。村黨支部書記劉仲華説:“我們村90%的農戶都安了電話,彩電、冰箱、洗衣機基本普及,幸福的日子甜如蜜。”“我們以林養林,以林改善農村産業結構,以林促進農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實踐證明,這是我們商丘市持續發展之路,造林綠化防沙治鹼,推動了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站在寧陵縣萬畝梨園裏,商丘市委書記劉滿倉感慨地説。
記者在張集鎮高堂寺村採訪時,村民李蘭亭喜不自禁地説:“幾年前,俺還在上海打工、幹苦力養家糊口。如今,家鄉植樹防沙環境好啦,俺家種的蘋果還進了上海的超市,治沙也治窮啊!”
責編:張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