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鄭和下西洋加速中外文明的碰撞與交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9日 19:01 來源:
    專題: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新華社南京6月29日電(記者王力 姚玉潔)南京近日舉行儀式,紀念?泥國王墓重新發現47週年,拉開了南京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活動的序幕。

  史料記載,在鄭和下西洋的28年間,至少有4個國家的11位國王率隊來華,書寫了明朝外交史上瑰麗的篇章。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是其中之一,他率隊訪華期間不幸病故,遵其“體魄托葬中華”的遺囑,明成祖朱棣將其以王禮安葬在南京南郊。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楊穎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奉命七下西洋,出使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間大力傳播中國文化,也將海外文化藝術的成就帶回中國,可以説,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海上文化交流活動。

  楊穎奇指出,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國文化亦是一種獨特的東方文化。15世紀初期,中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世界上仍處於領先地位。鄭和下西洋一路播撒中華文明,促成了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加速了東西方文明的碰撞。

  楊穎奇介紹説,鄭和使團給當時一些相對落後的亞非國家帶來了先進的物質文明與生産方式。佔城國地處亞熱帶,過去莊稼只能“每年一熟”,鄭和到此處後,派人教他們鑿井,取水灌溉,指導他們改進耕作,“一年收三熟”,從此佔城國以産米出名,逐步走向富庶;古裏、柯枝、大葛蘭等國天氣炎熱,暑病流行,船隊醫生用“刮痧”的方法治療疾患,這種方法自此風行印度半島;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等東非國家向來不生産棉花,鄭和將棉花籽送給當地居民,教他們種植以及紡織的方法等。日本學者寺田隆信認為,“那些與諸國間文明交流的成果留下來的痕跡,都能夠窺視到鄭和的航海是成功的。”

  鄭和下西洋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播開去。當時,鄭和使團每到一個國家和地區,總要向當地人介紹中國的曆法、冠服和圖書、度量衡器、樂器等;對亞非各國的民情風俗、宗教信仰等也給予尊敬,以示珍視他們固有的禮俗。

  在鄭和下西洋期間,中國與亞非國家藝術交流廣泛,諸如建築、繪畫、雕刻,無不互通有無。鄭和在國內主持建築過若干寺院和寶塔,還修建過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報恩寺塔,到海外諸國後也建築寺塔,如在暹羅的三寶寺塔、禮拜寺、西塔、錫門之類,同時又把國外的寺塔建築移植到國內來,如福建雪風寺的瓦塔。當時,鄭和使團訪問歸來,或把這些國家建築物的圖樣描摹帶回,或把在海上見到的景物在國內製成壁畫,都非常生動優美。

  據鄭和二十世孫鄭寬濤介紹,鄭和下西洋還帶回來許多珍稀動植物,南京靜海寺內就種有五?樹、海棠等從海外移植的植物,以及許多珍貴的藥用植物,後來李時珍為撰《本草綱目》還特地到靜海寺居住了很長時間。

  “鄭和下西洋直接推動了中國與亞非各國文明的交流融合,而亞非各國與歐洲之間素有往來,從邏輯上也可以説,鄭和下西洋同樣促成了中國與歐洲國家的交流。”楊穎奇這樣評價。

責編:陶柯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