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漫步台北故宮博物院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4日 14:06 來源:中國文化報

  歷史往往要留下一些滄桑和遺憾,藝術瑰寶在歷史的變化中常常或聚或散。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着中華民族的國寶。

  

v 國寶遷往海島

  故宮,顧名思義,舊王朝的宮殿,指的是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強令“皇帝”溥儀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闢銅器、書畫、瓷器各陳列室供民眾參觀。由此,普通民眾得以眼見秘藏深宮之千年國寶。然時世艱難,因日寇侵華,抗戰爆發,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文物萬里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行程萬餘裏,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每一遷都驚心動魄,每一遷都留下了難忘的故事。“萬里大遷徙”中國寶保存完好,創下了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蹟。故宮博物院在危難中保護了國寶,中國人民在危難中維護了國寶的尊嚴。

  直到1948年,故宮的國寶仍在祖國大陸,分別藏於北京和南京,仍是一個故宮博物院。1948年年底,由南京遷往台灣的國寶分三批。第一批於1948年12月22日啟運,由國民黨海軍軍艦“中鼎號”運載,計有古物295箱,圖書18箱,文獻7箱,共計320箱,於12月27日到達台灣基隆;第二批文物1949年1月6日啟運,由“招商局”的“海滬輪”運載,計有古物496箱,圖書1184箱,共計1680箱,於1月9日到達台灣基隆;第三批文物1949年1月29日抵達台灣。三批文物共計2922箱,數量上雖然只有存放南京文物的1/4,但在質量上多是精品。

  這些國寶遷往台灣後,先存台中市,租借台中市糖廠倉庫存放。1950年4月,台中郊外霧峰鄉倉庫落成,遷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藏。1957年在亞洲協會的贊助下,在倉庫之外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1年,台灣“行政院”決定在現址即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設新館,1962年6月奠基,1965年落成。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同時,台灣當局的“行政院”公佈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其中規定:“將來國家統一後,故宮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館。至此,運往台灣的國寶開始有了良好的保存和展覽環境。也正是由這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晚成立40年。

  

v 國寶藏在台北外雙溪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一座倣古典樣式的現代博物館,坐落在台北山清水秀的外雙溪,建院基地面積為161519公頃。建築設計吸收了我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米黃色的墻體,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新雅麗。內部陳設完全按現代博物館的要求設計。自上世紀80年代,所藏國寶已進入恒溫、防火、防潮、防震以及24小時安全監控的現代化科技維護。

  在這個現代化的博物館裏面,珍藏着由祖國大陸運往台灣的文物60萬件。其中器物、書畫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冊,加上遷臺後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件。這個數字雖然不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數量,然其中的精品卻是舉世無雙價值連城。如玉器中的新石器時期鳥紋玉飾,漢代的玉角形杯、玉辟邪,清代的碧玉鰲魚花插;青銅器中的商代獸面紋方尊,西周的祖乙尊;瓷器中的宋代鈞窯丁香紫尊,明代景德鎮釉裏紅菊花大碗,清代康熙窯的寶石紅觀音瓶;書法中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軾的《前赤壁賦》;繪畫中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以及古籍善本中的宋元刻本,都是無上的國寶。

  

v 到台灣看國寶

  無論是參觀北京故宮,還是瀏覽台北故宮展品,同樣的感覺是美不勝收。正如已離任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所説:“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有機會去台灣的朋友,一定要去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作一審美的巡禮,因為這裡存放展示着別處看不到的中國藝術珍品真跡。

  書畫:當你走進書畫展廳,迎接你的是唐、宋、元、明、清書畫真跡。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古代書畫9120件,其中,元以前繪畫574件,元以前書法155件,均堪稱國寶。

  在這裡,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領略到魏晉書法的風韻,而且能了解到收藏史的一些掌故。《快雪時晴帖》是書聖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封短信,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閒逸。在優美的姿態中,流露出瀟灑的意蘊。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此跡,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當年乾隆將此跡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稀”,特建“三稀堂”收藏。時至今日,“三稀”中的兩稀在北京,一稀在台北,原本一個整體的“三稀”,北京是三缺一,台灣是三缺二,都不完整,不知何時“三稀”能團圓重聚!

  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也藏在這裡。顏真卿是一代忠臣,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平息叛亂時被叛臣李希烈殺害而壯烈殉國。此文稿是顏真卿為悼念其侄季明在平叛中罹難的祭文。書法向有書如其人之説。顏真卿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映照於筆下。其中的刪改塗抹,正可見顏真卿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後人稱此書文墨並佳,曠世絕品。

  一代文豪蘇軾的《寒食帖》也在此,蘇軾生前雖未到過台灣,但曾被貶海南多年,對海島風光他是熟悉的。《寒食帖》作於去海南之前。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命運偃蹙,此帖為貶官黃州時所寫,心情悲憤,字裏行間隨着情緒波動而産生節奏變化。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此帖體觀了“尚意”的特點。

  旅游者在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面前會有盪氣迴腸之感,兩米高、一米寬的巨幅中,北中國的巍峨高山迎面壓來,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岩石之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若弦絲的瀑布飛流直下,溪聲在山谷中回蕩。觀看此畫,今日的旅游者會在愜意中忘記旅途的疲勞。

  如果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給人的感受是氣勢,那麼,宋代畫家崔白的《雙喜圖》帶來的則是趣味。此幅描繪兩隻山喜鵲,向一隻野兔鳴叫示警。畫面上一隻騰空飛來助陣,一隻據枝俯向鳴叫,並向闖入者振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老鷹那樣緊張,故駐足回首張望,似欲回答此路不可行嗎?三者動態與其呼應的關係,極富韻律動感。還有樹林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又傾俯之姿,更增添了生動活潑的神韻。

  站在宋代畫家梁楷的《潑墨仙人圖》面前,你可以感受中國大寫意畫的神韻。梁楷是名滿中日的大畫家,喜好飲酒,酒後不拘禮法,自稱“梁瘋子”,擅長人物畫,以潑墨簡筆著稱。《潑墨仙人圖》以大筆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端,順勢潑來,不出十數筆,就將一位獨立獨行,無拘無束的仙人揮寫出來,筆簡形具,充分表達了仙人飄逸的氣質。

  如果你喜歡青銅工藝品,這裡更讓人目不暇接。青銅器中的西周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陶瓷器中的宋代汝窯蓮花式溫碗、龍泉窯翠青五管瓶;玉器中的商代鳥形佩,漢代玉角形杯,清代翠玉白菜等會讓你一飽眼福。

  青銅:毛公鼎是中國2800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500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7000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説: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又令毛公族人擔任禁衛軍,保護王室,最後頒贈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由內容推測,毛公鼎應鑄於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也因此毛公鼎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

  宗周鐘也是西周的重器。商代的鐘形樂器大多數是口部朝上,鐘體用長柄支起後再敲奏;西周開始,漸漸改為鐘口朝下,鐘柄加環懸挂而奏,成為慣見的“甬鐘”形式。宗周鐘便是甬鐘的代表。宗周鐘外形上最大的特徵,是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此鐘音質渾厚洪亮,有宗廟莊嚴氣概。

  西周散氏盤的造形、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端正的風格,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還是銘文。散氏盤的銘文共357字,全篇記載西周時土地糾紛之事。青銅盤原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盤在鐫鑄契約長銘後,已然成為家國宗邦的重器。

  宋瓷:宋代汝窯蓮花式溫碗作十瓣蓮花形,造型別致,溫柔婉約,高雅清麗。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的紋飾及造型,取其出污泥而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在宋代廣為各類器物所採用。

  生活的藝術化在宋代可見一斑。宋代定窯的嬰兒枕造型採嬰兒側臥於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曲交疊。左手執一狀似綵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飾固定。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

  玉器:商代玉鳥形佩,赭色玉質,以鏤空與淺浮雕技法,雕琢出一梟鳥的側面造型。鳥頭上站立一龍。由文獻資料可知,古人在祭典上,常持拿着上端飾玉器的“玉梢”來歌舞,這件玉鳥紋佩,或即是玉梢上端的玉飾吧!漢代的玉角形杯,質地為青白色的閃玉,雜有褐色斑。杯身似獸角,而橫斷面則呈圓角的長方形。器的正面飾一龍紋,首、身、尾採取不同的表現方式,首、尾為高浮雕,身則為淺浮雕。器的背面淺浮雕一鳳鳥,紋飾的處理虛實相間,佈局四方呼應,具有律動感,且十分平衡和諧。

  清代的翠玉白菜以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運用玉料自然的色澤分佈,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葉片上還停留了兩隻螽斯的白菜。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宮的陳設器,永和宮為清末瑾妃所居之宮殿,據説翠玉白菜即為其隨嫁的嫁粧。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嫁娘的純潔,螽斯則象徵多産,祈願新婦能子孫眾多。自然色澤、人為形制、象徵意念,三者搭配和諧,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典籍:喜歡讀書的旅游者,可以光顧一下這裡的圖書文獻。藏在這裡的古籍善本不僅時代早(宋、元、明版較多),而且卷帙完整,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擒藻堂《四庫全書》等,多是獨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當珍貴。

  孟子注疏解經 傳統的經學是我國文化的源泉。此書亦為八行本群經注疏合刻本之一,刻於宋寧宗嘉泰年間,書版元明兩代曾加以修補。全書分為十四卷,每卷並分上下。宋版原刻,點畫嚴整,字無俗體,校勘精審,元季以後修補者,字稍近匠體,不若原刻矜慎,惟尚不失出自良工之手。八行本群經傳世可考者只有6種,是本為其中之一,且筆墨精審,版式寬大爽朗,由上可見北宋監刻諸書之遺,下足以校正後來各本之訛謬,實為稀世之珍本。

  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 晁公武(約1105—1180),字子止,山東鉅野人,世居汴京昭德坊,遂稱昭德先生,金人南侵,舉家避亂入蜀,居嘉定(今樂山),為四川轉運使井度的屬官,井度好藏書,後全部贈送公武,連同晁氏原有家藏,除其重復,有書2.45萬多卷,親自校讎,撰寫提要,當時公武正鎮守榮州和義郡,故書名曰《郡齋讀書志》。書分經、史、子、集四部,部下有類,每部有總論,即大序,每類有小序,列在每類第一部書的提要中,每書有提要,對作者、注疏者之爵裏、時代,均有詳細的介紹,而書之內容優劣得失,亦有公正之評語,於學術源流之考訂,多精到之論,為後世整理古籍,考辨存佚的重要依據。是書共計七卷,前四卷為志,一、二、三卷各分上下,卷四則分上中下,卷五為附志,亦分上下,另附後志兩卷,刊工精巧,筆法整飭,氣味古,彌足珍貴。

  新刊淮南鴻烈解 《淮南子》是西漢宗室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據《漢書藝文志》雲:“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説”,現今所存的有21篇,大概都是原説的內篇所遺。“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淮南子》宋刊本傳世甚為稀少,台灣故宮所藏這一茶陵譚氏所刊的21卷本,可以説是《淮南子》宋刊的孤本了。

  滿文原檔 滿文原檔是滿族入關前的重要秘籍。台灣故宮珍藏滿文檔案相當豐富,其中滿文原檔,共40巨冊,是研究滿族先世發祥傳説、八旗制度、社會習俗、經濟生活、部族發展、對外關係及明清交涉的直接史料,也是探討滿文由舊變新的珍貴語文資料。

  台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台灣圖附澎湖群島圖》,縱63厘米,橫772厘米,圖像式紙本彩繪。圖例方位:前西,後東,左北,右南,北起雞籠社,南迄沙馬磯頭,凡山川、港灣、河流、島嶼、沙洲、縣城、衙署、廟宇、炮臺等,俱逐一標明,南詳北略。雍正元年(1723年),建彰化縣。十二年(1734年),彰化縣城環植刺竹。原圖標明彰化縣名,但未築城植竹,可以推知原圖確係雍正十二年以前繪製的台灣彩繪古地圖。歷史記載再一次證明了台灣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宮是一部讀不完的大書,它記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每一頁都有着精彩的故事。

  故宮是一座走不完的藝術長廊,它集中了中華藝術之美,每一段都令人一唱三嘆。

  故宮永遠是一個整體,北京故宮和台灣故宮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所有的中國人都希望看到一個完整的故宮博物院。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