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窯文化遺址進入全面保護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9日 14:1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9日專電(丁銘、趙海軍)記者18日從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獲悉,由中國文物研究所和內蒙古博物館共同制定的《大窯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已進入實施階段。

  據內蒙古博物館大窯文物管理所負責人汪英華介紹,規劃實施時間從2004年到2020年,歷時17年,將分近、中、遠期三個階段進行,每期一個中心任務。

  汪英華説,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古人類石器製造場,大窯文化遺址的重要程度非同一般。《大窯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的實施,為今後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南。下一步對大窯文化遺址的保護將在不破壞的前提下,進行發掘、年代測定、遺址保護、水土保持和環境治理等工作。

  大窯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區大窯村,是1973年由內蒙古博物館滿族考古學家汪宇平發現的。大窯遺址總面積170萬平方米,遺址分屬舊石器時代早期第一、第二階段,舊石器時代晚期,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經過考古工作者20多年的發掘、整理,1996年大窯文化遺址被確認為已知的國內外面積最大的古人類石器製造場。

  ■ 大窯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將告別危房遷新居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獲悉,隨著內蒙古原始文化博物館即將建成,在大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數千件文物將告別棲身的危房,搬入新居。

  大窯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區大窯村,自1976年開始發掘以來,先後出土了數千件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人工打制石器和三門馬、腫骨鹿、披毛犀等具有代表意義的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幾經輾轉,這些文物被存放在位於大窯村的大窯文物管理所。

  大窯文物管理所由一處農家小院改建而成,屋內陳設簡陋,土墻下部墻皮大片脫落,墻體潮濕,一間房的頂棚幾乎坍塌下來,成了危房。在同樣破舊的另外兩間房內,存放著大窯文化遺址和內蒙古另外23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近2萬件文物。

  隨著原始文化博物館的建成,這一窘境有望得到徹底改善。內蒙古博物館副館長付寧對記者説:“存放在危房內的2萬餘件史前文物將被移放到新建的原始文化博物館中,這些珍貴的國寶將在這裡被更好地保護起來。”

  據付寧介紹,原始文化博物館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將於今年9月建成,2007年開館。

  ■ 大窯遺址最新發掘圍繞5個重點

  內蒙古博物館大窯文物管理所負責人汪英華18日向記者透露,在對世界最大的古人類石器製造場大窯文化遺址進行的新一輪保護性發掘中,專家將重點圍繞斷代、環境、哺乳動物、石器、人骨等5個方面進行發掘研究。

  通過以前的發掘,專家已明確,大窯文化貫穿了舊石器、新石器等各個時代,但學術界對大窯文化最早的絕對年代一直存在爭論。一種看法認為是70萬年,另一種則認為是50萬年。在即將進行的新一輪發掘中,將運用先進的技術對遺址進行斷代,這一爭論有望解決。

  新一輪發掘將對環境進行研究。通過對大窯文化遺址環境變化的研究,找出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的線索,揭示環境變化對人類文明的起源及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對哺乳動物的研究也是這一輪發掘的一個重點。在以前對大窯文化遺址的發掘中,曾經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

  幾十萬年來,大窯人使用同一種質地的石材製造工具,但以前對此研究不夠。此次發掘對石器研究的側重點是工藝、用途等方面的發展脈絡,對史前手工業産生的影響,以及與同一時期國內其他地區及歐洲相似文化的聯絡、區別等。

  此外,還要進行對人骨的尋找研究工作。大窯文化遺址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人類石器製造場,在採石場曾經生活著不少開採石料、製作石器的古人,因為事故等原因,他們的遺骸有可能留在採石場。所以,不排除能找到古人類人骨化石的可能。

  ■ 遊人撿拾對大窯文化遺址損毀嚴重

  “我20年前上山時,古人打制石器的地方還在,當時我能找到10處這樣的地方。而現在找一個這樣的場所都很難了。”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大窯文物保護管理所負責人汪英華近日對記者感嘆道。

  汪英華説,在大窯文化遺址保護區及周邊200多萬平方米範圍內,遍佈大量的燧石,這些燧石質地堅硬、脆性強,是製造石器的上乘原料。

  據汪英華介紹,自舊石器時代早期以來,古人類在此採石制器。這裡可用的石料隨處可見,打制石器過程中留下的石渣、石片數量多,分佈面積廣,是一處規模大、年代久的舊石器時代石器製造場。

  隨著大窯文化遺址蜚聲海內外,這裡吸引了大批遊客光顧,致使遺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汪英華説,幾乎每位遊客都會撿拾幾塊石頭作為紀念;有的遊人站在山頭抒發懷古之情,對著下面大喊一聲,隨後拿塊石頭扔下去;有的遊客則想像著古人工作的場景,拿幾塊火石胡亂擊打,然後隨手一丟,給文物工作者的甄別工作帶來不便。

  汪英華説,大窯文化遺址石源地每年損失石頭成千上萬塊,丟失的信息量驚人。人們只要一腳踢過去,就可能把古人類當時製造石器的一個地點破壞掉。

  汪英華説,在我們的保護規劃裏,石源地的保護和整個山的保護將作為工作重點。我們將按照規劃加強日常管理,減少人員盲目上山撿石,減少意外破壞。同時,將把遊客限制在一個可控制的範圍之內。(完)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