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人為何愛戲説歷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6日 16:39 來源:環球時報

  在中國,有個特殊的文化現象:與歷史相關的書永遠不愁賣。先是早年間的高陽、二月河的作品,去年暢銷的《歷史的壞脾氣》、《帝國政界往事》依然在拿歷史説事兒。即使黃仁宇那樣的準學術作者都可以成為暢銷書作家,金庸的小説如果不跟歷史傍上,想必也不會那麼招人喜歡。而在國外,暢銷書總是小説。美國的《迷魂谷》號稱賣到3000萬本,村上春樹的小説在日本那樣巴掌大的地方也能賣出幾百萬本。

  中國人喜歡的歷史永遠不是嚴肅的,二十四史擱到灰塵滿身也賣不出去,所以中國人真有的是“戲説歷史癖”。所謂的“戲説”絕非中國人近兩年才有的愛好,更不像很多正義的電視評論家所言,是《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等電視劇帶出的壞毛病。假如説“戲説”是“戲”劇的“戲”,那麼古已有之。從《趙氏孤兒》、《二進宮》到《三岔口》,京劇裏的哪一齣不是從歷史中脫胎出來的?戲劇以外,説書的話本以及話本演變成的小説,又有幾個不是歷史題材?四大名著裏面,三部都是演繹的歷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歷史,也沒條件到學校去學歷史,他們全憑戲説。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國演義》開篇的“白髮漁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了。

  中國人的戲説,好像是要把真的説成假的。外國人的小説,則是要把假的説成真的。據研究,西方文學是小説,是因為他們的文學發端于史詩,到了市民社會形成時,迎合資産階級需要,就有了虛構的浪漫故事,以後再發展成為小説。而中國在古時候就少有史詩,一上來就是正經八百的史書,史書裏面寫的事情已經太多,不需要再編虛構的事情,因此中國的文學多為歷史題材的發揮。這大概也可以被看作是“戲説歷史”的理論根源吧。

  中國的歷史戲説,已經説了幾千年,到了今天,恐怕還要説下去。戲説是中國人的愛好、習慣乃至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不能説戲説一定是不嚴肅的。關漢卿讓關羽橫著大刀叫道:“保衛大漢江山!”這是民族情感,包龍圖打坐開封府的形象,難道不是一種政治訴求?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今天的歷史書籍、歷史小説、歷史電視劇看成古代人精神訴求和社會理想的某種延續。這樣的戲説也完全可以是嚴肅、負責、真摯的。沒必要對這樣的文化現象抱著典籍吹毛求疵。

  當然,我們剛才説的“戲説”,還是“戲劇”的“戲”,戲劇是認真的。這樣的戲説讓人喜歡,而要是打著戲説的幌子胡言亂語,就讓人反感了。那樣的“戲説”是調戲的“戲”。調戲歷史就是調戲自己,這種戲説想必也不會被歡迎,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作者:穆風)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