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中國考古》之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發展
08.23 09:36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名信片):
   

    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出土的夏代銅鼎:
   

    湖北隨州市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編鐘:
   
   

    開篇的話
   
    自遠古時代起,我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茹毛飲血,刀耕火種,漁樵耕織,創造出有著“超百萬年的根係,上萬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連綿不斷”的華夏文明,留下不計其數的文物古跡。
   
    然而,歲月的煙塵湮沒了眾多遺跡,歷史的風雨沖刷掉許多記憶,給古老的中華文明史留下不少待解之謎。中國考古工作者擔負起重責大任,發微探幽,找尋實證,于默默無言的文物古跡中追尋滄桑,考證出古代文明的信息,填補歷史的空白,彌補年代的環缺,喚醒忘卻的記憶。審視文物,了解歷史,鑒古知今,考古工作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我國考古事業發軔于“五四”運動前後,新中國成立後得到發展。經過一代代考古學者篳路藍縷、刻苦求索,解開了眾多歷史之謎,極大地豐富了古老的中華文明。近十多年來,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和審美情趣的提高,考古事業更是蓬勃興旺,各地每年都有許多重大的考古新發現,充實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刷新了人們對中華古代文明的認識,展示了中華民族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也為研究人類歷史進步歷程提供了更為翔實的實物證據。
   
    為幫助海內外朋友了解這方面的情況,人民網推出《中國考古》專欄,自本期起發表連載文章,敬請留意,並予賜教。
   
    之一:
   
    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發展
   
    “五四”運動前後,西學東漸,在帶來“科學”、“民主”思想和先進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帶來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學者鼓吹“中國文化西來説”;國內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傳説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發生動搖。長此以往,國將不國。追根溯源,尋找實據,證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為攸關國家命運的一件大事。此後不久,一批中國學者懷著強烈的責任感,開始了對週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國考古學應運而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考古得到全面發展。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設立了國家文物局,並頒發了保護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復了週口店、殷墟兩項中斷多年的考古發掘;在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學設置考古專業;各省區市也相繼成立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當地的文物保護和清理髮掘工作。在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實踐中,各地考古隊伍日益健全起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田野考古工作範圍不斷擴大,發掘水平得到提高。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對史前時期的半坡、北首嶺、廟底溝、屈家嶺、北陰陽營等遺址和大汶口墓地,對商周時期的二里頭、鄭州、豐鎬等遺址和洛陽東周城、侯馬晉城、漢唐兩京城址、元大都遺址及其他重要遺址進行了規模較大的發掘。在輝縣琉璃閣的發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剝出一座完整的車馬坑,受到西方考古學家的讚譽。
   
    改革開放後,我國考古事業走向繁榮。1979年4月成立了中國考古學會,其後一些省區市也相繼成立了地方考古學會及相關的研究會;考古學得到迅速發展,加強對外交流,引進科技手段,開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攝影考古領域;大遺址考古發掘得到加強,黃河流域所作重點發掘尤多,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也有多處遺址發掘,西南邊疆、北方大漠也都發掘過史前遺址,數量之多,分佈之廣,規模之大,前所未見。
   
    田野考古達到較高的科學水平。原始聚落遺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發掘,力求全面地揭露佈局情況,復原當時社會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著重了解整體規劃,確定城垣範圍和城門位置,探尋主乾大道和重要建築遺跡;對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則充分利用文獻資料,根據現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舊街道等遺跡,結合以重點鑽探、發掘,較好地復原古城的平面佈局;清理大型墓葬時,妥善處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絲織品、帛書、帛畫,使之得到較好保存;對於散亂的玉衣、鎧甲、簡牘,在清理過程中,特別注意各個零件的位置和相互關係,仔細觀察和做好記錄,以復原它們的整體。考古發掘還擴大到古代礦場、作坊、窯址、工場和沉船、橋梁等。
   
    我國考古工作者積極探尋人類的起源和進化過程,為全世界舊石器時代考古作出重要貢獻。他們對中國境內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進行了系統的發掘和研究,揭示出了一二百萬年以來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在中國境內的進化過程及其生存活動情況;對中國農業起源的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以充分的證據證明距今1萬年以上;理清了廣闊地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序列,建立了史前文化的系列和編年框架,提出了區、係類型的考古學理論;隨著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史前村落的揭露,對聚落形態的研究有了新進展;對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獲得重大成果,引起了世界考古學界對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關注;在豫西及晉南地區對夏文化進行了連續、深入的探索,找到了夏人活動的中心區域。在鄭州地區發現了二里崗文化遺存,從而確認了早商文化;對中國古代城市和其他重要遺址、墓葬的發掘也獲得世人矚目的成就。甲骨、簡牘、帛書等文獻又有許多新的發現,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大批重要史料。
   
    從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漢三星堆的發現與發掘,臨潼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西安漢長安城遺址的勘探與發掘、大同雲岡石窟的調查與發掘,到甘肅敦煌石窟的發現、隋唐洛陽城及宋代衙署庭院遺址的勘探與發掘,北京明定陵的發掘……新中國考古碩果纍纍,舉世矚目。近二年來,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遺址、河南偃師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遺址、四川成都金沙遺址、貴州赫章可樂夜郎時期墓葬、浙江杭州雷鋒塔地宮的考古發掘和陜西秦始皇帝陵園的考古新發現,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類文明史發展特點,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通過這些考古發現,人們可以感受到華夏祖先如何以勤勞和智慧開啟人類文明;循著青銅文明、甲骨文字、四大發明,人們可以看見中華文明發展成熟、走向輝煌的歷史軌跡。無論秦俑漢陵、塞上長城、長安古都,還是金印玉璽、簡冊帛書、寶寺佛屠、秘瓷金樽,無不記載著文明古國的繁華和榮耀。近年來,考古工作者積極配合國家經濟建設,對古代文化遺存做了大量的搶救性發掘工作,同時也主動為解決學術課題而進行發掘。僅去年,全國就有4000多個考古工地同時作業,發掘出大量文化遺物,再現了中國古代文化輝煌,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古代文化在人類歷史中的地位。(陶世安)
  


《中國考古》之三:新石器時代考古獲碩果 (2002年08月23日)

《中國考古》之四:夏商周斷代工程大功告成 (2002年08月23日)

《中國考古》之二:舊石器時代考古獲得進展 (2002年08月23日)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人民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