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1日 11:18 來源:
本報武漢6月20日電 6月17日,記者在華中農業大學看到了徐本禹在2004年五六月份寫給母校團委老師的3封信。那時正是徐本禹支教過程中最困難的時期,面臨着經濟上的困難、精神上的孤獨和周圍人的不理解。
信中樸實的文字、真實甚至有時顯得不那麼成熟的想法和悲憫的情懷,讓我們再一次觸摸到徐本禹的心靈深處。
第一封信寫於去年5月28日,摘錄如下:
“這學期比上一個學期要忙一些,由於上次來武漢拍節目耽擱了一段時間,課程落下了許多。
平時除上課外,還作了幾場報告,有一些是團委安排的,一些是學校請去的。原來我不喜歡去作報告,總以為這是一種張揚。後來又反過來想了想,只要自己對自己不放鬆要求,通過報告讓其他的人了解山區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現狀,奉獻一份愛心,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4月上旬的時候,我去大水鄉作了一場報告,報告完了以後看了兩所小學,其中一所叫大石小學,學校的現狀比原來的岩洞小學還要差,教室破爛不堪,這所學校也許就是我下半年要支教的地方。
暑假我想回一次母校,也很想家,不知道家中一切可好?”
背後的故事:徐本禹,山東聊城人,1982年生,1999年考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經濟專業。
2001年12月,一篇文字優美的文章《當陽光灑進山洞時》深深地打動了徐本禹。
2002年暑假,徐本禹和另外4位同學組成了社會實踐小分隊,來到文章所描寫的“岩洞小學”———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岩為民小學。狗吊岩不通電、不通車,山洞裏黑漆漆的。孩子們都聽不懂普通話。臨走前,他向孩子們承諾:畢業後,我再來。
2003年,徐本禹高分考取本專業的公費碩士研究生。他找到學院領導,要求申請保留學籍,去貴州義務支教兩年。由於沒有先例,學院沒有答應。下定決心的徐本禹沒有參加研究生復試,準備放棄讀研究生的機會。最終,華中農業大學破例同意為他保留兩年學籍。
這年7月16日,徐本禹和學校的7名大學生志願者再次來到狗吊岩,開始了“體制外”的義務支教。由於條件太艱苦,其他7名志願者呆了半個月就先後離開了。
孤獨成了徐本禹最難對付的“敵人”。一條短信要看上好幾遍,他也練成了發短信的“快手”。2004年7月,徐本禹轉到了條件更為艱苦的大水鄉大石小學。
第二封信寫於2004年6月2日晚,摘錄如下:“6月1日那天,我去看了一所小學,與貓場鎮相距有10公里左右。其中有一半的路連摩托車也過不去,只能步行。通過調查發現當地居民人均收入不到100元,人均糧食只有100公斤。了解到這種情況,我心裏很難受。對比他們和自己,以及那些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我們不應該有任何怨言。
自己看得多了,心裏沉甸甸的,壓力也很大,總想幫一幫山裏的孩子。有些學生太可憐了。現在自己比以前更瘦了,也比以前成熟了些,也“老”了些。
我真心希望我們學校能夠伸出愛心之手,幫一幫山裏的孩子!全校每一位學生和老師每年只要捐一元錢,能夠讓多少學生上學!?每一位學生和老師一年只需把舊書、舊雜誌集中起來,按一個人一年賣1.5公斤來算,又能夠讓多少孩子重返學堂?!
上次湖北電視臺要拍節目,我回到了武漢。一名同學讓我請她吃飯,一頓飯吃了30多元錢。為此我難過了好長一陣子。一頓飯吃掉了一個學生一學期的學費錢!”
背後的故事:徐本禹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父親在當地小學教書所得的幾百元工資是全家的收入來源。作為一名特困生,徐本禹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2002年,華中農業大學免去了他全年的學費。
看了徐本禹的故事後,一位河南財經學院的貧困學生李華芬發動同學開展愛心行動,將撿廢品、賣廢品所得的錢資助了大水鄉的兩個貧困生重返校園。
今年初,李華芬經檢查後發現得了白血病。之後,李華芬仍然給徐本禹寫信,詢問大石村小學的狀況,自己生病的事情卻只字未提。
偶然得知這一情況後,徐本禹非常感動,他在大水鄉的老師和志願者中發起捐助活動。學生們聽説了,也要捐錢。孩子們拿着1毛錢、2毛錢,在募捐箱前排成了一個100多米的長龍。
今年5月18日,在參加中國互聯網公益日活動時,徐本禹將自己獲獎所得的手機和數碼相機進行網絡義賣,義賣所得的2.5萬元也都捐給了李華芬。在他的推介下,李華芬被補列為互聯網公益日的捐助對象。
2004年,徐本禹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但徐本禹説:“不是我感動了中國,是太多的好心人感動了我。”
第三封信寫於2004年6月5日凌晨0點10分,摘錄如下:
“有三件事,第一,我想問一下能不能通過校團委借我5000元錢,我擔心我下一年的生活費不夠。這一學期團省委每月發500元錢,我能省就省,想用來資助50名學生,減免他們的學費。前幾天我問了下學校的其他部門,説貸款不能貸了。第二,學校能否在校團委的&&下,在我走後,每年選派2~3名志願者來這裡支教,人選可以是考取研究生的或想留校工作的學生幹部。一年的時間不長,但對各方面都是一種鍛煉,一種提高。第三,我想問一下楊書記,看一看有沒有企業想找愛心大使,我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山裏的孩子。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一件事,就是學校能否把我的事跡材料送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參加每年一度的消除貧困獎的評選。我不是為了這個榮譽,我只是為了能夠得到獎金好用來資助學生。我知道這個想法不對,但現在只能這麼辦。”
背後的故事:2004年7月11日,化名“南湖居士”的華中農業大學宣傳部部長彭光芒在網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的帖子。徐本禹的故事通過網絡迅速傳播開來。
2004年底,徐本禹被評選為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因為社會活動太多,徐本禹不得不讓孩子們在大年初六提前開學上課,把耽擱的課時補上。
今年的一天,徐本禹給母校的老師發來一條短信:“我受不了了,我不要出名,我什麼都不要。”
彭光芒愛惜地説,在某種程度上徐本禹其實是個大孩子。母校老師勸誡他警覺榮譽帶來的變化,要保持本色,要快樂支教。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也是在承擔一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徐本禹沉靜了下來,他不僅想教好書,還想結合自己的專業為當地發展經濟做一點兒貢獻。在他的牽線搭橋下,華中農業大學油菜、果樹、蔬菜、玉米、馬鈴薯、設施農業等專家,走進大水鄉,為大水鄉農業發展出謀劃策。
今年8月,徐本禹將結束支教,返回課堂。
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 甘麗華
責編: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