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北大教授孟二冬——支教•治學•做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6日 11:15 來源:

    編者按:今天我們刊登北京大學中文系孟二冬教授在支教、治學、做人等方面的感人事跡。孟二冬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不計名利,在新疆支教期間一心撲在教學一線,表現出共産黨員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他甘坐冷板凳,十幾年如一日潛心做學問,求真務實,在學術上成就卓著。他的敬業精神正是我們的社會著力弘揚的精神,他的學術品格正是我們的社會亟待光大的品格。

     

    “他是一個能坐得住的人,他的心能沉得下來,大千世界的種種誘惑,都動搖不了他對學術的執著追求。”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民盟中央副主席袁行霈先生稱讚的這個人,叫孟二冬。

    12月11日上午,北京地區氣溫零下四五攝氏度。年近七旬的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先生冒著刺骨的寒風,來到北五環外一個北大教師住宅小區,探望與他相識相知25年的學生孟二冬。

    今年48歲的孟二冬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前不久剛做完第三次食道腫瘤手術。看著正在接受化療的得意門生孟二冬瘦削的面孔,袁行霈先生既心疼又欣慰———他為自己的學生一年之中經受了三次大手術的折磨而心疼,也為孟二冬意志頑強地與病魔作鬥爭而欣慰!

    支教:強忍病痛,堅守講臺

    去年春,孟二冬在新疆支教時,病倒在講壇上。

    2003年非典期間,孟二冬在日本東京大學作訪問學者兩年期滿後,回到北京大學。回國還不到一年,當教研室負責人找他商量到新疆石河子大學“對口支援”的事兒時,他二話沒説,愉快地接受了支教任務。2004年3月1日起,孟二冬來到石河子大學中文系,進行為期8周的支教工作。

    去年3月8日,孟二冬到新疆支教的第二周,他的嗓子開始沙啞。他以為是咽炎,堅持每天上課。可是,他的嗓子沙啞得一天比一天厲害,還常伴著劇烈咳嗽。他去了校醫院,每天打針、吃藥,仍然堅持上課。同學們發現,課堂上孟老師的聲音越來越微弱,後來不得不用麥克風。校領導和老師請他休息幾天,等嗓子好了再上課,他卻微笑著説:“沒關係,我還能堅持。”

    除了給石河子大學中文系2002級138名學生講授《唐代文學》必修課,孟二冬還為中文系教師開設了《唐代科考》的選修課,他把多年研究的心血,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石河子大學的同行們。此外,他還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與中文系的教師座談,為推動石河子大學中文學科建設出謀劃策。

    4月17日,在老師們的再三要求下,孟老師來到當地醫院檢查。醫生立即給他做了“禁聲”的醫囑。可是,第二天他又站到了講臺上。

    按照支教安排,4月26日是孟二冬給同學們上的最後一課。孟老師嗓子沙啞得更厲害了,並不時伴著陣陣咳嗽。雖然他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但同學們都知道,孟老師是在強忍著巨大的病痛。許多同學的雙眼噙滿了淚水……

    下課的鈴聲響了,孟二冬講完了最後一課,在熱烈的掌聲中踉蹌地走下講臺。

    孟二冬以堅強的意志,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完成了每週10學時的教學任務,中間沒有休息一天。

    下課後,孟二冬來到校醫院。診斷結果令他大吃一驚:一個乒乓球大小的惡性腫瘤擠壓著他的氣管,使他難以發聲;擠壓著他的食管,使他難以下咽。醫生要求孟二冬立即住院。

    5月2日,孟二冬被緊急送回北京,在北大醫院胸外科進行首次手術治療,手術進行了近20個小時。

    治學:坐冷板凳,做真學問

    孟二冬兩年前才搬進現在這個90多平方米的新居。此前十幾年,他們一家三口一直住在北大校園內的“筒子樓”裏。他的愛人耿琴老師説,老孟一直捨不得離開那座“筒子樓”,就是因為離北大圖書館近,去那兒查資料方便。

    1980年孟二冬從安徽宿州師專畢業後留校任教,其間有幸到北大中文系進修古代文學,開始師從袁行霈先生。1985年,孟二冬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袁行霈先生的碩士研究生。1988年,孟二冬研究生畢業後,來到初創的煙臺大學任教,擔任煙臺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1991年,孟二冬又考取了袁行霈先生的博士生,1994年畢業後留在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任教。從1994年到2001年初赴東京大學作訪問學者之前,孟二冬一直兼任北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秘書,是袁行霈先生的得力助手。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中文系教授程鬱綴告訴記者,有很長一段時間,為了完成那部具有重大史學文獻價值的專著《登科記考補正》,孟二冬幾乎每天與館員一起上下班,成了北大圖書館古籍善本室最忠實的讀者。

    《登科記考》是清代學者徐松所著的關於古代科舉方面的名作。1994年,孟二冬查找了大量資料,發現此書內容存在大量缺誤。於是,他開始對這一著作進行研究和整理。孟二冬花了7年時間,終於完成了100多萬字的《登科記考補正》(上、中、下三冊,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4年,這部專著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並得到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認為這是近些年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寫這部著作時,孟二冬翻遍了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相關古籍。經過大量艱苦的研究,僅科舉的人數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得到的稿費卻只有3萬元。就是這3萬元,他還全部換成了著作,送給自己的老師和學生。

    袁行霈先生説,做學問特別講究用第一手資料,孟二冬都是從第一手資料出發,研究功底非常紮實。他洋洋400多萬字的研究成果,從《中國詩學通論》到《千古傳世美文》,從《陶淵明集譯注》到《中國文學史》,都像他的為人一樣厚實可信。

    孟二冬在北大並不是一個孤例。十幾年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為了編寫《糖史》,就曾數年如一日地“泡”在北大圖書館古籍善本室裏。孟二冬這種甘坐冷板凳、一心做學問的治學精神,正是對北大光榮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受社會上名利浪潮的誘惑,大學裏確有一部分老師忙於社會活動,到校外講課撈外快,還有一些老師熱衷於攢暢銷書賺錢。憑孟二冬的學問,也有不少地方以高額報酬請他去講課,但都被他推掉了。他的愛人耿琴説,這麼多年,老孟從沒拿過一分額外的報酬。

    北大新聞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趙為民教授深有感觸地説,在目前的社會中,功利思想嚴重,浮躁之風盛行,而孟老師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全部身心都撲在教學科研上,甘於寂寞,敬業奉獻,這正是目前應該大力弘揚的一種高尚精神。

  做人:尺璧不寶,寸陰十金

    當得知孟老師患了重病,新疆石河子大學許多師生被他的毅力和精神感動。他教過的138名學生精心準備了一個精緻的留言簿,每個學生都寫上自己的祝福,寄給了病榻上的孟二冬。

    孟二冬在東京大學作訪問學者時教過的日本學生也自發地聚在一起,疊了好多千紙鶴寄給孟老師,並集體在慰問信上簽名,遙祝孟老師早日康復。

    今年國慶節前,新疆石河子大學中文系的同學們自發地捐款2881.40元,托回京休假的北大支教老師帶給孟老師。看著同學們一元、一角地湊起來的2000多塊錢,孟二冬和他的愛人很感動,但他們一分錢都沒動。

    病榻上的孟二冬心裏一直惦記著新疆的同學們。他知道,那裏急缺圖書資料,就讓愛人去刻錄了200張古籍資料文獻光盤,準備送給石河子大學中文系的老師和同學人手一張。他還準備讓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學為本科生開講座,順便把同學們的捐款捎回去還給大家。

    在北大,他所帶的研究生們講起孟老師,個個眼圈紅紅的。2005級碩士生蔡丹君同學説,就在9月10日孟二冬第三次做開顱手術前一天,她去醫院看望他。孟老師從病床上坐起來,語重心長地給這位新弟子上了第一課。從治學到做人,從生活到理想,孟老師娓娓道來,一直談了一個多小時,根本就不像一個第二天就要做開顱手術的人。蔡丹君動情地説:“我從孟老師身上懂得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在學生們的眼中,他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已經博士畢業的曾祥波説:“孟老師為人寬厚,真誠、平等地對待學生。他做事為別人考慮得多,為自己打算得少,為別人做了許多好事也不説。孟老師曾經為我寫過幾封推薦信,卻一直沒有提起過,還是別人説起我才知道。”每次想到這些,小曾的心裏都泛起一股暖流。

    孟二冬病重住院後,每天堅持練習書法,他經常寫的八個大字是“尺璧不寶,寸陰十金”。他用《千字文》中的這句話,表達了自己珍惜時間、愛惜生命,要在有限的時光中做更多的事情、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的堅定信念。

    袁行霈先生意味深長地對記者説:“孟二冬為人清正剛毅、治學勤勉踏實。他待人誠實,非常值得信賴;做學問一是一、二是二,絕無花架子。”一向以道德和文章的統一來嚴格要求自己的袁行霈先生,深為自己有這樣的弟子而自豪。 (記者 楊明方)


責編:英子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