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過分溺愛或過分嚴厲 解析中國式家教兩大通病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9日 10:29 來源:

  “十一”黃金週期間,貴陽市的吳莉莉(化名)一家過得很不開心。因為爸爸無意中在客人面前説了小莉莉幾句,這位十幾歲的小姑娘就離家出走了兩天。據介紹,莉莉性格內向,離家出走已經不是第一次,弄得家裏人和她説話都小心翼翼的。

  貴州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何克認為,傳統的中國式家教有兩大通病:一是過

  分溺愛,孩子成為全家人生活的重心。尤其是獨生子女時代,不少家庭培養出了一批小皇帝和小公主,性格變得任性而脆弱。二是過分嚴厲,甚至信奉棍棒教育,覺得孩子是打出來的,父母打孩子天經地義等。

  這兩種通病存在的共同問題是,不研究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講教育科學。何克教授説,傳統的中國式家教該到補心理課的時候了。

  選擇“能以互補”

  何克教授認為,現在的獨生子女本身存在很多心理問題,主要是沒有小夥伴造成的情緒孤獨、性格怪僻等。對此,家長要多加開導,並設法召喚心地好而誠摯的兒童,與自己的孩子多接觸。最好設法為孩子選擇“能以互補”的小朋友。如莉莉性格孤僻,動輒出走,父母就要多找原因,情況嚴重可看心理醫生。

  而孩子與父母之間,應建立起平等、尊重、信任、寬容、鼓勵等良好關係。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爭辯,不僅是互愛的一種體現,而且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

  尊重孩子喜好

  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必不可少。貴陽市一位在政府擔任要職、工作十分繁忙的家長,在談到自己培育孩子的成功之道時説:每天要和孩子交流一小時,做孩子的好朋友。他的女兒現在北京大學就讀,當年在高中時是學習好的女孩子中唯一穿耳洞、戴耳環的。這位家長説,這是女孩子的愛美之心,應該得到尊重。

  何克教授建議,家教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講方法,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改變,尤其要注意孩子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保持與孩子交流與溝通,多引導、多做孩子的好朋友。(新民晚報)

責編:英子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