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3日 21:05 來源:
芭蕾是“泊來品”。國人認識它,尚只幾十餘年。對大眾者,基本定格在“一隻舞動的白天鵝”或《羅密歐與朱麗葉》。
在歐洲,它孕育綿延300餘年,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或浪漫或古典乃至童話,有著
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和卓有成就的大師巨匠,它是多元的藝術聚合;似人群,性格有豪爽有拘謹乃至純真,它是多元的人生聚合。
因而讓我們去欣賞芭蕾,充盈我們的藝術素養,豐富我們的時尚人生,使豪爽知曉古典、使拘謹學會浪漫,讓純真不沉溺童話。但芭蕾曲高,唯借助“國粹”,我們祭起“葵花寶典”來打破這洋“八卦”。如喜有所歸,則此文善大焉、德大焉。
錦囊篇:芭蕾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譯,歐洲古典舞劇的統稱(據考證,這個詞源於拉丁語Ballo──“舞蹈”)。它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形成于十七世紀的法國,十八世紀傳入俄國,十九世紀初期至中期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並創造了腳尖站立的舞蹈技巧和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學派。二十世紀初,出現了現代芭蕾學派,並派生出許多流派,風行歐美。
構成芭蕾的因素有很多,涉及舞蹈、戲劇、音樂、美術各方面,並以借此提示作品所要表現的主要內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從而給予觀眾美好的藝術享受。
浪漫芭蕾和“古典芭蕾”
在舞蹈史上,浪漫芭蕾與“古典芭蕾”是兩個互有聯絡又互相區別的概念。嚴格説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時期:前者指十九世紀初萌芽,三十~五十年代達到高潮的舞劇發展階段(主要在法國);後者是指十九世紀下半葉,特別是最後二十五年這一舞劇發展時期(主要在俄國)。其次,在浪漫主義舞劇中,刻畫非人間的世界、揭示理想與現實生活矛盾的主題佔絕大多數,但抒情性仍然是必須強調的側面;同樣,描寫民間傳説題材,在“古典芭蕾”中,卻逐漸形成了氣勢宏偉的“大型舞劇”這一舞劇樣式。以彼季帕為首的編導們創造了複雜的舞蹈結構,獨舞和群舞動作的相互配合、圖形和節奏的各種變化構成了多種多樣的造型主題。正是由於交響音樂家參加創作,舞劇才終於從單一的浪漫芭蕾的“舞蹈戲劇結構”真正“進化”成了“音樂舞蹈戲劇結構”。
秘籍篇第一招:情節芭蕾《關不住的女兒》
編導:讓?多貝瓦
音樂:費?赫羅爾德
首演:1789年7月1日,法國波爾多市
劇情:
西蒙夫人有一個漂亮的女兒麗莎。母親為了索取重金聘禮,一心想把姑娘嫁給村裏最富有的葡萄園主托瑪斯的傻兒子阿倫。但她私下已和同村一位名叫柯勒斯的有志青年相愛,並準備與他結婚。為了同情人幽會,麗莎深情地把一根象徵愛情的緞帶放在院子裏一個醒目的地方,這顯然是要將少女的心意再次傳達給自己的戀人。二人相見了。
西蒙夫人時刻不忘地把麗莎拴在身邊,但無意中卻將兩個相愛的年青人關在了房中!當西蒙夫人、托瑪斯、阿倫與簽訂婚約的公證人一起來到家中,當著表情莊嚴的證人面前,雙方家長在婚約書上鄭重地簽上各自的名字時,從貯藏室裏走出了身上沾滿麥草的麗莎與柯勒斯,他們兩人顯然已結成夫妻。西蒙夫人想盡一切辦法依然管不住自己的女兒,如今生米煮成了熟飯,她不得不當著證人的面允諾了這對有情人結為眷屬,並對他們施以祝福。
《關不住的女兒》是遵循十八世紀著名的舞劇改革家諾維爾倡導的理論而編導的“情節芭蕾”,也是至今還在劇院裏上演的最古老的芭蕾劇目之一。
諾維爾倡導的“情節芭蕾”原則
1760年,法國舞劇改革家、舞劇編導諾維爾(J.G.Novene1727-1810)出版了著名的《舞蹈和舞劇書信集》,全面地提出了創作“情節芭蕾”的原則。他認為舞蹈是屬於戲劇表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芭蕾必須向戲劇靠攏,“應該分場、分幕,每一場都應該像一幕一樣,有其開始、中場和結束”,而“那些與情節無關的舞蹈段落都得取消。”他的觀點為芭蕾最終脫離歌劇院,真正成為獨立的表演藝術鋪平了道路。
多貝瓦《關不住的女兒》的創作靈感
諾維爾的學生多貝瓦創作《關不住的女兒》的最初構想是出自於一幅名不見經傳的風俗畫。在1789年的某一天,舞蹈家在街上散步,忽然一家商店櫥窗裏擺設著的彩色畫片引起了他的興趣。這張製作得並不精美的圖畫描繪了一個鄉下小夥子慌張地從一間農舍裏逃走,他的後面有個正在生氣地向他扔帽子的農婦,而婦女的旁邊還站著一位年輕的姑娘在傷心地抹著眼淚。這張畫清楚明白地説出了這樣一段情節:不服母親管教的女兒偷偷地和自己的意中人幽會,事情敗露後她立即遭到母親的責難。多貝瓦從這幅突出了農村社會生活情趣的畫中得到啟發,創作靈感油然而生,便很快著手編導了《關不住的女兒》,並於1789年7月1日在波爾多市首演。
《關不住女兒》的音樂演變
1789年演出的《關不住的女兒》(波爾多版)的音樂是由不知名的音樂家根據當時的流行曲、民謠曲或雜耍音樂編纂而成的大雜燴。1828年,舞劇再度上演,法國作曲家費爾迪南?赫羅爾德(Ferdinand H岢rold 1791-1833)在波爾多版的基礎上重新編寫了舞劇伴奏譜,一些歌劇樂曲插入到自己的樂譜之中,如羅西尼的《塞維爾的理髮師》開始部分的合唱曲;《灰姑娘》高潮時的音樂;唐尼采蒂的歌劇《愛的甘醇》中的幾首曲子,使全劇節奏明快、旋律流暢及感情表達誇張和幽默。
1864年,德國作曲家彼得?魯道夫?蓋爾脫爾(1817-1899)為舞劇又譜了新曲,在由柏林皇家歌劇院上演;其總譜後傳入俄國,併為大編導彼季帕和伊凡諾夫採用,于1885年在彼得堡公演。
秘籍篇第二招:浪漫芭蕾《仙女》
劇本:亞?努裏
編導:菲?塔裏奧尼
音樂:讓?修尼茲霍法爾
首演:1832年3月12日,法國巴黎
劇情:
詹姆斯在結婚的日子裏迷戀上了夢中的仙女──西爾菲達,他對新娘愛菲表現得冷漠和失魂落魄。青年格恩卻也在夢中愛上了已將成別人新娘的愛菲,在婚禮上,詹姆斯神思恍惚地將醜陋的老巫婆瑪加當成了西爾菲達。
詹姆斯從婚禮上逃出與西爾菲達在密林中相會,但誤信巫婆瑪加的魔法紗巾教唆,使心愛的仙女慘死在自己的懷中。在給西菲爾達的葬禮上,村裏再次傳來喜慶的鼓樂,真心相愛的愛菲和格恩在舉行婚禮。而詹姆斯由於背棄愛情將永遠和痛苦與悔恨相伴。
芭蕾舞劇《仙女》的成功,標誌著芭蕾舞劇浪漫主義創作時期的到來,是浪漫芭蕾的開端作品。其在芭蕾舞劇藝術上的貢獻還有腳尖功的運用和白色紗裙的服裝設計革命。1985年,中國觀眾曾有機會看到了丹麥皇家芭蕾舞團上演的布農維爾版的《仙女》。
《仙女》──開啟芭蕾的浪漫黃金時代
《仙女》的創作成功,標誌著芭蕾進入了其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浪漫主義時期。
1831年上演的《惡魔羅伯特》中的“幽靈之舞”是浪漫芭蕾初次嘗試。接著誕生《仙女》就成了浪漫芭蕾樣式取得決定性成功的永示性作品。
《仙女》所描述的故事把人間生活和虛無飄渺的神仙世界溝通了起來,從而創造了“現實與非現實,人間與非人間”兩方面同時並存于一部舞劇中的結構形式。在《仙女》裏,由於西爾菲達的出現擾亂了即將要與農家姑娘愛菲結婚的小夥子詹姆斯的心境。這位喜新厭舊的青年似乎具有超人的本領,居然能夠看見飄蕩在空氣中的仙女,並與之戀愛。這樣奇特的情節激發了編導去設計出一個非現實的超自然幻想場面,並以它構成舞劇中的一個側面。
浪漫芭蕾中的超自然舞蹈處理,要求感受上更加富有詩意的舞蹈語言,《仙女》在腳尖功上的成功運用,加快了使這種迷人的技巧成為“女舞蹈家表演時不可缺少的部分”的發展進程。
是誰第一個站在腳尖上跳舞?
《仙女》上演之前,能利用自己腳尖表演的有巴黎歌劇院的熱娜維芙?戈瑟蘭,有被世人稱譽為“俄國的塔裏奧尼”的依斯托敏娜等人。19世紀20年代,意大利舞蹈家們改進了這種技法。1820年出版的布拉齊斯的《舞蹈教典》裏便有了腳尖功的説明。腳尖功技術只有到了舞劇《仙女》的扮演者瑪麗?塔裏奧尼身上,才真正發展為是“女舞蹈家表演時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呈現在舞臺演出中。
白色的紗裙──《仙女》在浪漫芭蕾服裝設計上的貢獻
《仙女》中塔裏奧尼身穿的白色紗裙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它為以後演出的浪漫芭蕾的服裝設計樹立了典範。
當芭蕾剛由宮廷轉向劇場時,表演跳舞的人穿著依然是貴族婦人的打扮:長而重、覆蓋著兩腳的拖地長裙(“鯨骨箍”),頭上還有笨重的裝飾,由於服飾上的束縛,要求演員做出敏捷的腳部動作或高抬腿等顯然是不可能的。1726年,一位著名的女舞蹈家卡瑪戈在巴黎登臺,她的嫻熟的舞蹈技巧曾博得過伏爾泰的稱讚。為了讓觀眾能看清自己出色的兩腳交叉打擊的技巧,她大膽地將裙子剪短了幾公分,為後來芭蕾服裝的革命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卡瑪戈同時代的女演員瑪麗?莎蕾在主演一部名叫《皮格馬利翁》(取材于希臘神話)的舞劇時,徹底廢除了當時所有女演員都要穿的笨重的鯨骨裙,而只穿了身簡單的輕軟的細棉布衣裙,披散著頭髮跳舞。
1830年,塔裏奧尼在《花祠與風神》中就穿起了“仙女型”的衣裙。1832年演出《仙女》時,青年美術家尤?拉米又為她設計了既適合其體形,又能形象地勾畫出西爾菲達性格的白紗裙,它的形態猶如一朵倒置的花朵,又像一口吊鐘。它是用純白的綢布與薄紗重疊好多層而製成的,質地柔軟而輕飄,外形優美似雲霞。整件舞服的上半身是細腰,緊身的胸衣,露出頸脖;袖子寬而短,露出兩臂,下半身裙子的長度正好到膝蓋以下,小腿以上的部位。除了胸前佩戴著一朵小花外,衣服上沒有過多的裝飾。背上裝點著用漿過的白紗做成的小翅膀,象徵著飛翔的仙女。這樣的設計在當時確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從此它便逐漸變成了浪漫芭蕾的典型服裝。人們將這類芭蕾舞劇稱之為“白芭蕾”。
秘籍篇第三招:喜劇芭蕾《葛蓓莉婭》
劇本:查?紐特聖-列翁
編導:聖-列翁
音樂:列?德里勃
首演:1870年5月25日,法國巴黎
劇情:
陶醉在戀愛中的斯萬尼爾達無意中發現未婚夫弗朗茲向製作木偶的怪老頭葛白留斯家陽臺上的姑娘葛蓓莉婭獻媚而大為生氣。為了保護自己的婚姻幸福,她進入了葛白留斯家,結果發現葛蓓莉斯其實是個真人大小的木偶。調皮而聰明的斯萬尼爾達惡作劇般地利用木偶狠狠地嘲弄怪老頭葛白留斯,也使弗朗茲猛然悔悟,一對快樂的年青人獲得了自己的愛情。
《葛蓓莉婭》又名《瓷眼少女》,是巴黎歌劇院的專業臺本作者查理?紐特于1866年底至1867年初根據德國幻想作家霍夫曼的小説《睡魔》改編,全劇結構巧妙,設想新穎,洋溢著詼諧的格調。
《葛蓓莉婭》的出現為衰落中的歐洲芭蕾開闢了一個以木偶為主要人物的舞劇創作新天地,被認為是喜劇型芭蕾的代表作。
在戰火中《葛蓓莉婭》的首演
1870年5月25日晚上,法國巴黎,在普法戰爭的前夜。但歌劇院內依舊珠光寶氣,燈火輝煌。由列奧?德里勃(1836-1891)作曲,聖-列翁編導的兩幕三場芭蕾舞劇《葛蓓莉婭》舉行首場公演。
皇家的包廂裏,第二帝國的拿破倉三世正襟危坐。這位法國皇帝不久將在戰場上寫下他歷史上最恥辱的一頁,但此時對看芭蕾舞卻還是那樣興味盎然。
大幕拉開了,出現在舞臺上的是一個從未與觀眾見過面的,年齡還不滿十七歲的意大利姑娘朱賽皮娜?博扎姬(Giuseppina Bazzacchi)。她飾演劇中的女主角斯萬尼爾達,男主角弗朗茲的扮演者則是一位身材勻稱、臉龐俊美的女演員厄熱尼婭?菲奧勒。狂熱的巴黎觀眾對她倆的表演非常欣賞,從第一分鐘起就不斷報以熱烈的掌聲。舞劇結束時,全場更是歡呼不止。博扎姬顯得異常興奮和激動,竟然忘掉了老師教給的謝幕時應向包廂裏的皇帝和顯貴行屈膝禮的規矩。而舞臺經驗豐富的菲奧勒比較冷靜,她及時地拉住了這位意大利演員的手讓她趕快行禮,這時,博扎姬才如夢初醒地向觀眾彎下了腰。
《葛蓓莉婭》一舉成功,以後每晚的演出也都是場場客滿。儘管邊境上的形勢已日益吃緊,仍有大批芭蕾舞迷們涌向劇院看戲。由於觀眾太多,劇院方面臨時採取了緊縮樂池增設席座的措施。可是好景不長,舞劇在歌劇院裏作了第十八場會演之後,終於不得不關門停業:戰爭爆發了!
秘籍篇第四招:古典芭蕾《天鵝湖》
劇本:弗?別吉切夫弗?蓋裏採爾
編導:朱?列津格爾
音樂:彼?伊?柴科夫斯基
首演:1877年2月20日,莫斯科劇情:
在王子齊格弗裏德的成年日的晚上,王子在陰森地湖邊,邂逅被惡魔羅德伯施展妖術而變成白天鵝的公主奧傑塔,兩人一見鍾情。但只有從未許諾給別人的堅貞不移的愛情方能解除魔法。在宮庭舞會中,惡魔攜妖女奧吉茲雅來誘惑王子,破壞齊格弗裏德與奧傑塔的愛情,但最終堅貞的愛情戰勝邪惡,惡魔得到了懲罰。
坎坷的《天鵝湖》和柴可夫斯基的天才創作
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命運與天鵝公主奧傑塔的遭遇幾乎一樣,也是曆盡坎坷。是偉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創作的傑出的音樂使它一再復蘇、最終煥發出耀眼光輝的“生命之水”。
1871年夏天,年僅31歲的柴科夫斯基來到基輔附近的妹妹家中小住,送給外甥們一份特殊的禮物──根據孩子們平時閱讀的德國作家莫採烏斯的童話《天鵝池》(講的是一位青年騎士怎樣打敗惡魔,救出了被魔法變成天鵝的少女,最後與她結婚的故事)創作的獨幕芭蕾音樂。在這份譜子中,他寫下了著名的“天鵝主題”。1875年春,莫斯科大劇院的藝術指導弗?別吉切夫約請柴科夫斯基為他的大型舞劇臺本《天鵝湖》譜寫音樂。8月他開始譜寫《天鵝湖》,“天鵝主題”構成了新舞劇的第二幕的基礎。1876年3月,完成了舞劇的鋼琴譜,4月20日完成了配器。全劇共四幕,由序曲及二十九首樂曲組成,是全新的創造。編入柴科夫斯基作品第20號。
但莫斯科大劇院編導《天鵝湖》的德國人朱?列津格爾是一個十分平庸的角色,既無才幹,又缺乏鑒賞力,且根本不懂得如何按照一位大作曲家寫的優秀音樂來設計舞蹈佳作。結果大劇院方面開了粗暴地對作曲家的音樂進行增刪的先例,隨便地用一些以前上演過的、大家都很熟悉的曲譜去取代幾段柴科夫斯基的原作,以博得一部分人的喜歡。到了1880年再度演出該劇時,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原曲被換掉了,而插進去的全是一些蹩腳的舞蹈音樂。所以可以想象,1877年2月20日《天鵝湖》的首次公演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對於柴科夫斯基的音樂,當時俄國著名的音樂評論家拉羅什評價道:雖然首版《天鵝湖》的舞蹈沒有任何值得稱道之處,但作曲家的音樂“倒使樂迷們享受到了很大的快樂。從音樂的頭幾小節開始,人們便可覺察出真正大師的手筆。幾頁樂譜過去後,我們就已經知道:大師當時正處於情緒極佳的狀態,而且他的天才又正值爐火純青之時。”1893年11月6日,作曲家突然死於霍亂。他沒能看到美麗的白天鵝在他的音樂中得到真正美妙地“升騰”,但他的音樂卻充滿了生命力並很快流傳開來。
1895年8月15日,《天鵝湖》在彼得堡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立即成為世界上幾乎所有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天鵝湖》的音樂更是廣為流傳、膾炙人口。與那些著名的音樂作品一起,《天鵝湖》組曲也成了音樂會上的保留節目,它成了芭蕾舞劇的代名詞。
《天鵝湖》舞蹈精典瞬間
1895年1月15日(至27日)彼季帕、伊凡諾夫編導的《天鵝湖》在彼得堡首演大獲成功。著名的意大利芭蕾明星皮?萊娜尼扮演了劇中的雙重角色──奧傑塔和奧吉莉雅。她以細膩的感受、輕盈的舞姿、堅韌的耐久力和完備的技巧體現了編導者們的意圖。據載在第三幕奧吉莉雅的獨舞變奏中,萊娜尼一口氣做了三十二個弗韋泰(fouett岢s芭蕾術語,意為揮鞭轉,一腿一直像鞭子似地揮動,身子則有規律地另一腿的支撐下旋轉),這一絕技至今仍保留在《天鵝湖》的演出裏。
秘籍篇第五招:音樂芭蕾《睡美人》
劇本:伊?符謝沃洛吉斯基
編導:馬?彼季帕
音樂:彼?伊?柴科夫斯基
首演:1890年1月15日,莫斯科
劇情:
阿芙羅拉公主的命名日儀式上,罪惡的仙女卡拉包斯發出了詛咒,公主會在長大後因被紡綞刺破手指而永遠昏睡。16年後,阿芙羅拉長成一位美麗的少女,但在王子來求婚的舞會上,從沒有見過紡綞的公主好奇地從裝扮成太婆的卡拉包斯手中接過了紡綞刺破了手指,結果咒語實現了。
在沉睡了100年後,傑齊林王子愛上在密林宮殿中熟睡的阿芙羅拉,用吻解除了魔咒,兩位快樂的年青人得到了幸福。
《睡美人》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繼《天鵝湖》之後,再次力求將戲劇性標題交響樂的寫作手法運用到舞劇音樂創作中去的卓越成果,被譽為芭蕾音樂寶庫中的珍品。
馬留斯?彼季帕喚醒了睡美人
1829年4月,巴黎歌劇院上演過一部《睡美人》。1889年“睡美人”在俄國芭蕾舞臺上又甦醒過來,喚醒睡美人的是馬留斯?彼季帕。
馬留斯?彼季帕,1818年生於法國馬賽,年輕時曾先後跟隨自己的父親讓?彼季帕及著名的芭蕾大師奧古斯特?維斯特裏習舞。1843年至1846年,彼季帕旅居西班牙,在那裏學習民間舞蹈。1869年,在年滿50歲之際,他接任了聖-列翁的職位,正式成為帝國瑪林斯基劇院的首席芭蕾編導,從此,步入了他一生中最燦爛的時期。他運用細膩典雅的法國芭蕾風格與俄國舞劇注重戲劇的精神相結合的編導工作,為世界留下了六十部左右的芭蕾舞劇,其中如《堂?吉訶德》(1869年)、《舞姬》(1877年)、《睡美人》(1890年)、《天鵝湖》(1895年)、《萊蒙達》(1898年)等都是傳世佳作。史學家們普遍讚譽他是“使彼得堡成為世界芭蕾聖地的俄國芭蕾奠基人”。
1890年1月15日,《睡美人》在瑪林斯基劇院首場公演,沙皇和一批顯貴出席觀看,休息時沙皇還接見了舞劇的作者。“睡美人”一躍為俄國芭蕾的一部經典著作,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世界芭蕾舞壇。
秘籍篇第六招:童話芭蕾《胡桃夾子》
劇本:馬?彼季帕
編導:列?伊凡諾夫
音樂:彼?伊?柴科夫斯基
首演:1892年11月17日,彼得堡
劇情:
聖誕夜,小姑娘克拉拉得到了許多禮物,其中有一個木偶形狀的胡桃夾子。在深夜12點,由於一隻肥大耗子的侵入,胡桃夾子帶領著玩具士兵向耗子進行了一場戰鬥並取得了勝利。為了感謝克拉拉的幫助,胡桃夾子帶小姑娘到用糖果製成的王國裏進行了一次遊歷,並獲得了女王的禮物。
在幸福中克拉拉甦醒過來。原來她在聖誕夜做了一個甜蜜的夢。
《胡桃夾子》取材于德國浪漫主義作家霍夫曼的童話《胡桃夾子和鼠王》,並參考了法國作家大仲馬根據原著改編的三幕三場劇本。音樂創作柴可夫斯基,時年50歲。它和《天鵝湖》、《睡美人》被世人選舉為“傑出的三大俄國芭蕾”,它是一篇美麗的童話。
《胡桃夾子》──芭蕾的童話
《胡桃夾子》是一部抒情、奇妙、富於感染力的童話芭蕾,充滿著浪漫主義的神奇色彩。小女孩克拉拉的生活十分幸福。聖誕節又來到了,她從疼愛自己的親友手裏得到了許多禮物。當女孩子躺在聖誕樹下進入夢鄉以後,忽然發覺自己鍾愛的胡桃夾子變成了一位英俊的王子,他率領玩具士兵同耗子王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搏鬥。就在最緊要的時刻,靠著克拉拉的幫助,醜陋無比的敵人終於被打得落花流水──在這裡,現實生活──孩子們平時喜愛玩的純樸遊戲與尖銳的諷刺有機地交織在一起了。於是舞劇的中心思想:善戰勝了惡的主題便在一片兒童的幻覺天地裏被鮮明地折射了出來。
第二部分寫小女孩由王子帶領到一個奇妙的地方──糖果仙國作了一次遊歷。她在那裏看到的一切居然都會以甜食──巧克力、咖啡、杏仁等形象出現,真是琳瑯滿目,甜蜜迷人。對此,一位舞劇評論家曾寫道:舞臺上仿佛創造了一座“伊甸園”式的樂園,作者從孩子們的眼光和想象出發,造出了一個“清澈見底、天真樸實”理想王國,儘管這個美麗文明的國度也許永遠只可能在一部童話芭蕾舞劇裏呈現。
秘籍篇第七招:愛情芭蕾《羅密歐和朱麗葉》
原著:W?莎士比亞
劇本:S?拉德洛夫S?普羅科菲耶夫L?拉甫洛夫斯基
編導:L?拉甫洛夫斯基
音樂:S普羅科菲耶夫
首演:1940年1月11日,列寧格勒
劇情:
青年羅密歐是蒙太古家族的繼承人,在舞會上愛上了美麗的羅密歐。“啊!多麼美麗!她那媚人的容顏就像是黑奴耳邊璀璨的珠環;又如同天上的明珠降落人間!”但朱麗葉卻是凱普萊特家的小姐,二家卻是世仇。為了爭得自己的幸福,朱麗葉取得了勞倫斯神父的幫助,喝下了讓自己假死的藥液。在墓地,羅密歐不明就裏喝下了真正的毒藥倒在了朱麗葉的身邊。當朱麗葉甦醒來時,看到情人的死亡,萬念俱灰,用刀刺向自己的胸膛。
《羅密歐和朱麗葉》是除《天鵝湖》之外,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愛情故事,有人稱為中國的梁山伯和祝英臺。該劇也是中國芭蕾舞臺上演出最多的劇目之一。
《羅密歐與朱麗葉》──從話劇到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文藝復興時代英國人文主義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于1595年根據一個民間流傳的動人的愛情故事所創作的話劇。
1934年,列寧格勒的藝術家拉德洛夫提出創作一部新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還邀請了著名的戲劇學家比奧特羅夫斯基作顧問。而成功的完成從話劇到舞劇的改編則是謝?普羅科菲耶夫,他生於1891年4月23日。三歲隨母學鋼琴,九歲寫歌劇。1904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1909年及1914年他先後畢業于該院的作曲班、鋼琴班和指揮班。1935年,創作《羅密歐和朱麗葉》的芭蕾舞臺音樂。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第一次公演在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市舉行,編導普索塔,首演獲得了很大成功。
1939年1月11日,大幕終於在列寧格勒基洛夫歌舞劇院拉開,這出由話劇改編成芭蕾舞劇上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性成功,標誌著前蘇聯芭蕾舞劇藝術的一大勝利。
世界級芭蕾舞大師──烏蘭諾娃
加琳娜?烏蘭諾娃,1910年生於彼得堡,父親是瑪林斯基劇院的編導,母親也是芭蕾演員,還是她的第一個舞蹈老師。十八歲時,烏蘭諾娃第一次主演了《天鵝湖》。此後又主演了《胡桃夾子》、《睡美人》、《吉賽爾》、《巴赫奇薩拉伊的噴泉》。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傑出的芭蕾舞大師烏蘭諾娃以其天才的表演,卓越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充滿青春詩意和悲劇性的朱麗葉形象,第一次把莎士比亞戲劇裏的偉大女性樹立在芭蕾舞臺上。
在勞倫斯神父的寺院結婚一場中,朱麗葉懷著莊重虔誠的感情與羅密歐並肩站著,兩眼注視著前方的聖母像。她緩緩地伸出兩臂心裏默默祈禱著,然後身體伸展在“阿拉貝斯克”舞姿上,猶如要把自己命運都寄託給聖母。接著,在羅密歐的扶托下,她一直不改變這個舞姿,慢慢地跪了下來,再次真誠地祈求聖母保祐自己與羅密歐的愛情和幸福。這段雙人舞沒有高難度的技巧,主要就是由幾組“阿拉貝斯克”造型構成,但卻以舞姿所體現出來的神聖感情深深打動了觀眾。在烏蘭諾娃身上,一切芭蕾中具有某種條件限制的動作看來全是那麼自然,其原因主是因為她在做這些動作時總是最大限度地傾注了角色的真實情感。她的“阿拉貝斯克”不僅有著使人難忘的韻律感和線條美,而是更籠罩著一種向上的渴望、幻想的激情。她的這些舞姿通過照片、圖畫、電影或雕塑保存了下來,已經成為了獨特的烏蘭諾娃式的藝術品。
烏蘭諾娃所塑造的朱麗葉的形象,成為了她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她也由於這個角色的演出成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榮譽。1956年,以她為主角之一的莫斯科大劇院近三百名成員抵達倫敦,首場公演也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全世界通過銀幕都欣賞到了烏蘭諾娃精湛的演技。
“唯有勞動才能創造出舞蹈的美和靈感。”烏蘭諾娃這句話成了她終生堅守的格言。1960年,她脫離舞臺演出而專門從事教學排練工作,為舞蹈造就了一大批明星演員。1980年,她七十壽辰之際,在她的故鄉列寧格勒聳立起她的銅像。(編寫/李國忻)
責編:周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