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文化頻道
|
首頁
導語
學術路上的勇敢者;挫折面前的堅強者;夢想與現實的碰撞;歷史與人生的重疊。
坎坷人生;學術大家;一位91歲老人的曲折歲月;一段百年中國的學術歷程。
紀念費孝通
[新聞聯播]消息:
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同志,因病于2005年4月24日22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大事年表
1910年 生於江蘇省吳江縣松陵鎮富家橋弄
1913年 進入母親創辦的吳江縣第一幼兒院
1916年 進入吳江縣第一初等小學
1920年 進入蘇州振華女校
1928年 升入東吳大學醫預科
1930年 轉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
1933年 獲燕京大學學士學位,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
1935年 與王同惠合譯《甘肅土人的婚姻》, 暑假獲碩士學位, 8月與王同惠結婚,後同赴廣西大調查,途中誤踏虎阱,費孝通身負重傷,王同惠在尋救途中溺水身亡
行知人生 央視記錄
[東方之子]費孝通
費孝通:做過人總得像個人,他對於別人,我們同社會的人,一個國家的人,全世界的人要做出的貢獻。
費孝通:我一生就是寫文章,人家做的事情,我覺得有意義的把它寫下來。
費孝通:我覺得是一個中國的一般的傳統的知識分子。
費孝通:我不預備活下去了,死了算了,多痛苦呀,後來我繼續做下去,既然我的王同惠,我的老婆死了嘛,我記住她的話,中國人要寫中國人書,我要完成她的意思。
費孝通:我只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要認識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傳統,自己的希望,自己十億人希望的道路,中國要自己走,要自主,要文化自主。
【人物】《費孝通》上集
以説是比利時的許讓神父,促使費孝通和王同惠走出書齋,而進行人類學的實地調查,儘管當時田野調查在中國的學術界,還是一個新鮮的詞彙,費孝通成了第一批用科學的方法,做田野調查的一個中國學者,之後費孝通又遠渡重洋,歷經戰火,在十年內亂期間,他又多次被抄家,加上多次丟失行李,但是最後書稿呢,還是奇跡般地出現了,這使他激發了第二次的學術生命,書稿失而復得之後,費孝通試圖憑記憶,去找回磨去了的歷史細節,但結果是長時期內,他不得不靠安眠藥才能入睡,在費孝通整個的學術旅程當中,瑤山調查是一個序幕,之後他又寫出了很多令人矚目的篇章。
【人物】 《費孝通》(下集)
我們平時在電視報道中,常常聽到,“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這樣的詞彙,這種針對不同形態的經濟區域進行類型研究的方法,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費孝通率先提倡運用的,在今天的學術界,對於小城鎮發展這個問題,還存在不同的聲音,但是在費孝通身上,我們看到了,那一代知識分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真誠和勇氣。費孝通1910年出生於江蘇吳江,1936年,26歲的費孝通回到了家鄉,在那裏他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實地調查,寫出了《江村經濟》這本書,正是這本書,使世界學術界的目光開始投向中國的農村生活,也使費孝通一生的學術研究與家鄉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