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費孝通 > 正文

【人物】 《費孝通》(下集)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8日 16:57)


  我們平時在電視報道中,常常聽到,“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這樣的詞彙,這種針對不同形態的經濟區域進行類型研究的方法,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費孝通率先提倡運用的,在今天的學術界,對於小城鎮發展這個問題,還存在不同的聲音,但是在費孝通身上,我們看到了,那一代知識分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真誠和勇氣,費孝通1910年出生於江蘇吳江,1936年,26歲的費孝通回到了家鄉,在那裏他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實地調查,寫出了《江村經濟》這本書,正是這本書,使世界學術界的目光開始投向中國的農村生活,也使費孝通一生的學術研究與家鄉息息相關。

  《江村經濟》一書出版已經65週年了,這也標誌著費孝通的學術生命已進入第65個年頭。直到今天,《江村經濟》一書還是,費孝通的母校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的必讀書目。1972年 ,費孝通從幹校回到了北京,有一天 他突然收到,從美國寄來的一個包裹,裏邊是一部題為《費孝通與革命的中國的社會學》的傳記打印稿,作者是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的研究生,名字叫大衛阿古什,這正是阿古什的博士論文,當時,費孝通只能,自己偷偷地把書稿看上幾遍,直到十年之後,他才有機會,給阿古什寫了一封回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對於長得不太好看的那些人,是不大願意常常去照鏡子的,但照照鏡子必竟是必要的,否則怎麼會知道,旁人對我有這樣那樣的看法呢,到了晚年,費孝通提出了一個文化自覺概念,他提醒人們,對於文化環境要保持清醒的認識,而不是簡單地自傲或者自卑。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