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郭峰:被書感動得一塌糊塗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31日 12:12 來源:

  記得2001年7月13日那個激動人心的夜晚,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念出“北京”的時候,整個天安門廣場人潮沸騰。時隔四年,人們雖然已沒有了當年的激動,但當一段段奧林匹克旋律在太廟唱響的時候,筆者感受到了與四年前同樣的心跳。這是一個現代人文奧運與古老中華文明交相輝映的壯麗盛會,古老而神聖的太廟,架在水中的舞臺,光芒四射的舞臺布景,水藍色的倒影,數以百計的參演人員在用他們不同的節奏唱出同一個心聲。

  《奧林匹克頌》的創作者是郭峰。他對演出勝利的興奮溢於言表,但仍舊掩蓋不了他疲憊的面容,為此,他已經熬過了幾十個通宵。次日見到他的時候已經是在他的工作室了。一身輕快的休閒裝,還是那副極富個性的眼鏡。聽説我們的採訪是關於讀書的時候,郭峰第一句話就説,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內容最豐富的書。

  戰爭小説看多了

  郭峰是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保爾堅韌執著的形象一直深深地感染著他,他立志要像保爾一樣為自己的理想不懈追求。然而經歷了從小時候最討厭鋼琴到為了音樂理想不懈追求,郭峰才發現,真正能夠造就英雄的,是生活。

  郭峰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部隊的作曲家。沒有接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的父親對這個惟一的兒子寄予了極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心願,成為一名真正的音樂人。郭峰也因此從三歲就開始練琴,童年可以説是在琴凳上度過的。練琴對年幼的郭峰來説是枯燥的,絲毫沒有樂趣可言,但面對嚴厲的父親又沒有辦法。為了逃避練琴他想出了各種各樣的“高招兒”:裝病或者把時鐘偷偷撥快以儘早結束每天必須的一小時練琴時間。為了能偷偷跑到鄰居家看會兒電視,他竟然能準確計算出父親上一趟公共廁所的時間。當然這些“淘氣”的做法不免遭到父親的痛打,挨打後他就偷偷地跑去小朋友家“避難”。

  真正讓郭峰對鋼琴從厭惡到深深喜愛是從他 13歲考入藝術學校鋼琴係開始的。這時的他已經瘋狂地迷戀上了音樂,在藝術學校,郭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開始嘗試獨立作曲。此時的郭峰才真正認識到若不是那時候父親嚴格的教育幫助他把鋼琴堅持練下去,也不可能有自己現在的成績。至此,他才真正認識到持之以恒在成功背後的重要性。

  於是,他一直堅持自己的個性,堅持刻苦的創作和嘗試。從四川到北京到新加坡,再到日本,再到北京。“其實一路走來很辛苦。我也有過沒有吃沒有穿的日子。”郭峰笑著説,“但可能是我們從小看戰爭小説看多了,《鐵道遊擊隊》、《智取華山》、《雷鋒》等等,他們那些人什麼時候低過頭?!耳濡目染多了,自己覺得一個男子漢受這些苦都無所謂了。”

  也許真的是英雄的精神和克服生活困難的勇氣激勵著郭峰,讓他從來都不曾畏懼過艱難,也從未放棄過對理想的追求。也正是這份執著,幫他最終贏得了光輝的事業,直到現在還一直用自己的歌曲感動著無數的聽眾。

  沒了靈感就看《讀者》

  什麼才是感動?有人説,如果要給“感動”找一個標準,那就讓他去聽一聽郭峰的歌。的確,每一個聽過《讓世界充滿愛》的人都經歷過那種心中暖流涌動的感覺,這就是感動。為什麼他的音樂總能夠給人情感上的共鳴?郭峰説:“歌手自己要有情感才能感動他人。目前在我個人的音樂創作當中有可能音樂的産生是精神的一種想法。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作為藝人自己一定要擁有細膩、豐富的情感。而這些情感都來源於書和我們的生活。”

  生活中從不向困難低頭的郭峰,卻很容易為一本書的情節或是一首歌曲所感動。他經常會去讀一些中短篇的紀實小説,也經常會被其中的故事感動得一塌糊塗。有一次外出巡演,一整天,他的眼睛都紅紅的,其實是《讀者》裏一篇文章給鬧的。郭峰一直喜歡看《讀者》,是因為《讀者》給了他最多的情感補給。有些時候創作沒有頭緒了,或者自己的感覺不那麼敏銳了,只要看上幾篇《讀者》中的文章,就會有一種音樂如泉涌的勢頭,創作靈感想封都封不住。不僅是《讀者》,還有生活。

  其實生活就是一本最能讓人感同身受的書,郭峰説,他也一直從這本大書中汲取著最真實的情感。生活經歷越豐富,情感也就越豐富,情感豐富了,創作的筆觸才會更細膩。好比自己對奧運的關注與熱愛、渴求和嚮往,就是在他的《奧林匹克頌》一首首歌曲之間流動的最真實的情感。

  “抗戰”題材帶來民族情結

  有人説,郭峰的音樂裏最能體現他的民族情結,那渾厚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時刻打動著每一個聽眾。在當今眾多藝人都只在為了名譽、金錢而跟隨市場品位來改變自己音樂形式的時候,郭峰卻從不放棄自己一貫的音樂風格。當大家都在想著怎樣抓住奧運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來賺錢的時候,郭峰首先想到的卻是倡導眾多歌手一起站起來為我們的民族做點事,這就是人們所説的民族情結吧。

  正如這組由 20首歌組成的《奧林匹克頌》,它帶給人們的震撼絕不亞於申奧成功的那一刻,被人們稱為繼《黃河大合唱》、音樂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之後又一組民族的音樂,是新時代的《長征組歌》。聽到這些,郭峰笑了笑:“《奧林匹克頌》永遠代替不了《長征組歌》,代替不了《黃河大合唱》,它們是最輝煌的作品。但是我們相信它們能夠站在一起是因為我們的意義是一樣的,就是為我們的民族凝聚而作。”在座的人都愣住了,很少能在採訪中聽到“民族”這個字眼了。聽到郭峰一遍遍的談起國家和民族以及我們整個民族的凝聚力,真的讓筆者不能不去思考這種情結的來源了。

  郭峰説,他是唱著樣板戲,看著抗日戰爭影片,聽著英雄事跡成長起來的一代,像《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紅燈記》、《沙家》、《智取威虎山》等,這些教育就是以民族強盛為重心的。還有那些關於抗日主題的小説如《小兵張嘎》、《烈火金剛》、《敵後武工隊》、《平原槍聲》、《野火春風鬥古城》……看著英雄們一代代為著這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無形中就是對自己愛國情緒的培養。他説小時候看抗戰電影,看抗戰書籍,很多時候是流著眼淚看完的。這種民族情結就是在那樣一個歷史階段中熏陶出來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感動是現在很多年輕人最最缺少的。一直到現在,郭峰還保持著每隔一段時間去天安門看一次升旗的習慣。在冉冉升起的國旗下溫和一下自己血脈裏的民族潮,能夠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帶給他最真實的驕傲和激勵。“然後我就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保持積極的工作狀態和創作熱情。心裏説不出的那種感覺,很牢靠,很有底。”説完,郭峰哈哈大笑,用最直接的肯定將這種莫名的感覺宣泄出來。

  他接著説:“也許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從別人的創作中得到的教育太多了,自己受益匪淺,所以,我們還是喜歡用那種比較厚重的音樂,不苛求形式,但是很唯美,總之是要能夠給人們帶去精神上的幫助的。”一席話道出了他自己一直以來的創作宗旨和風格。

  唯美音樂鼓勵大眾

  很多人也許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音樂,聽一聽就過去了,不痛不癢的,沒有思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除了打發時間沒有其他的用途。但仍然有些音樂,讓人聽了能夠明白些什麼,或者能夠給人一些空間去思考些什麼。郭峰望著天花板感嘆:“藝術作品可以商業化,藝術的靈魂不能跟著商業化啊。”

  “可能我從小生活的那個社會階段對社會這個概念強調的比較多吧,我還是覺得每個職業只有首先完成了它應有的作用才是有價值的。而我個人也一直從一些先輩們的優秀作品中受益匪淺。像我小時候聽的那些樣板戲。

  那個時候,樣板戲就相當於現在的流行音樂,每個人每天都在聽、都在唱,既作為生活的消遣,又是一種時尚和愛國教育。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在事業和工作上的激情和敬業精神都比較強。比較能夠吃苦,更能夠面對挫折,而這些都是從我們那個時代音樂的英雄精神中汲取的。所以我們這個年齡段的歌手和音樂人都喜歡能夠像我們那個年代的音樂一樣帶著精神指引的相對厚重音樂。”郭峰説。

  難怪郭峰説他們那一代的音樂人現在對音樂的概念大都比較淡泊。因為現在的音樂有著極至的娛樂化和商業化,並沒有在精神方面和真正的意義方面給予觀眾更多的引導,而音樂的本質首先是要帶來精神上的引導。不同的音樂應該影響著不同欣賞力的人們。

  郭峰將音樂定位於30歲左右的人群,他們面臨的更多是生活壓力而不是少年時代憧憬中的美好生活。他們更加需要的是一種內心的安寧和對現實世界美的補給,讓他們更多地感受到安慰和鼓勵才是我們帶給他們的有益影響。而這種唯美的音樂也要用一種能讓他們接受的形式錶現出來才能夠被接受。這就是他個人一直保持的唯美音樂風格。

  郭峰,著名音樂人,出生於音樂世家,從小受父親影響開始學習音樂,3歲起就坐在鋼琴前,13歲考入藝術學校鋼琴係,18歲畢業留校繼續任教,經歷了18年鋼琴演奏生涯。同時,3歲的郭峰對創作産生了濃厚的興趣,14歲發表了第一首創作歌曲《月光》,18歲時便成為中國音樂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代表作品有:《讓世界充滿愛》、《有你有我》、《清醒》、《心會跟愛一起走》、《移情別戀》等。

  來源:中國書報刊博覽 袁欣昕

責編:王云云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