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程振國佳作賞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6日 21:09 來源:

幽谷

  

  董其昌雲:“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畫家稟賦的詩心,映射着天地的詩心,深深感悟曰神奇、曰冷峻、曰壯美之大山大水。



  


夏陰

  畫山水要全力以赴地創造意境,沒有意境的山水就等於沒有生命。山水畫的意境中不能沒有詩意美。詩意美就是美在表現,美在抒情,美在寫意。



  


隔江老屋

  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之華,物之實,取之實……真者,氣質俱盛。”毫無疑問,這種氣與質都應該從自然和現實生活中去發現、過濾,最終擷取而顯於作品,有氣才有活力,有質才具有特色與魅力。



  


山林閒話

  古人不惜窮盡其一生,行萬里路,潛心於造化之懷抱,搜盡奇峰打草稿,於天地自然中發現此中內美,而不僅僅是自然山川之外形。

  



  


燕山小景

  通過天地山川,得其方圓流崎之形,通過日月星辰,得其經緯昭回之度。立萬象於胸懷,將純真刻骨的愛與自然深靜的美融合在一起。

  



  


吟秋

  精誠所至,於蒼茫渾化中,見筆筆虛靈。古今大家之形成,均才學相宜。靜則深,潛則流。所畫自然皆文以載道,透露出極強的書卷之氣。其靈想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

  



  


老屋深處隔煙霞

  王昌齡的詩格中舉出詩有三境界,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後者張之於意,而取之於心。是成於中、行與外的自然流露,是精神在沉俗中得到的解放,是清凡出袖、明月入懷的一種自然而然的心靈的抒發。是畫受墨,墨受腕,腕受心,物為我用,狀物暢神的詩心創造。

  



  


峨嵋山後

  歷來明道者多,行道者少。然藝格高下,關乎畫之生命,不可掉以輕心。涵浸聖賢道趣,朗徹胸臆襟懷,靈秀山川,識見宏遠者,無不品學相長。

  



  


樂斯居

  畫要自己畫着有情趣,品着有滋味,才算有了感覺,有了火候。藝術行為與藝術品一樣,貴在情之所動,趣之所生,即是“真情”與“真愛”推出的“真實”。

  



  


峨嵋道上

  此幅山水,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峰穎脫間,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筆無浮華,墨無臃腫,氣無滯怠。是發於心源,會物之靈與心之靈的結果。

  



  


憶蜀江

  畫貴淡泊。歐陽修雲:“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意淺之物易見,而閉和嚴肅,趣遠之心難形。”藝術境界是主於美的,它誕生於一個充滿自由的深心的自我。

  



  


聽泉

  畫家須博綜古今,師友賢哲,潛心學問。不以世俗利害營於胸中,不以時代好尚惑其心志。筆情墨趣之間,涌動着是純潔的精神快樂。人品即高,畫品就會昇華,氣韻自然而然之。

  



  


聽雨

  黃賓虹:“畫分三品,氣韻生動,出於天成,人莫窺其巧者,謂之神品。運墨超純,傳染得宜,意趣有餘者,謂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規矩者,謂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規矩者,謂之能品,能品者眾工之事也。”

  



  


暢舟圖

  畫中萬像是畫家借助筆墨表達理想感情的具體化,客觀化,是與自然神遇而跡化的詩情表現。是“遷想妙得”於造化中重新發現自然中之我的神與物的交響。

  



  


峽江霽雨

  古代“高人逸士,寄託情性,寫丘壑之狀,抒曠達之情”,觀山情滿於山,觀海情溢於海。近現代中國畫家們繼承這種重情的傳統,審視物象都習慣從能否動情的角度加以揣摩。

  



  


樂斯居

  中國畫創作中,有情無情,情淺情深,往往體現在畫家對物像是否情有獨鍾。這不但表示畫家學術上的專工狀況,也是對畫家是否獨具慧眼的一種測試。物象往往不是缺乏美的誘惑,而是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缺少動情的目光。

  



  


青城後山即景

  惲南田雲:“古人用意在無筆墨處,今人用意在有筆墨處。”一個有,一個無,實則反映用心不同,是利與義的驅使,上品與下品的分水嶺。

  



  


王維詩意

  山水古今相師,重藝宗道,景仰高山。當卻早譽,重晚成。莊子云:“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後人當引以為戒。

  



  


江畔

  純凈詩自然的本性,只有當心靈回歸平靜時才能在安然中與自然的真實性貼近,才能去掉心中的不安與躁氣,心境坦然情自出,心手相應,下筆流觴,順其自然,行於所行,止於所止,這一切皆取決於生命中安詳的狀態與體驗,安方能靜,靜則易思,思則生智,智終使內外美合而為一,達則至美,藝術家真正的開悟,就是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找回自己,完成生命的覺醒。

  



  


清明雨

  如果説中國畫作品的構成,物象使中國畫作品的基因,形像是作品的外殼的話,意象則是作品的深層結構。創作中,形與意、意與象的關係往往交錯,置一般作者於兩難境地。形可視,象可見,而意卻游離不安,兩者關係的認識和處理,既體現不同畫家藝術修養和技藝水平的高低,也體現創作過程中不同的審美目的和價值追求。

  



  


山村寂寂

  畫師造化。造化之類,自然天成。“遠山一起一伏則有勢,疏林或高或低則有情”。“去雁數行天際沒,孤雲一點靜無聲”。造化之美是自然存在的,老子曾雲:“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藝術之創造,本源於生活,是萬物之靈”。“山川脫胎於予,予亦脫胎於山川。”

  



  


憶寫嶺南路上

  超其象外,得其懷中。在情與景的交融中,靜能深,柔能和,物我兩忘。在發現了造化的同時,亦能發現深情。

  



  


霏霏蜀西

  古人作畫含道應物,接觸自然不是着眼於局部雄奇,而是取得一個完整的主觀世界,立自然萬象於胸懷。主觀能動地於平易中蘊涵珍貴,簡約中寓意精彩。

  



  


幽谷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精工之極,歸於筒淡。書畫之筆精墨妙,不在華滋,而在雅趣,不在精細,而在清逸。

  



  


清音圖

  學畫從傳統入手,在延續發展的基礎上創新。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崇尚和風貌。

責編:雍莉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