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資深新聞主播徐俐近日推出了自己的個人隨筆《女人是一種態度》。“這幾年裏最俗的事情之一,就是所謂‘名人出書’”,徐俐説,早在六七年前,就有出版社編輯約她寫書,但不管別人如何慫恿,她都下不了決心。
不過,最終在寫書這件事上,徐俐還是“落了俗套”。她説,之所以現在提筆,是因為步入不惑之年後,反思自己的人生,更是有了不少想法和感悟可以示人,於是本着分享的願望,她開始坦然地書寫自己。
■新書“女人味濃厚”
《女人是一種態度》這本書, 無論是從封面照片還是從書名上,都散發着濃濃的女人味,這和電視屏幕上徐俐給人的職業幹練形象不太一樣。對此,徐俐解釋説,以這麼濃的“脂粉味”突出女性視角,是因為對女人,人們有無數種評價的標準,“女人如何對待他人,實際上是在塑造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女人是一種態度。”書名由此而來。
從一個經歷了“文革”“上山下鄉”的小女子,搖身變為長沙電視臺主持人,再進京入主央視《中國新聞》,徐俐從業以來曾兩度獲國家政府獎,華語節目主持人金獎。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幾乎所有重大新聞報道都由其擔綱主持,在一般人眼裏,她應該算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人了,但她卻告訴記者:“我真的算不上成功。”
她説她今天所面臨的問題是,面對曾經成全了她所有事業心和成就感的《中國新聞》,她開始生出一種難以排遣的由單調和單薄帶來的角色疲勞感。走進四十歲後,她不斷地自問:在既有的電視觀念主導的現實中,一個年過四十的女性主持人,還有多大施展的空間?還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自我,走得更遠?
她告訴記者,這本書寫完後,雖然她的困惑還沒有完全解開,但她已經找到了這種勇氣。
■直播伊拉克戰爭:最恐怖的一夜
不要以為徐俐的職業生涯只有“光輝”的一面。她在書裏説,由於在主持節目時語氣似乎過於嚴肅,她曾受到了許多觀眾的質疑,認為她“在整個播出中太注重自己的形象,在對專家的提問中,盛氣凌人像小學教師在審問小學生”。領導也嚴肅地告誡徐俐:“必須把自己退後一點。”
那是她從業25年來第一次強烈地遭到觀眾質疑,後來的大約一星期左右,她天天在鏡頭前緊張,緊張導致的出錯頻率在不斷地增加,以至於到播報新聞的時候她的心就會狂跳。
在這樣一種近乎消極的狀態下,2003年3月26日,她職業生涯中最恐怖的一夜來臨了。那一天,戰爭沒有太大的進展,同步畫面加起來沒有超過5分鐘,沒有一個電話連線,除了整點播報新聞,其他的時間全留給了訪談。從晚上六點半開始,到夜裏兩點結束,粗算了一下,她和嘉賓談了將近六個小時。談到沒得可談的時候,她只有請求嘉賓在話題中“摻水”。“事後我們説,那晚,為了伊拉克戰爭節目,我們摻完了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的水。”
那天晚上,徐俐的情緒跌落到了谷底。下班回家已是凌晨三點,“我無法入睡,我在心裏問自己:還有勇氣做下去嗎?你真的還能堅持嗎?那一刻,我的確想到了放棄。”
“沒人知道在我的心裏曾發生過什麼,”徐俐説,“我不想隱瞞,對於這場戰爭報道,我唯一滿意的是自己的意志力。”
■因採訪與先生結緣
徐俐對於自己的婚戀生活一向非常低調。這次她不可避免地也寫到了自己的愛情婚姻觀,但書中披露的近百張照片中,有自己的朋友,有兒子,有婆婆,唯獨沒有對她最為重要的愛人的身影,而通篇文章中,她也只用“先生”或“他”來代替愛人的真實姓名。
問她為什麼刻意地“隱姓埋名”,徐俐笑着説:“我只是想在書中和大家交流一下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婚姻選擇,表達的是我自己的婚姻愛情觀,至於對方是誰,這對讀者來説並不重要。”
徐俐説她是個相信愛情的人,“儘管我和他分別有十年的婚姻,但當我們彼此走到一起的時候,我們沒有任何彼此不能接受的種種,我們完全接受對方,完整地喜歡對方,我們是那樣的默契和心神相通。”
徐俐在書中還提到了今年18歲的兒子,“我從來沒有讓兒子叫先生爸爸,我只是建議他可以叫張爸爸,他叫了一段時間,大約一年以後,就主動把張字去掉了,大大方方地叫起了爸爸。”現在,不同姓的一家三口自然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對我而言,這一大一小兩個男人秉性的善良,成全了我現在的日子。” (北京青年報)
責編:李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