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新農村建設十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6:52 來源:人民日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6:52 來源:人民日報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本來是利國利民的韆鞦偉績,各級政府官員和學者激情滿懷,紛紛參加討論、發表見解,準備投入到這一如火如荼的實踐中去,然而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出現了學者們憂慮的問題。對此,必須防微杜漸。 一、開大會、發文件、做報告:這是不太喜歡搞調查研究的幹部的慣性做法。緊鑼密鼓地發文件、開大會、做報告,結果往往還是思路理不清,認識上不去,措施跟不上,投入不到位。 二、強行動員、硬性攤派:規劃、計劃都由上邊定,群眾或下級單位只需貫徹執行就可以了,不需要討論和徵求意見。於是下達指標、落實計劃,出工出力出資就理所當然。農民既沒有參與討論、決定,也沒有看到能帶來什麼好處。因此每個幹部策劃設計的每一件“工程”、“行動計劃”都要納入成本與時效預算和核算,各級政府要成為責任政府,還需要引入問責制,這是對人民群眾最有説服力的做法,也是對納稅人負責的制度。 三、強行佔地和拆遷:對農民來説,土地和房屋是他們的全部家産,是生命線,是不能逾越的紅線,這是中央政府反復強調過的,然而受利益的驅使,一些部門和幹部忘乎所以,輕易地動用政府權威,官商勾結,佔用農民的耕地和房屋。 四、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準確地説,這是幹部的政績考核、升遷制度和部門、個人利益驅使造成。於是本來誰都知道根本學不了、做不到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樣板工程、馬路工程紛至沓來、源源不斷、防不勝防。致使政務工作朝令夕改,行政可信度被大打折扣。 五、朝令夕改:和上述現象互相關聯,不是孤立、個別存在的現象。因為幹部考核、升遷制度的弊端,既斷送了科學發展,也沒有繼承性和連續性,經常是朝令夕改,和“馬路拉鎖”現象一樣,今天埋、明天挖。 六、部門利益效應:國家鉅額集中投入做一件事情,可能做得很好,但是從中央到鄉村,戰線太長,中間環節太多,路途消耗太大,導致雷聲大、雨點小。每年幾千億的投入,到了每一農戶可能只有幾元錢,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這就是很多富民政策最終走樣為“政府熱鬧、部門積極、學者讚揚、媒體宣傳、群眾觀望”的原因。 七、假農資和假信息氾濫:在多數農民沒有正確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的情況下,很多部門、企業的真假信息氾濫,假農藥、假化肥、假農資趁機而入,各種商業欺詐、矇騙、誘惑接踵而至,政府缺乏正確的引導,打假不力,不能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平臺。有些地方政府又搞一刀切,一陣風,種什麼、養什麼,發展什麼,全村、全鄉一個模式,往往容易引起本來狹小的市場飽和、價格下跌,甚至産品積壓。因此,各級政府的職能從過去的“催種催收”向提供信息平臺和各種有效服務轉變更為重要。 八、折騰城市:對新農村建設,城市居民可以以多種不同方式支援,如到農村旅游、建立城鄉姊妹關係、開展支援貧困家庭和助學活動。但是,城市居民也有看病難、看病貴、上學貴、出門難等都市問題,甚至還有環境污染、人口擁擠、疑難疾病多等城市獨有的問題。當然,比起農村,城市的綜合生活條件好一些,各級政府如果不是用強制動員和硬性攤派的方法支援農村,而是採用尊重志願、發自內心而有效的方式、方法,來激發城市居民對農村和農民的愛心互助活動,結果應會更理想。 九、學者盲目迎合:對廣大學者來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無疑是一次轉變學風和文風的好時機,可以轉變脫離實際的宅院式研究方法,可以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觀,可以和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奉獻自己的學識和才華。 馬克思主義的學風和文風要求我們,即使是正確的藍圖,在實際運作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出現偏差和錯誤,還可能發現原來認為是正確的理論或結論還需要重新論證、補充和發展,發現其中的偏差,並提出必要的矯正。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不斷追尋科學和真理的結果。追求科學與真理,最忌諱的就是投機、迎合與弄虛作假,應扭轉“上邊定調、學者論證、群眾執行”的錯誤決策機制。需要畫圓就畫圓,需要畫方塊就畫方塊,這是和科學與真理背道而馳的行徑。 十、定調新聞:黨的新聞工作者要忠實履行黨的方針、政策,貫徹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樹立總書記所倡導的“八榮八恥”觀,弘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反映客觀現實,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想法與要求,介紹學者討論中的不同觀點和爭議,糾正錯誤做法和風氣,杜絕有償新聞,杜絕片面、錯誤的宣傳,忌諱和防止“車接車送,管吃管喝,一好百好”的“定調新聞”和“有償新聞”。明明是方的卻説成是圓的,最後使大家都認為是圓的。 《國際金融報》 (2006年03月24日 第六版) |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