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9日 18:04 來源:中新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十一五”規劃求解“三農”問題的首善之舉。能否讓九億農民一同走出貧瘠,最終在二O二O年實現全民小康將是衡量這一政策成功與否的標準。其中,徘徊於環保與增收之間的林農應為關鍵的一環。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根基,中國從二OO三年開始退耕還林,力求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但問題是,靠山吃山的林農對林業依賴性強,禁砍禁伐等於扼殺了他們的生存之本;而糧價的提高雖然有助於耕地農民增收,卻進一步加大了林農的生活負擔。因此,安徽省霍山縣林業局副局長文家庭形容這些為了保護環境自我犧牲的林農為“被遺忘的弱勢群體”。
構建和諧社會,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林農利益之間該怎麼抉擇?
從政府層面來講,發展環保應給予林農相應的生態補償資金,來彌補對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年輕林農縱然可以轉業發展,但那些將一生奉獻給林業的老農如何從頭做起?政府進一步完善社保對弱勢群體的生活保障應在此體現。
就林農自身而言,則要學會更全面地利用林業資源。中國國家林業局原局長王志寶表示,“生態林雖然不能採伐,但可以作林下文章,動植物養殖、森林景觀旅游開發,這都是林農增收的可行途徑。”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日前參加政協農業界聯組會議時,王志寶還在發言中提出了“全部耕地用於保障糧食安全,利用林業等土地資源幫助農民增收”的主張。不過,這一從全局性出發的考量,對解決目前林農增收的問題可能還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事實上,正如只靠進口糧食不能養活中國一樣,木材需求僅依賴進口也絕非正常現象。因此,鼓勵非生態重點林區的採伐,仍是林農提高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沈國舫認為,壓在林農身上的農業特産稅取消後,“如何改進林區作業政策、調動生産積極性將很重要”。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二O二O年實現全面小康的遠景目標,如今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已然過去,農村的面貌卻並無太大變化,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繼續拉大。中央加大對“三農”投入,新農村建設強力開局,怎樣使包括林農在內的全體農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將是今後十五年的重要課題。 (中新社記者 文永毅)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