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精心準備,由中宣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推出的《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在吸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圍繞黨員領導幹部黨性修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發展理念、中國夢等重大理論問題,通過習近平總書記原音短片、經典釋義、思想解讀、互動訪談、經典誦讀等環節,構建起古今相通、情景交融、深入淺出的思想啟迪平臺,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又一次生動示範。
作為思想解讀人,我參與錄製了節目的第八集《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錄製節目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綠色發展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傳承弘揚了中國傳統生態思想,借鑒吸取了國際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和堅實的實踐根基,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經過學習,我深刻地體會到,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應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一是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二是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辯證統一的關係,指明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新路徑。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也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我們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不能在問題發生之後再以更大的代價去彌補,而是要讓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良好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三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生態環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是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積極回應。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保持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也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
四是要深刻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絡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草。山水林田湖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説,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人類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怎麼能正常生存下去呢?我們一定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五是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加快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以及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民自覺行動。
六是要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我們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決維護多邊主義,建設性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第八集,對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等經典名句作出了生動詮釋,通過思想的解讀和生動的故事,回答了什麼是綠色發展、為什麼要綠色發展、怎樣實現綠色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也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其中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美麗”納入到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之中,強調要建立“美麗中國”,“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富有詩意的話語,體現了黨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綠色發展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使人們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浙江省安吉縣余村的巨大變化,映射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真理光芒。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對三代塞罕壩人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林海的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褒揚塞罕壩林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和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先後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有德,憑藉“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後”的拼勁,夜以繼日地防沙治沙搞綠化,創造沙區經濟循環發展的成功範例。
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優美生態環境為全社會共同享有,需要全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保護、共同治理。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説不做、置身事外。
從綠色出行到愛護身邊的花草樹木,從杜絕餐飲浪費到參與垃圾分類,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自覺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為環境保護添磚加瓦,共同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作者:王炳林 係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