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現場,觀眾與嘉賓一起誦讀經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圖)
主持人康輝與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第一代講解員崔韶光交流互動,講述左權將軍的故事。(視頻截圖)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報道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2月18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每晚八點檔播出,央視網等平臺同步直播。
《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共12集,每集45分鐘。分別以《我將無我 不負人民》《勝寸心者勝蒼穹》《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官避事平生恥》《願得此身長報國》《一言為重百金輕》《自強不息日日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百花齊放春滿園》《不畏浮雲遮望眼》《敢教日月換新天》《直挂雲帆濟滄海》為題,聚焦初心、信仰、忠誠、擔當、愛國、誠信、創新、綠色、共享、自信、奮鬥、夢想等話題,內容涵蓋黨員領導幹部黨性修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發展理念、中國夢等四個方面。
從歷史深處感悟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
2月18日首播的第一集節目《我將無我 不負人民》講述了貫穿于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年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條紅線:不忘初心,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
這集節目聚焦“初心”,用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三句經典,從三個層面帶領觀眾一起領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初心”的論述:“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出自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上達奚舍人》一詩。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3月1日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曾引用這句古文。
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李氏家族有一人為官清廉。一天晚上,他在燭光下辦理公務時,有人送來一封家書。他立刻熄滅公家的蠟燭,點上自家的蠟燭。這就是“公燭之下,不展家書”,也就是“公燭無私光”典故的出處。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出自《禮記·大學》。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這句古文。
得人心者得天下。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不僅僅是回應歷史的經驗教訓,繼承中國悠久的民本思想,更是為了強調我們的人民立場,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
第三句“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出自《史記·商君列傳》。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這句古文。
中國古代儒家重視自省,把反躬自省當成人生修養的基本功。孔子説: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的弟子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些都是強調自我批評,自我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告誡人們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勇於正視自己的錯誤,善於改正自己的錯誤。絕不能諱疾忌醫,師心自用。只有這樣,才能守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也只有這樣,才能除舊布新,讓自己越來越強大。就像孔子的弟子所説的那樣:“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是來自歷史深處的啟示,也是面向未來的莊嚴承諾。中國共産黨人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視野、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定力、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也有“大海依舊在那兒”的信心,每一個中國共産黨人都應該永懷著這份初心,努力做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從中國精神中國國情讀懂黨的創新理論
圍繞節目背後的文化內涵、思想價值和理論傳播意義,記者採訪了該節目的思想解讀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建寧、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艾四林,經典釋義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
郭建寧參加了第一季節目,他覺得這檔節目很有價值,“其價值首先就體現在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方面,起了很好的探索和示範作用”。
“從內容來看,節目架起了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將傳統經典與黨的創新理論連接了起來。從形式上看,這一季節目除了思想解讀人、經典釋義人之外,還增加了一些年輕的思政課老師,以及現場交流互動,這樣可能更適合年輕人的興趣和審美,更加貼近了年輕人。” 郭建寧説。
艾四林談到這檔節目,提煉出一個關鍵詞:“理論大眾化的新探索”。
理論傳播重在入腦入心,也難在入腦入心。艾四林認為,這檔節目在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一是貫通古與今。從習近平總書記嫻熟地巧用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經典名句開篇,觀眾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滋養。“新思想在經典中綻放,經典在新思想中得到傳承,新思想和經典交相輝映,使得經典名句和新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二是貫通知與行。“要傳播好新思想,首先得講準新思想。這檔節目從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入手,對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新理念、新觀點、新論斷做了深入闡釋,既增強了觀眾對新思想的認知、感悟,又讓觀眾重溫了古典名句。”同時,節目非常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觀眾聽起來既明白道理,又懂得如何去做。
三是貫通事與情。“好的節目,往往是因事而化,以情感人。每一集在內容的安排上,注重講故事,既有代代相傳的歷史典故,又有生動鮮活的真人真事。這就讓節目更加真實感人,富有感染力。”
蒙曼以經典釋義人的身份,參與了第一季、第二季節目的錄製。她説:“平語近人,這樣的一個題目本身就很吸引人,傳達了要貼近人心的意蘊。節目中有思想解讀,有經典釋義,還有具體例子,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是怎樣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這對我們從事不同工作的人都有教益。尤其是對年輕人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理解我們的經典,進而在實際工作和學習中做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都是非常有效的示範。”
蒙曼還從中國智慧、中國精神的視野作出解釋:“這些典故的背後,其實都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它實際上不僅僅是解開古代生活的鑰匙,也是解開今天的生活乃至於未來的鑰匙。正如同我們常説,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中國的事情終究是要靠中國人來解決,而中國人要解決中國的事情,最終還是要依靠中國人的智慧積澱。沒有哪一個人、哪一個民族是能夠在文化的荒原上來建起城堡的。所以,我們能走這麼長的路,而且能夠行穩致遠,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這種滋養就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我相信我們的廣大觀眾,一定會結合自身所需,從這座寶山中大有所獲。”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重要探索,《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突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生動解讀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折射出的深刻內涵和文化價值。
在專家們看來,這正是在踐行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使命。
郭建寧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文化自信,也特別強調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的根脈,是我們的突出優勢,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這裡面一個關鍵詞,就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檔節目的特點和貢獻,就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探索了一種新的路徑,提供了一種新的樣式,這就是我們從延續民族血脈中更好地鑒古知今、開拓前進、走向未來。”
作為參加了兩季節目的思想解讀人,艾四林頗有感觸:“節目堅持把深刻的語言講通俗,把深邃的思想講透徹,把深奧的理論講鮮活的理念,精心設置了思想解讀人、經典釋義人等角色,通過習近平總書記原聲短片、經典釋義、思想解讀、互動訪談、經典誦讀五個環節,對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典故的出處背景、歷史故事和現實意義做生動講解。”
從節目製作的角度來看,除了內容和理念的創新與創造,技術手段的創新也是一大亮點。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將習近平總書記的精彩“金句”與“典故”有機結合,用“金句”更好地詮釋典故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
——堅持“深刻道理要用生動的故事來表達”這一核心創作理念。每集節目有5至6個真實感人的故事配合主題表達,將生動故事和鮮活人物融入理論闡釋中。例如長征中陳樹湘斷腸明志的故事、一塊銀元交黨費的故事,新時代紅其拉甫邊防哨所不畏艱苦、勇於擔當的故事,上海市兒童醫院和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共同救助藏族兒童的故事等。將中國共産黨光輝歷史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匯聚在一起,真實自然,讓理論宣傳接地氣、有溫度。
——特別注重語態年輕化。節目在原有思想解讀人和經典釋義人的基礎上,新增加了全國大學思政課優秀教師這一角色,邀請11位優秀青年思政課教師亮相熒屏,以貼近年輕人的視角參與節目討論,風格更清新,語態更鮮活。
——針對分集主題,強化了現場互動設計,節目邀請不同的嘉賓群體,以各自經歷和故事為線索,通過形式多樣的交流互動,帶領觀眾領會貫穿在新思想中的理論品格、價值追求、精神風範,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
——創新影像表達方式。節目通過VR(虛擬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的有機結合,著力營造生動真實、身臨其境的故事場景,為受眾提供了良好的沉浸體驗。富有歷史縱深感的藝術氛圍,加上理論節目年輕化的新形象,在視聽效果上,顯得更加恢弘大氣。
看完第一集節目之後,一名觀眾寫下這樣一段話:“這檔節目,妙在古今相通、情景交融,賦予古典以現實意義,又讓現實中的我們能夠從古典中汲取智慧。尤其是其中的很多真實故事,將抽象變為具象,將文字變為畫面,對思想理論的解讀更加現實和飽滿,讓我們生動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經典名句折射出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