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王湘怡,女,北京市房山區南窖中心校。
王湘怡的家庭比較特殊,爸爸媽媽、雙胞胎姐姐、76歲的爺爺常年吃藥,46歲的智障大伯。特殊的家庭讓她過早的成長起來。她是爺爺的小鬧鐘,每天定時為爺爺端水、拿藥,每晚親自給爺爺洗腳,7年來從未間斷。為爺爺洗小件衣物、做一些簡單的飯。在學習之餘她給智障大伯講故事,讓大伯不會感到孤獨。有好吃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爺爺和大伯。她真正的踐行了:讓爺爺和大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10歲的王湘怡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山村家庭,爸爸、媽媽、雙胞胎姐姐、76歲的爺爺,46歲的智障大伯。6口之家組成了這個特殊的大家庭,特殊的家庭讓她過早的成長起來,別看她小,但是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為爺爺、大伯撐起了一片小天空。
爸爸媽媽每天在村裏務農,早出晚歸,她就是爺爺貼心的“小棉襖”。爺爺年歲已高,身體又不好,常年吃藥。本來她可以在學校住宿,但是為了照顧爺爺和大伯,減輕父母的負擔,每天放學後堅持回家。每晚,她會把爺爺吃的藥提前分好,倒好水,並把藥送到爺爺嘴邊。臨睡前,還要為爺爺洗腳,給爺爺解除一天的疲勞。從四歲起一直堅持至今。給爺爺鋪好床後,服侍爺爺睡下,她則為爺爺洗襪子、毛巾等小件衣物。
湘怡知道爺爺把最好的食物留給姐妹倆,爺爺希望姐妹倆多吃些,長的更高。為此,她很是感動與心疼,每次吃飯,給爺爺夾菜是必不可少的。好吃的總是給爺爺吃第一口。她希望爺爺多吃一些,身體棒棒的。前不久,爺爺去村裏修水管,不小心被管子撞了一下,造成胸部肋骨骨折。她放學回到家看到爺爺躺在床上,胸部纏著繃帶,當時哇哇大哭,就是不讓爺爺再去村裏幹活了。爺爺養病期間,只要她在家,飯端到床前,一口口的喂爺爺。無論爺爺去哪,她都是爺爺的“小拐杖”。
大伯由於小時候摔傷頭部造成智力殘疾,雖然46歲了,但是智力只停留在三歲孩子狀態,不識數、不認字,有時甚至還和姐妹倆打架,即使這樣,她從未嫌棄,因為她知道大伯更需要家人的關愛。有時她是大伯的“小鬧鐘”,每天早晨叫大伯起床、洗漱、吃早飯,到幹活點了便提醒他,讓他出發;有時她是大伯的“小老師”,週末她和姐姐一起當起了小老師,教大伯數數、認鐘錶,雖然每次以失敗告終,但是她不氣餒,讓大伯快樂是她最大的心願;有時她還是大伯的“小助手”,大伯喜歡吃零食,而他自己不認識錢無法去買,湘怡就負責帶著大伯去小超市買他最喜歡吃的零食、水果。大伯喜歡看戰爭年代的電視劇,她就充當講解員。大伯喜歡看帶有插圖的連環畫和繪本,她就負責給他講述書中內容。看著大伯高興的樣子,她的心裏是最甜的。因為陪伴讓大伯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今年的疫情猝不及防,疫情最嚴重時,她的居家生活很是豐富多彩,學習之餘,她則是爺爺和大伯的小導遊,每天早晨、晚上帶著爺爺和大伯一起在院子裏遛彎、打打羽毛球、和大伯一起比賽看看誰跑得快,帶著他們一起做小學生廣播體操,歡聲笑語回繞在這個溫馨的小院裏。
王湘怡牢記“百善孝為先”,學習孝親是學習做人的首要任務,更以《中小學生守則》中的“孝親尊師善待人”為指路明燈,她用行動踐行了讓爺爺和大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知孝、傳孝,做最美孝心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