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 > 青少臺 > 2013海峽青年節首頁
六、皮影戲
皮影戲的産生約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灣流傳也有兩百年,發祥地為高雄縣,盛行于清初,俗稱“皮猴戲”。演出時間多為夜晚,舞臺高約丈余,前臺張挂白布為幕,後置燈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約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獸皮揉成半透明狀,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後磨平而成。頭部可調換、影人精雕細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劇團的組成很精幹,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樂師約4人。
皮影戲
七、布袋戲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同樣是從福建傳入。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戲劇化表演、舞臺如一佛龕,稱為“綵樓”,為了裝運上的方便可以分解。傳統式的舞臺,高約5尺,深約1尺,戲偶則高約1尺,觀賞範圍大概為臺前的20尺之內。後來,又進行了改革,木偶比傳統布袋戲木偶大了三倍。據傳,布袋戲有3個派別:(1)南管調——泉州移民傳授,重文戲,高雅。(2)北管調——漳州移民傳授,重武戲,神奇。(3)潮調——潮州移民傳授,唱腔高揚,戲路與南管相同。
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