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註冊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金融機構大多搬遷 “佔領華爾街”的人要求什麼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2日 08: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記者面前,布魯納一邊回答問題,一邊發郵件、看微博,還要應對不同團體示威者們的交流電話。

  “我需要一個助理!”他焦頭爛額地喊。但如火如荼的示威運動似乎沒法滿足這樣的要求。幾天前,當中國青年報記者向他發郵件要求採訪時,布魯納的自動回復郵件是:“我每天要收到500封郵件,請你耐心等待,我會儘快回復。”

  從外表上看,從曼哈頓區南部延伸到百老匯路的華爾街,並不是一條吸引眼球的道路。它全長524米,寬11米——大約只能並排停下5台汽車。但因為聚集了美國的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這裡一度成為美國金融行業的象徵,甚至被譽為“全球金融中心”。

  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早在20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幾公里外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911”恐怖襲擊之後,許多金融機構更加快了步伐,撤出這個曾經的中心。

  如今,紐交所、德意志銀行和紐約梅隆銀行的主要業務還留在“街”上,但那些標誌性的投資銀行大多已經離開。曾經是世界貿易中心最大租戶的摩根士丹利,幾年前就將總部搬到了中城,並將其他一些業務遷出紐約。

  一些媒體評價説,現在的華爾街已經“從一個地理概念變成了心理概念”。

  無怪乎福克斯電視臺的評論員查爾斯蓋斯帕裏若在節目中近乎刻薄地評論説,示威者幾週沒刷牙洗臉,渾身臭氣,“可惜連紐約地圖都不會看”,因為主要的大投行早就不在華爾街附近辦公了。

  事實上,儘管“佔領華爾街”運動已經持續了近4個星期,抗議的聲音也已經從曼哈頓的祖科蒂公園蔓延到了美國的其他城市,可很多受到抨擊的華爾街人士,依然覺得“非常困惑”。

  供職於華爾街某家銀行技術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説,示威者們有權利呆在華爾街周圍,“但他們缺少一個明確的目標”。

  “他們到底在要求什麼?”這位工作人員問,“難道要把華爾街的人投進監獄嗎?”

  一家金融服務公司的律師花了很長時間,用來研究上班路上聚集的那些示威者,希望能“努力搞清狀況”:“他們的標語上説,‘我們要人,不要利潤’,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示威者們的“運動綱領”提出了這個問題,雖然答案似乎並不明顯。在那篇“宣言”的結尾,組織者寫道:“為什麼要佔領華爾街?因為那裏屬於我們,因為我們能。”

  普遍的分析認為,示威者們對於美國經濟現狀和高達9%的失業率表示不滿。示威者們也有人抗議國家缺乏就業機會,指責奧巴馬總統和國會議員的表現,同時他們還抨擊企業的游説者和僱主。

  當然,大部分的批評還是被留給了華爾街。在周圍歡快的鼓點聲中,一位示威者大聲抱怨:“我們救援銀行、華爾街,但工薪階層卻還要拼命還賬單、找工作。”另一些人則高喊:“貪婪的企業不愛國!”

  一些人從這些示威者那裏找到了自己年輕時參加反越戰游行的青春記憶,另一些人則認為,示威者們已經“跑偏了”。一位銀行家説,他理解人們的憤怒,但把華爾街當做一個龐大的敵人進行抨擊,顯然是把問題過度簡單化了。

  英國《金融時報》10月8日刊發評論提醒道,抗議運動應當承認,華爾街以外的社會也必須承擔一部分責任,包括那些在繁榮時期“為了加入1%的精英階層,而貪婪地舉債過度的99%的人”。

  這些你來我往、刀光劍影的攻擊並非全無好處。至少,當所有的指責都擺上臺面時,交流似乎變得更加容易了。

  一週前,摩根士丹利和瑞銀集團的前任高級行政人員詹妮弗伯格在前往曼哈頓的地鐵上看到了兩個示威者。他們分別舉着標語,一個寫着“美國的春天”,另一個寫着“打倒華爾街”。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責任編輯:朱心蕊

熱詞:

  • 佔領者
  • 華爾街日報
  • 佔領華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