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日,教育部出臺意見,指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大幅減少,導致部分學生上學路途變遠、交通安全隱患增加,學生家庭經濟負擔加重,並帶來農村寄宿制學校不足、一些城鎮學校班額過大等問題,擬規定農村已撤並學校有必要可恢復等應對措施。(大河網7月24日)
中國的改革有諸多成就,但也有敗點,教育便是其一。而教育改革的失敗以農村教育最為突出。以實現教育公平為目的改革,其結果卻恰恰相反,有限的教育資源更加壟斷在少數重點學校手中,壟斷在城市學校手中,而承擔眾多學生教育任務的廣大農村學校卻舉步維艱,陷入困境,農民因教育致貧成為現在的一大貧困原因,農村輟學現象十分嚴重,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我國的發展。教育部作為直接責任方,因此飽受爭議。
不過教育部的反應一直較為溫和,不避諱、不掩蓋,敢於直言失敗,並一直在探索解決的最佳途徑。這次擬規定農村已撤並學校有必要可恢復的措施,並不讓人意外。
時下,很多部門習慣性推卸責任,面對問題,或以國情敷衍,或以其他部門塞責。應該説,作為國家機關,教育部的知錯就改的作風是值得很多部門學習的。
春秋時期,楚莊王初登基,日夜在宮中飲酒取樂,不理朝政。後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啟發他,並以死勸諫,終於使他決心改正錯誤,認真處理朝政,立志圖強。楚國終於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這便後來所謂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相信,只要教育部一如既往地承認錯誤並改進工作,教育必將突出重圍,重樹人們的信心。其他部門亦是如此。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