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沙特阿拉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9日 15:19 來源:

 【國名】沙特阿拉伯王國(Kingdom of Saudi Arabia)

  【面積】225萬平方公里(沙特官方數字)。

  【人口】2267萬(2004年),其中沙特公民約佔70%。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英語。

  【首都】利雅得(Riyadh),人口約500萬。

  【國家元首】國王兼首相、國民衛隊司令: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Abdullah Bin Abdul-Aziz),2005年8月1日繼位。

  【重要節日】國慶日:1932年9月23日;開齋節:回曆10月第一天;宰牲節:回曆12月10日。

  【貨幣】沙特裏亞爾(Riyal),1美元=3.75沙特裏亞爾。

  【自然地理】位於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也門等國接壤。海岸線長2437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西部高原屬地中海式氣候,其他地區屬亞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最高氣溫可達50℃以上;冬季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不超過200毫米。

  【簡史】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一些繼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國,八世紀為鼎盛時期,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十一世紀開始衰落,十六世紀為奧斯曼帝國所統治。十九世紀英國侵入,當時分漢志和內志兩部分。1924年內志酋長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兼併漢志,次年自稱為國王。經過30年征戰,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終於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國,這一天被定為沙特國慶日。

  【政治】沙特是君主制王國,禁止政黨活動。無憲法,《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聖訓是國家執法的依據。國王亦稱“兩個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的僕人”。國王行使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有權任命、解散或改組內閣,有權立、廢王儲,解散協商會議,有權批准和否決內閣會議決議及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協議。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國王頒布治國基本法,規定沙特阿拉伯王國由其締造者阿卜杜勒-阿齊茲拉赫曼費薩爾沙特國王的子孫中的優秀者出任國王。2005年,沙政局總體平穩,社會治安基本穩定,石油收入豐厚,經濟保持快速增長。

  【議會】沙特協商會議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成立,是國家政治諮詢機構,下設12個專門委員會。協商會議由主席和150名委員組成,由國王任命,任期4年,可連任。2002年2月,法赫德國王任命薩利赫阿卜杜拉哈米德(Saleh Abdullah Homaid)為協商會議主席,2005年4月連任。

  【政府】本屆政府于2003年5月組成,現由29名成員組成,主要成員是:國王兼首相、國民衛隊司令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Abdullah Bin Abdul-Aziz),王儲兼副首相、國防航空大臣、軍隊總監蘇爾坦本阿卜杜勒-阿齊茲(Sultan Bin Abdul-Aziz),內政大臣納伊夫本阿卜杜勒-阿齊茲(Naif Bin Abdul-Aziz),外交大臣沙特本費薩爾本阿卜杜勒-阿齊茲(Saud Bin Faisal Bin Abdul-Aziz), 石油、礦産大臣阿裏易卜拉欣納伊米(Ali Ibrahim Naimi),財政大臣易卜拉欣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薩夫(Ibrahim Bin Abdul-Aziz Asaf )。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13個地區:利雅得地區、麥加地區、麥地那地區、東部地區、卡西姆地區、哈伊勒地區、阿西爾地區、巴哈地區、塔布克地區、北部邊疆地區、季讚地區、納季蘭地區、朱夫地區。地區下設一級縣和二級縣,縣下設一級鄉和二級鄉。

  【司法機構】以《古蘭經》和《聖訓》為執法依據。設有高等法庭和普通法庭。高等法庭設在麥加、吉達和麥地那。特別上訴法庭設在利雅得和麥加。另有普通法庭處理一般案件和貝都因部落事務,該類法庭由宗教法裁判官主持。司法機構隸屬司法部。

  【重要人物】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兼首相、國民衛隊司令。生於1924年。1964年,任國民衛隊司令,1975年被任命為第二副首相,1982年6月,被立為王儲兼第一副首相和國民衛隊司令。2005年8月1日繼任國王。阿曾于1998年10月和2006年1月訪華。蘇爾坦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王儲兼副首相、國防航空大臣、軍隊總監。1928年生於利雅得,是現任國王阿卜杜拉的同父異母兄弟。年輕時即任皇家衛隊司令,1953年任利雅得地區埃米爾,同年改任農業大臣,1962年任國防大臣,1982年起任第二副首相兼國防和航空大臣、軍隊總監。2005年8月1日被任命為王儲兼副首相、國防航空大臣、軍隊總監。蘇曾于2000年10月訪華。

  【經濟】石油工業是沙特經濟的主要支柱。近年來,沙受益於國際油價攀升,石油出口收入豐厚,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政府大力建設和改造國內基礎和生産設施,繼續推進經濟結構多元化、勞動力沙特化和經濟私有化,努力擴大採礦和輕工業等非石油産業,鼓勵發展農業、漁業和畜牧業,積極吸引外資,保護民族經濟。2005年12月,沙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主要經濟數據(2004年):

  

國內生産總值(GDP)

2485億美元

人均GDP

11800美元

經濟增長率

5.3%

通貨膨脹率

0.2%

外匯儲備

1150億美元

外債

343.5億美元

失業率

13%

對外貿易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1487億美元

1135億美元

352億美元

  【資源】2004年,沙石油産量5億噸,出口石油4.3億噸,剩餘可採儲量361億噸(佔世界儲量的26%),三項指標均居世界首位。天然氣年産量640億立方米,剩餘可採儲量6.75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沙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水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産國,其海水淡化量佔世界總量的21%左右。目前,沙共有30個海水淡化廠,日産300萬立方米淡化水,佔全國飲用水的46%。沙共有184個蓄水池,蓄水能力6.4億立方米。

  【工業】石油和石化工業是沙特的經濟命脈,石化産品外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 石油收入佔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占出口總額的90%以上。2005年沙原油日産量為960萬桶。近年來,沙政府充分利用本國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大力發展鋼鐵、煉鋁、水泥、海水淡化、電力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非石油産業,依賴石油的單一經濟結構有所改觀。

  近年石油産量及收入情況如下:

  

年份

  2002

  2003

  2004

産量(萬桶/日)

  798

  850

  910

收入(億美元)

  493

  740

  1060

  【農業】沙特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全國有可耕地3200萬公頃,已耕地360萬公頃。從業人員約為39萬,農業收入佔國民生産總值的4.7%。政府對農業實行優惠政策,鼓勵農作物特別是小麥的種植,調動了農民積極性。目前主要農産品有小麥、椰棗、玉米、水稻、柑橘、葡萄、石榴等。糧食自給率為98%,小麥已實現自給自足並出口。畜牧業主要有綿羊、山羊、駱駝等。政府還利用地方和私營企業力量興辦肉雞、蛋雞場,發展養魚業,鼓勵大公司建立各種農場。沙有自流水井4萬眼,飲用水井5.2萬眼,水壩220座,蓄水能力達8億立方米。

  【財政金融】沙官方海外資産約1280億美元。2005年政府國內公債1266.7億美元,佔GDP的41%。沙有商業銀行10家,其中國民銀行、利雅得銀行和拉吉希金融投資公司三家為本國銀行,其餘為合資銀行,分支機構1210家。資本約230億里亞爾,利潤約70億里亞爾。沙有七家證券交易所。

  【對外貿易】實行自由貿易和低關稅政策。出口以石油和石油産品為主,約佔出口總額的90%,石化及部分工業産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漸增加。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産品。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韓國等。由於大量出口石油,沙對外貿易長期順差。2004年沙對外貿易總額1487億,出口額1135億美元,進口額352億美元。

  【軍事】武裝部隊建於1964年,最高國防會議為國防最高決策機關。國王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為穆罕默德薩利赫哈馬迪上將。軍隊分正規軍和國民衛隊。正規軍平時實行志願兵役制,戰時實行義務兵役制,一般兵種服役期兩年,特殊兵種服役三年。

  武裝部隊總兵力約10.6萬人,其中陸軍約7.3萬人,編3個裝甲旅、1個空降旅、1個步兵旅、1個王室警衛團、23個炮兵營;海軍約1.1萬人,組成紅海和波斯灣兩支艦隊;空軍約1.8萬人,編攻擊機中隊、截擊機中隊等。此外還有國民警衛隊、邊防部隊、特種安全部隊和海上警衛隊等。

  【教育】政府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實行免費教育。中、小學學制各為六年。全國共有各類學校2.28萬所,其中綜合性大學8所,學院78所,高等宗教大學5個。現有教師33.96萬人,在校學生約480萬,其中大學生27.2萬人。每年約有7000名學生公費出國留學。在國內讀書的大學生,除免費住宿外,還享受津貼。

  【新聞出版】全國發行13種報紙、24種雜誌。阿拉伯文報紙主要有:《利雅得報》、《中東報》(在倫敦出版)、《半島報》、《國家報》、《歐卡茲報》、《座談報》等,英文報刊主要有:《阿拉伯新聞》、《沙特報》、《沙特商業》、《沙特經濟概覽》等。

  沙特通訊社:簡稱沙通社,1971年1月23日成立,直接受新聞部領導。用阿、英、法文發稿。在華盛頓、倫敦、突尼斯、貝魯特、開羅等地設有分社。

  廣播電臺:主要有3家,分別是1962年在麥加建成的《伊斯蘭召喚》電臺,1965年建成的利雅得廣播電臺和1972年建成的《古蘭經》廣播電臺。以上電臺除用阿拉伯語廣播外,每天還用英、法、烏爾都、斯瓦希裏、波斯和班加利語對外廣播。

  電視臺:1964年建立電視網,現有五個電視臺。1965年開始播放黑白節目,1976年開始彩色播映。1983年開始播放英、法語節目。目前全國各地有107個中轉站,電視網已覆蓋全國98%的地區。

  【對外關係】沙奉行獨立自主、溫和務實、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國與國之間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將發展與美關係放在外交首位,因“911”事件受損的沙美關係已有所改善。重視發展與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關係,致力於阿拉伯團結和海灣合作委員會的一體化建設,積極參與地區熱點問題,改善同伊朗的關係。大力開展多元化外交,加強與中國、歐盟、俄羅斯和日本等大國的關係。迄今,沙已同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作為世界石油大國,沙加強與OPEC內外産油國的協調,維護産油國利益,並加強與石油消費國的溝通。

  【對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的立場】

  伊拉克問題:主張維護伊拉克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阿拉伯屬性。支持伊政治重建進程,希望將各派都納入該進程,對伊政壇“宗派主義”的滋長表示擔憂。支持打擊破壞伊安全與穩定的恐怖活動,認為伊武裝組織的行為不利於伊實現穩定和重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伊內政,呼籲伊周邊各國遵守不干涉伊內部事務的原則。沙曾于2004年提出向伊派遣伊斯蘭和阿拉伯國家部隊取代多國部隊的倡議。沙在2003年召開的馬德里伊拉克國際捐助會議上捐款10億美元。

  巴勒斯坦問題:強調全面、公正解決巴以衝突是實現地區和平的唯一途徑,巴問題的根源是以色列對巴領土的佔領。支持中東和平進程,呼籲重啟“路線圖”計劃。關注耶路撒冷地位問題,支持巴建立以耶城為首都的獨立國家,支持巴民族權力機構關於停止暴力、加強民族對話的主張。要求以從所有阿拉伯被佔領土上撤軍,強調在與以達成最終和平協議前,沙不會與以建交。2002年阿卜杜拉王儲提出中東和平倡議,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並成為同年的阿盟首腦會議決議。

  伊朗核問題:主張通過對話解決伊核問題。希望伊沒有擁有核武器的意願,遵守《聯合國憲章》,並採取措施增進互信,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願與伊在睦鄰友好、互利合作和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下進一步發展關係。

  反恐問題: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認為恐怖主義是一種國際現象,是極端思想的産物,不屬於某一文明、宗教或民族。強調反恐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消除恐怖主義根源。沙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加強了反恐合作,並在沙國內外挫敗了一系列恐怖襲擊。2005年2月,阿卜杜拉王儲在利雅得國際反恐大會上倡議成立國際反恐中心。

  敘黎問題:譴責黎巴嫩前總理哈裏裏遇刺事件,呼籲黎人民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通過對話解決分歧,避免分裂。沙為促進敘利亞與國際調查委員會合作積極斡旋,認為在最終調查結束之前不應對敘採取行動。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歡迎蘇政府為解決達爾富爾問題所採取的行動,強調反對任何對蘇的武力干涉和制裁,希望國際社會給予蘇足夠的時間執行聯合國有關決議,避免使用可能導致問題複雜化的威脅。認為應集中精力解決達爾富爾地區的人道主義危機,支持向該地區派遣非洲維和部隊。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支持建立包括海灣地區在內的中東無核區和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並已加入《禁止使用化學武器條約》。要求以色列簽署核不擴散條約,認為以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中東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國際社會應對以施壓。

  中東國家的民主與改革:認為阿拉伯世界需要改革,但改革只能從一個國家內部開始,並考慮各國的具體國情。堅決反對任何外部強加的改革計劃和模式。希望八國集團制定類似“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中東計劃,並致力於解決巴以衝突和伊拉克問題,消除地區恐怖主義根源,實現地區穩定。

  聯合國改革:認為聯合國改革十分必要,但改革事關重大,不應倉促行事。主張安理會改革應體現地域公平分配原則,安理會應限制使用否決權。強調伊斯蘭國家應擁有一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國際油價:強調奉行平衡的石油政策,承諾保證石油供應。認為國際油價維持高位的原因並非市場原油短缺,而是煉油能力不足。呼籲主要石油消費國減少石油稅收以使消費者受益。

責編:張麗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