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民工子女教育:聽聽孩子們的聲音  
04月11日 10:03

    對於打工子弟學校而言,很多名分不清一開始就處於“漂泊”狀態。學校沒有合法的辦學手續,老師“背著‘非法辦學’的包袱,學生戴著‘非法求學’的帽子”。

    記者最近在北京知名的行知打工子弟學校採訪時,看到了初三一班易恒育同學的一篇作文,孩子寫下了自己對父母、對流動生活、對社會的認知與感受,儘管很稚嫩,但卻真實、不加雕飾地反映了他們的心靈世界,寄託著他們對未來樸素真誠的希望。

    “1986年7月26日,我呱呱墜地了。我家住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臨河鄉。爸爸在那個小鄉鎮的糧管所工作,媽媽則是一名民辦小學教師。本來難以支撐的家庭,加上我,更是雪上加霜。

    7歲那年,媽媽獨自去了北京。聽説她辦的學校在很遠的地方,並且很偏僻。我來到北京後,問他們辦的學校在哪、能否帶我去看看。可爸爸嘆口氣説:‘又得搬遷了,已經是第二次了。’‘你們做的是好事,為什麼當地政府不讓辦?’‘你長大就會明白了。’

    過了差不多一個月,爸爸突然又説,咱們得搬家了,那些孩子又有學可以上了。我聽了很高興,構想著那片美麗的地方。到了那,希望又變成了失望,那是一個廢棄的工廠,院內全是草,門窗都已破的不堪一擊。但是爸爸並未有絲毫憂慮,每天他還帶領老師,和幾個高年級的學生鏟草。經過20多天的勞動,這個廢棄的工廠已不再是原來的容貌,代替它的是一個被美化的校園。

    那次我有幸看到了這個學校的記錄片,了解了他們從最初到現在的一些經歷。媽媽最初在一個早市賣菜。那些人聽説我媽有點文化,就讓她教孩子們識字。後來又有人提議讓她全力教書。媽媽沒同意,讓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但那些人都説不可能,因為當地學校贊助費太高,根本負擔不起。媽媽終於答應了,因為她知道孩子不能沒有知識和文化。

    那時的條件非常艱苦,在一個搭起的棚裏,幾張破舊的桌子,用磚頭壘起的凳子。就在那樣的條件下,孩子們受到了他們應受的教育。當時只有9個人,漸漸人數增加了。到了幾十個人,媽媽自己忙不過來,就讓爸爸也來了,最後孩子漸漸增多,學校也由此誕生了。我所看到的學校是第三次的搬遷,也就是現在五孔橋的這所學校。爸爸把它叫‘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學校’,至於它的原因,我猜想應該是由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老爺爺的名字命名的吧!

    聽爸爸説有好多的人為這個學校捐款。暑假時,我忍不住又問起政府為什麼不允許辦學校,他説,因為不符合要求,我們屬於‘非法’辦學。我聽了也不再問下去,因為這些都是事實,靠一個打工者是不可能把它變成正規學校的。政府為什麼不幫助我們呢?説它不是合法學校,我想是出於為孩子著想,可爸爸辦這所學校也是為孩子著想。如果沒有它,那些孩子們連‘非法’的學校都沒得上。

    看著父母那麼辛苦,我勸他們回家,不要辦了,太難了。他們卻語重心長地對我説:‘我們可以一走了之,但那些孩子怎麼辦?難道忍心看到他們失學,成為文盲嗎?’爸爸媽媽備課每天熬夜到深夜,看上去都像上了年紀的人,這都是為了什麼?他們付出那麼多,可最後還是被以‘非法學校’給否定了,這就是回報嗎?

    聽説學校又收到‘通牒’,難道政府就忍心看到這3000來個孩子失學嗎?

    最後,我只想説,我再也不想東躲西藏地上學了,給所有的孩子一所安定的學校吧!”

    記者 陳芳



責編:劉曼毅 來源:新華社


相關新聞
民工子女教育:不要給孩子們留下不平等的陰影(04月11日 10:03)
民工子弟學校:“黑戶”帽一戴數年(04月11日 10:03)
專家:應正確認識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04月11日 10:03)
《經濟半小時》:讓“民工子弟學校”浮出水面(03月25日 22:20)
打工子弟學校:誰來給我一個辦學的名分?(04月11日 10:03)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