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打工子弟學校:誰來給我一個辦學的名分?  
04月11日 10:03

    常住人口只有1萬人的北京市朝陽區常營鄉,居住著同樣多的外來打工者,他們的子女不少在一所私立的“自奮希望學校”就學。

    記者搭乘一輛三輪車來到常營三隊的學校地址,卻發現人去樓空。從門口的告示得知,由於綠化帶建設,原校舍面臨拆遷,學校已于一個月前搬走了。沿著寫有“自奮希望學校”字樣的指示牌子,穿過一條土街,在一條臭水溝旁,遠遠望見一堆平房中飄揚著一桿鮮艷的五星紅旗,記者心中油然生發一種沉重感。

    這是一個由20多間平房圍成的小四合院。校長孟兆斌,鬍子拉茬卻打著領帶,29歲,河北赤城人。他自我介紹上學不多,當完兵在河北固安無線電學校讀了個中專。1998年,他父親投資十幾萬元在常營鄉創辦了這所學校,校址多次變遷,現租用的是一處私人企業廠房。他説,辦學是為了圓外地來京打工人員子女上學的夢。

    240名學生全是周圍地區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從學前班到五年級8個班。教師13人,10名外地人。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宿舍擠住著3名女老師,她們聲稱都是師範專業畢業,並在參加大專階段的自學考試,但只有一位向記者出示了河北張北師範學校的畢業證書。

    挂在6平方米辦公室裏的河北省赤城縣教委頒發的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是學校唯一的“合法”憑證。一位家長説,有這塊牌子,孩子畢業後可領到赤城縣教委頒發的全國承認的小學畢業證書。他並不知道,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無權異地發放辦學許可證。

    孟兆斌告訴記者,每學期每人學費300元,書本費50元,保險費25.5元,中午自願就餐的學生,每月加收40元。整個收費大體是本地公辦學校的一半。

    一位姓王的家長反映,她5歲的兒子在這裡讀學前班,會不少兒歌,背一些古詩,還能説六七十個英語單詞。春節回內蒙古老家時,鄰居的孩子都非常羨慕。她説,公辦學校雖然條件好,但收費高,服務也跟不上。她下班比較晚,孩子待在這裡放心,渴了有水喝,餓了有飯吃。而公辦學校老師正常下班,不會去照顧孩子。

    來自湖北公安縣的退休教師陳蜀鄂是這裡最年長的一位老師。他説,家長在北京打工不容易,能把孩子送來上學也不容易,而校長能支撐、維持這個學校更不容易。與以前在家鄉公辦學校當老師感受不同的是,在這裡教書責任更重,工作壓力更大。如果沒有這所學校,這幾百個孩子就沒有機會接受教育。

    與大多數打工子弟學校相比,自奮希望學校的條件還不算差。孟説,去年在原校址剛投資建了實驗室,教學條件改善了,卻因拆遷不得不搬離,且得不到一分錢補償。為此還賠了1.5萬元。他最渴望的是,本地教育行政部門能把這塊市場規範起來,給他一個辦學的名分。名正言順了,他辦學的膽子就更大一些,就可以追加投資,將學校的軟硬體水平提上去。

    目前,北京市像自奮學校這樣的非法打工子弟學校近200所,吸納外來學生超過4萬人,此外在全市公辦學校就讀的有8萬人。據了解,北京市近期將出臺相關辦法,要求全市公辦學校向外來流動兒童少年開放,同時整治、清理私立打工子弟學校,保留部分具備一定規模、辦學條件好的學校,取締那些限期內不達標的學校。另一方面,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透露,全市公辦學校不會無條件開放。作為首都和特大型城市,北京對外來人口實行總量控制的政策不會改變,北京市只確保解決那些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確實需要、戶籍地沒有監護條件、且在京居住時間較長的外來人口子女的就學問題。

    記者 余敬中



責編:劉曼毅 來源:新華社


相關新聞
民工子弟學校:“黑戶”帽一戴數年(04月11日 10:03)
《經濟半小時》:讓“民工子弟學校”浮出水面(03月25日 22:20)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