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民工子弟學校:“黑戶”帽一戴數年  
04月11日 10:03

    破舊的平房、簡陋的桌椅……儘管這些有“窩棚”學校之稱的民工子弟學校,越來越受到城市流動人口的歡迎,並像雨後春筍般地快速增長,僅北京市就有這樣的兒童流動學校200多所,約有數萬名兒童在此類學校就讀,但它們至今沒有合法的身份。

    外來流動人口子女在京就學的方式大致有三類:在正常繳納借讀費或贊助費後進入市區公立學校;進入收費較貴的政府批准的私立學校;在非法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

    由於進城務工者身處低收入階層,公立學校交費門坎高,靠借助當地原有教育資源解決子女入學問題基本上是不現實的。在外來流動兒童小學階段90%的入學率中,實際上大部分是由打工子弟學校提供的。

    據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的專家調查,民工子弟學校始於1991年,開始時的流動學校是外來人口無法繳納“高額的贊助費及借讀費”,但又不能“坐視子女成為新文盲”的無奈嘗試。經過近10年的發展,這些學校數量不斷增長,規模逐漸擴大。從最初的幾十名學生,到現在一般的三四百名學生,多的達到3000名。學校基本分佈在朝陽、海淀、石景山、豐臺等區外流動人口聚居的城鄉結合地帶。

    原國家教委和公安部1998年下發了《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提出“流動兒童少年就學以流入地管理為主”,允許公民個人“舉辦專門招收流動兒童少年的學校或簡易學校。簡易學校的設立條件可酌情放寬”。但遺憾的是,北京這些流動兒童學校並未通過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審批,沒有工商、稅務登記,沒有教師任職資格審核,普遍校舍條件差、教學不規範,且大多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對於北京市一些區強行取締打工小學的做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崔傳義認為,上述學校辦學上的“先天不足”,在所有打工子弟學校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甚至還相當嚴重。然而,是不是就以此為由,將這些學校“一棍子打死”,徹底取締解除,值得商榷。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這些學校吸收了大量學齡流動兒童入學,這對低收入外來人口的子女普及義務教育發揮了“補充”作用。

    專家指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一直是全國實施義務教育的難題。按我國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要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隨父母進城打工的孩子也應該不例外。民工子弟學校經營中存在的問題確實不容漠視,但採取的態度最好是積極改進的“疏”,而不是因噎廢食的“堵”。畢竟我們不應該剝奪他們讀書的權利,同時也希望有關政府部門能夠把這個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讓更多的孩子們有書可讀。

    記者 陳芳



責編:劉曼毅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