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1日 21:0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3月1日電(記者裘立華、裴文彬、姜帆)記者調查發現,一流的設備生産二流的産品,最後只賣出三流的價格,這種現象在民營企業中相當普遍。目前,有三大病症困擾長三角民企自主創新。
企業投入大量的裝備改造費用,有製造高端産品的能力,但甘願在中低端産品市場打拼。此謂“設備過剩症”。
浙江省紹興縣和杭州市蕭山區聚集著國內最大的紡織集群,上世紀90年代末完成了設備引進和技術改造。目前,這兩個地區擁有德國、意大利等生産的世界上最先進的無梭織機,無梭化達到90%以上。然而由於企業過去一直生産中低端産品,導致了現在的狀況:一流的設備生産二流的産品,最後只賣三流的價格。
同樣,蘇州一家民企設備、技術都不差,但沒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為美國一家公司生産鼠標,每年出口2000萬個鼠標,在美國每個鼠標售價40美元。但是一算效益賬,辛辛苦苦幹活的企業一個鼠標只賺3美元。
由於知識産權保護不夠,大多數民企開發新産品以倣造為主,大企業開發的新産品很快就能被其他企業模倣,享受高額利潤的時間極短。因此“不創新是等死,創新是找死”的心態在民企中普遍存在。此謂“創新恐懼症”。
浙江溫州是鎖具之鄉,這裡的企業自主開發的鎖具最多能維持15天生命週期,15天后別的企業就已經倣造出同樣的産品,最後大家互相壓價銷售。紹興縣中國輕紡城的布商告訴記者,只要新産品一齣來,哪一種産品好銷,企業只需買手絹那麼大的一塊布,沒幾天市場上就會出現大量這樣的布,這種狀況下誰還敢花大力氣開發新産品?
在調查中,企業普遍反映人才缺乏。民企中以中小企業為主,企業科技人員大都是“土專家”,長期依靠自我摸索和實踐,同時由於高校資源有限,有些企業只能依靠“星期天工程師”。這類專家薪酬較高,許多中小企業不捨得花錢。此謂“大腦缺乏症”。
江蘇有一家化工廠,産品質量長期達不到國外同類産品的水平。直接引進技術在價格方面無法接受,靠自己的科技人員攻關,何時能研發成功沒有保證。後來他們在“寧交會”上與一位海外歸來專家簽訂了合作開發協議。三個月後,這家公司的技術難題解決了,為此僅支付12萬元。
一些專家認為,解決“大腦缺乏症”,不僅要著眼于企業內部,更要先走出“圍墻”,多渠道、多方法地利用人才,可採取招入麾下、合作開發、委託開發等形式,目的只有一個: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