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半月談:長三角經濟快車進入“彎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2日 16:08 來源:

資料圖片:長三角經濟發展面臨三道坎(來源:解放日報)

  半月談消息:

  

長三角:在變局中轉軌

  編者按:

  變化悄然發生。

  2005年前三季度,在全國GDP增幅同比回落0.1%的同時,長三角回落卻達2.6%。26:1,令人吃驚的數字,天機洩露般揭開了一張疑似“疲憊”的面容──領跑中國經濟近10年的長三角“巨人”,首次大幅放緩了前進的步伐。一時間,從媒體到政府,從學界到業界,都紛紛在討論:長三角怎麼了?

  當我們透過枯燥的數據,梳理出長三角“變相─變因─應變”的內在邏輯後,我們不禁發現:儘管增速有所回落,但長三角並沒有讓出“領跑者”的位置。今日的長三角並非陷入經濟發展後繼乏力的“困局”,而正在努力駛入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局、盤整和轉軌期。

  2005:長三角“變局元年”

  “變相”:進入“彎道”的經濟快車

  “企業還沒投産,産品價格就往下掉,開工量只有産能的1/3。我們現在連辦公房都蓋不起來了!”江蘇省吳江明港公司水泥廠廠長姚真崢愁眉不展。姚真崢所在的公司投資4500萬元建造了年産60萬噸的水泥廠,廠剛建成,水泥行情就開始下滑,企業只好在施工時搭建的兩層簡易房裏辦公。“市場變了,效益不好呀!”姚真崢一聲嘆息。

  在長三角的經濟圖譜中,感嘆的不只是姚老闆一人,“效益不好”的遠不止于水泥行業。2005年前三季度,長三角16城市的生産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13.3%,增幅回落2.6%。其中,蘇州、寧波回落2.5%,南京回落3.1%,杭州和上海的回落更是高達3.6%。上海的增長幅度僅達到10.6%,險些要跌破兩位數,其工業增加值增速更是落到全國倒數第三。

  減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工業生産與效益陷入“瓶頸”、吸收外資增勢減弱、固定資産投資放慢。今年前三季度,長三角16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增幅同比回落7.7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僅增長3%。與此同時,長三角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到金額增幅同比也回落了12.2%。外資流入的減緩趨勢,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長三角經濟增長的動力,特別是對工業及出口産生了直接影響。在固定資産投資方面,長三角一改多年投資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增速的局面,前三季度增長了19.5%。這個數字不僅同比回落了8.7%,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6.6個百分點。

  “長三角這列中國經濟的快車現在進入了‘彎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長三角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鬱鴻勝研究員語氣堅定地表示:“長三角這一輪減速是進入‘彎道’的信號。”

  “變因”:新增長方式“革命”

  長三角經濟列車為什麼會“減速入彎”?

  多年以來,區域經濟發展中所積累的結構性問題集中爆發,投資驅動、資源錯配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走到了盡頭,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這,既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自然現象,也是長三角現在必須“入彎”的原因。長三角需要經歷一場經濟增長方式革命。

  那麼,長三角的問題具體出在何處呢?

  其一,土地産出率低──資源消耗型增長。

  粗放式增長最集中的體現是土地要素的粗放式投入。鬱鴻勝研究員指出,長三角中心區域還遠遠沒有做到集約化利用的程度。據調查,在整個長三角,工業用地平均産出率僅為約2億元/平方公里,只相當於國際工業用地平均産出率的1/80。鬱鴻勝指出,在長三角,年産出100億元的開發區有100多個,這樣的産出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土地資源的“濫用”為支撐的。根據他的計算,按照目前的土地批租速度,13年後,長三角將無地可用。沒有了土地要素的支持,長三角所指望的“國際製造業轉移機遇”無疑將成為一句空話。

  曾是平疇千里、幅員廣袤的長三角,怎麼會面臨土地稀缺的困局?鬱鴻勝説,地缺非因地少,而是因為地耗;而地耗的根子還是資源消耗型粗放增長。

  其二,投資依賴──資本密集型增長。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三角經濟高速發展的10年同時也是投資率處於歷史高位的時期。推動長三角經濟快速增長的,一直是投資而不是消費。消費在這一區域國民收入中的比例幾乎處於下降趨勢,但卻沒有妨礙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

  經濟學家趙曉指出,在這種資本密集型增長模式下,為了提升資本積累和産業結構,有限的資源被高度地動員起來,容易引發一系列經濟問題,如資源和能源密集度過高、個人消費不足等。如果投資率長期過高,還會增加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壓力,也會使經濟運行繃得過緊,扭曲經濟結構,不利於投資與消費、重工業與輕工業、工業與農業的協調增長,不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也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眼下,經濟學家眼裏的種種“可能”,在中國經濟的“先行者”長三角區域已經開始凸現。而這,也正是長三角經濟減速、盤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産業同構──成本血拼式增長。

  “嚴重的産業同構使長三角經濟集中區域開始互相‘血拼’,産業集中的優勢反而轉化為産能過剩的劣勢。”鬱鴻勝研究員認為,眼下長三角各主要城市五大核心經濟指標增速全面回落,尤其是工業總産值增速全面下滑,有的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與長三角地區未能及時走出産業同構陰影有著必然聯絡。

  統計顯示,在長三角16城市中,選擇汽車作為重點發展産業的有11個城市,選擇石化産業的有9個城市,選擇電子信息業的有12個城市。在食品飲料、紡織、印刷、塑料、辦公機械設備等産業方面,三地的同構率竟高達80%以上!

  “長三角地區已有9個城市正在加快規劃建設石化産業基地,加快臨港産業基地建設。”正在領導溫州經濟“重型化”的溫州市長説,長三角已經掀起了“以石化等産業為主的重化工業”發展的熱潮,溫州也要抓住這一輪“向重化工轉型”的機遇,通過溫州臨港産業基地建設,參與長三角經濟圈分工。

  其實,瞄準臨港重化工業的豈止是溫州一地?前有上海大小洋山港建設、臨港新城建設如火如荼,後有寧波“千億臨港基地”正在開工,江蘇南通投資160億元、一期建設10平方公里的洋口港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凡此種種,不過是長三角16城市經濟結構趨同的縮影。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研究員分析,長三角地區經歷長期發展之後,伴隨著資源消耗的慣性增長、成本的剛性上升和同質化競爭中的效益遞減,“瓶頸”開始凸現,經濟發展速度回落成為必然。減速,盤整,調整方向,尋找創新驅動之下的質量效益型新增長方式,已經成為長三角發展的客觀需要和不二選擇。

  “應變”:從“領跑中國”到“率先轉軌”

  變者恒久,應對恒艱。關鍵是該如何看待長三角之變?

  “增速回落未嘗不是好事。”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研究所所長顧為東博士説,“經濟增長一定會遵循波浪式前進的規則,高速的增長中往往積累著巨大的風險,只有通過減速、調整才能將風險釋放,進入下一個‘加速週期’。”

  當下,儘管長三角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它並沒有讓出“領跑者”的位置。從統計數字上看,長三角的發展仍跑在中國最前沿,且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的結構在向更合理的方向調整。

  今年前三個季度,長三角主要經濟指標佔全國的比重仍然在進一步上升。其中,GDP佔全國的比重達到22.7%,同比提升了0.6%;進出口總額佔全國的比重達到35.8%,同比上升了0.8%;到位外資佔全國的比重達到41%,同比提高了5.9%。只有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貢獻度的絕對值下降,佔全國的比重同比下降了1.2個百分點。而這,恰恰證明長三角經濟增長質量有所提高。

  與投資放緩相對照的是,長三角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了14.5%,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增速1.5個百分點,總量佔全國的比重提升了0.2個百分點。而且,零售額增速還高於GDP增速,這表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明顯增強。

  投資與消費“一降一升”,意味著長三角曾經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在迎來轉變的契機。這一格局的悄然變化,使得人們相信長三角目前的“減速”並非經濟運行的“滑坡”,而是正在步入一個“率先轉軌”的過程,這既是對以往的糾偏,也是意在未來的發展。

  在長三角中心區域的一些地方,人們已經開始醞釀,不再把招商引資、GDP增長、財政收入水平等作為考核地方幹部的最重要指標,取代它們的將是社會的和諧度、人民的滿意度以及地方競爭力等更加“形而上”的指標。這樣,地方政府的職能才能真正從“以GDP為中心”轉向“以經濟環境建設為中心”。

  更為重要的是,長三角作為一個區域經濟體,開始真正從務實的角度進行區域經濟的整合。作為我國首批國家級區域經濟規劃,長三角區域規劃即將於2006年3月新鮮出爐。而在自宏觀層面獲得解決路徑之前,長三角16城市已經開始對彼此間的競爭、合作與發展進行整合。

  種種跡象表明,長三角率先轉軌的鏗鏘之聲已清晰可聞。(記者 徐壽松 姜帆 裘立華)


 資料圖片:寧波港區裝卸正忙(來源:文匯報)

  

轉軌長三角:為了更高遠的“二次飛躍”

  “就像地球的轉動,不轉過去永遠是黑暗,一轉過去就會迎來光明。”浙江台州民營企業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説。企業的“活路”就在於“轉變”。

  眼下,他所執掌的龐大的縫製機械製造王國,正在勵精圖治,為了實現艱難轉型中的“二次飛躍”:由數量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邱繼寶和他的飛躍集團只是當下長三角“轉軌”人和事中的一個縮影。

  ?産業轉型:“製造”的絕路,“創新”的高點

  ?政府轉變:機制創新,體制轉軌

  ?區域合作:長三角的“捆綁式火箭”

  

解構長三角:“經濟藍本”的新警示

  由於10多年來一直領跑中國經濟,“長三角模式”被奉為國內經濟發展的“藍本”。現在,長三角的發展被迫要在“變局”中轉軌,將這個“經濟藍本”進行再次解構,對其他地方的發展而言,警示和借鑒意義非同一般。

  ?警示一:資源消耗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

  ?警示二:“政策洼地”型招商引資不可法

  ?警示三:“討價還價”中才能形成區域利益均衡

責編:唐峰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