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長三角合作四大猜想:科技創新 能源 環保 交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0日 09:43 來源:

江蘇泰州市供電公司工程師許杏桃(右一)正向同事們介紹他發明的截電新軟體。駱忠明攝

滬杭高速公路俯瞰 宋初華攝

漁政部門在太湖水域投放魚苗 丁煥新攝

“綠色能源”浙江鎮海天然氣發電工程進展順利 鬱愛定攝

  對話人:

  徐長樂 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楊建文 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張顥瀚 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

  卓勇良 浙江省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

  郭佔恒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王東祥 浙江省發改委助理巡視員

  華東新聞消息:長三角通關改革第二階段試點開始啟動、長三角新的區域合作制度正在形成……狗年伊始,有關長三角區域合作的新聞,爭相躍上報紙的顯著版面。

  年末歲初,長三角合作正在各地方政府這一層面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2月6日,上海市政府召開工作會議,部署“十一五”開局工作。健全與長三角和長江流域地區合作機制,加大對口幫扶力度,進一步做實服務全國工作,這是上海市今年17項重點工作之一。

  2005年12月25日,長三角兩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杭州舉行。上海、江蘇、浙江6位黨政主要領導出席會議,共商長三角合作與交流大計。

  2005年11月24日,第五次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在南京舉行。來自上海、浙江、江蘇的省(市)政府領導、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聯絡組組長、7個專題組組長等近百人參加會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省市相繼召開的“兩會”上,推動長三角區域經濟共同發展,被不約而同地寫進各自的“十一五”規劃。

  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正步入“深水區”。國家&&制定的長三角“十一五”區域規劃正式實施後,長三角各地之間更多的實質性合作,將會在合作體制和機制上形成重大的突破。

  近日,記者相約6位長期研究長三角區域經濟的學者,請他們評估長三角合作現狀,並預測幾個關鍵領域的合作前景。

  關鍵詞:科技創新

  上海囊括國家五項科技大獎,但仔細一看,獲獎企業有一部分不是上海本地的,而是中央在滬企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打造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突破口何在?

  記者:我注意到,無論是去年11月舉行的第五次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還是去年12月舉行的長三角三省市領導座談會,“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儘管,早在2003年11月,長三角共同簽署了《滬蘇浙共同推進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協議書》,但相較于交通和環保,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問題以前似乎提得不多。如今,三省市的領導如此強調,看來“區域創新體系”將成為長三角區域合作的新關鍵詞。

  楊建文:打造區域創新體系,這個問題提得很準。科技創新,滬蘇浙各有優勢。以前一直説長三角工業存在嚴重的重復建設,實際上,在高新技術研究方面,同樣存在重復建設,導致科技資源的無效使用。長三角各省市都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實際上,高新技術産業也就集中在幾個主要領域。因此,長三角需要合作,優化整合科技資源。從長遠看,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帶有根本性意義。

  徐長樂:“區域創新體系”如何實現?長三角以前有過民間的合作,最典型的就是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師”,受聘到江蘇、浙江一帶的鄉鎮企業。也有很多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跨區域合作,共同研製和開發工業産品,共同成立研發中心。但從政府層面來看,在科技合作方面的制度性安排不多,如何通過建立有效機制,來促進區域內的技術轉移和科技資源共享,這個命題現在非常突出。

  在科技資源的自由流動方面,已經有了比較好的開端,比如人才交流與跨地區流動。這一點非常重要,人才是科技活動的主體。以前受戶籍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制約,人才跨地區流動受到很大限制,現在則有很大改善,像上海就建立了居住證制度,這是非常重要的突破。長三角科研機構的合作也已展開,比如,三省市哲學社科辦聯合向國家申請課題,連續兩次拿到有關長三角研究的國家課題,這也是國家哲學社科的重點項目。

  眼下,我正在做一個有關長三角科技合作的課題。我大致歸納了一下,目前影響長三角區域科技合作的因素主要有: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技術轉讓效率不高;科技仲介機構對區域競爭力提升作用有限;區域技術市場和技術産權交易市場一體化程度不高;高新技術園區的合作與技術創新環境尚不成熟;人才資源流動還存在壁壘,等等。那麼,區域創新體系的題目怎麼破?答案還在探索,但地方政府肯定應該發揮更大作用,尤其是在科技合作的機制方面,需要有更大突破。

  記者:説到科技創新,最近上海“亦喜亦憂”,喜的是,在前不久全國科技大會暨2005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這全國科技界的五大獎項,上海全部“榜上有名”,上海首次“五朵金花”同時綻放;憂的是,相當一部分獲大獎的單位,如寶鋼等,都是中央在滬企業,還不能説是上海本土的成果。

  徐長樂:這與現在的科技體制有關。我們有五路科研大軍,一是中科院系統,二是國家各部委的研究機構,三是高校,四是地方科研機構,五是企業科研機構。在這五路大軍中,企業科研力量最弱。現在都講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這與現行科研體制有矛盾。國家的科技投入,相當一部分放在科研單位,其中很多用來養人,真正用於企業技術進步的少而又少。

  楊建文: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有的地方片面強調要把科研單位推向市場。我認為,科研機構該保的還要保,不能完全推向市場,尤其是一些從事基礎研究的機構,政府財政還是要管,要有穩定的財政支持系統,否則會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基礎研究雖然不能立竿見影,不直接針對生産需要,但基礎研究影響國家長遠發展,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關鍵詞:能源

  滬蘇浙共同面臨能源短缺,能否通過開展合作來緩解?大幹快上火電項目不是惟一齣路,浙江有核能、風能、潮汐能,還有建設小水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的諸多條件,上海、江蘇如何與之合作,共同開發清潔能源?

  記者:在長三角合作中,有個話題涉及不多———能源合作。據我所知,這將是今後長三角合作的重要議題。能源短缺,長三角不得不共同面對,尤其是前年和去年的缺電。

  郭佔恒:浙江省早在制定“九五”計劃時,就設想要建設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因為在這方面浙江有優勢。比如,火力發電,這是大運輸量的建設項目,浙江地處沿海,有良好的港口資源。再如建小水電站,浙江也有豐富的資源。還有,浙江的地理位置適合建核電,目前已經有一座核電站,另一座核電站也在建設中。浙江還有豐富的風能、潮汐能。因此該省在能源建設方面有優勢。但後來大環境變化,認為電力建設過多過快,有些規劃沒有執行。

  王東祥:浙江能源短缺最嚴重的時期基本過去。近幾年上馬的火電建設項目很多,估計到明年就基本不缺電了。問題是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這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長三角要開展能源合作,重點可能在這裡。清潔能源,包括核電、風力發電、抽水蓄能等,前景很好,國家政策也是鼓勵的,浙江也有獨特優勢。

  關鍵詞:環保

  “你造成污染,憑什麼要我花錢治理?”總這樣想,環保一體化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長三角經濟領先全國,但環境污染是否也“領先全國”?同在一個水系,一家污染,大家倒楣。能否成立“長三角環境保護協調委員會”,同時建立一種“污染補償機制”?

  記者:長三角區域聯動發展有個困擾多年的“老大難”,就是環境保護一體化。其重要性大家非常明白,之所以成為難題,説到底是涉及“誰來出錢”。結果常常陷入“你造成的污染,憑什麼要我花錢治理”的利益糾纏。

  張顥瀚: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意味著污染也是一體化的。這些年來,省界之間的環境污染事件很多,有的甚至鬧得不可開交。我的觀點,長三角環保一體化刻不容緩。為什麼?長三角環保工作有兩大特徵:其一,長三角區域經濟總體上處於工業化後期,産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進入一個高耗能、高污染階段。長三角經濟總量佔全國20%左右,産生的工業廢水及消耗的能源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其二,就水污染而言,長三角基本同處一個流域體系,亦即長江太湖體系,工業、農業用水以及生活用水,大家一起用,一旦發生污染,一起受影響。大氣污染更是如此。如果環境污染不一體化治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

  現在長三角缺水嚴重,但這是水質性,而非水源性的缺水。很多地方的水質是Ⅴ類,甚至是劣Ⅴ類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也相當嚴重。由於這一地區車流量大,一些公路兩旁的農作物,鉛含量嚴重超標。前年我做過一個課題,是關於高科技産業環境污染的鑒定。我們一直以為,要減少環境污染,就要用大力發展高科技産業,其實,很多高科技産業的污染不亞於傳統重化工業,比如核廢料、電磁輻射、電子垃圾以及光輻射等。

  長三角三省市一直把環境保護列為本地的重要戰略。江蘇最近提出“四個優先”戰略,其中一項是“環保優先”。另外,江蘇、浙江都提出建設生態省目標。兩省一市也有些環保合作,主要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更為緊迫的,是建立制度性合作框架。可否考慮成立一個“長三角環境保護協調委員會”?主要職責就是統一制訂區域的環保法規。另外,在環保合作上可以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上遊企業造成污染,給下游帶來損失,應該補償。

  珠三角已經制定了環境保護規劃綱要,提出“紅線調控、綠線提升、藍線建設”三大戰略任務,值得長三角學習。現在,長三角各省市都在搞環境預警系統。我覺得,大家應該一起來建一個長三角的區域性環境預警系統。

  關鍵詞:交通

  滬杭高速兩個收費站的問題為何遲遲不能解決?長江口的港口究竟能否大聯合?滬杭磁浮到底怎樣了?

  記者:我想從上海市市長韓正最近的“三句預警”説起。

  2月6日,在春節過後的第一個政府工作會議上,韓正提出,目前,形式主義有三種表現形式:方案計劃一大堆,聽過説過不落實;目標要求常翻新,基層幹部難應付;工作過程很熱鬧,實際問題沒解決。這話是向與會的上海領導幹部講的,那麼長三角合作是否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呢?

  卓勇良:形式主義作為一種通病,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於區域合作中間。就拿滬杭高速公路收費站來説,一條高速公路,嘉興一個收費站,上海又一個收費站。長三角交通一體化,大家都覺得有必要,但這樣的小問題,為什麼不能先解決?一條路,兩省市各收各的費,還天天在説一體化,説得過去嗎?小事都做不好,大事能做得好?韓市長的話值得有關部門好好琢磨。長三角的路本來就是一體化的,是人為設置了障礙。

  楊建文:交通一體化,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最容易操作,也最重要,這是經濟一體化的基礎。大家在利益層面、制度層面矛盾也較少。然而,交通一體化,不僅僅是公路,還包括航空、河道、鐵路等運輸。比如,大家共同疏浚一條河,結果,你這邊的標準是通行30噸船隻,他那邊是通行50噸。這不是笑話,是真事。有些事情,認識起來容易,解決起來挺難。

  在交通一體化上,不容易解決的是港口問題。最突出的,就是長江口的港口之爭,這不是一天兩天了。長江口的港口,天然條件很好,發展也很快,但這些港口資源的整合,一時還無法解決。原因大家心裏也清楚,無非是背後的經濟利益嘛。

  長江口的港口資源整合,勢在必行。只有形成組合港,才能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最有效的辦法是什麼呢?還是要充分利用洋山港保稅港區的政策和區位優勢,讓長江口其他港口也來享受,這樣,大家就樂意“組合”到一起。這需要一個過程,我估計至少要3到5年。長三角交通一體化,問題主要就在這裡。

  記者:説到交通合作,不能不説滬杭磁浮,這個項目進展如何?

  王東祥:現在京滬已定下來是高速輪軌,但滬杭磁浮項目也沒有被否。滬杭之間建快速軌道交通,可以使上海和杭州形成“同城效應”,尤其可以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服務。因此,不管是上磁浮還是輪軌,要早定,早上。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