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最昂貴的門票":長三角擴容遭遇"嫌貧愛富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3日 07:32 來源:

  國際金融報消息:除現有16城市外,蘇徽浙諸多城市熱切期盼加入長三角。外圍城市為何對“入長”如此熱衷?“十一五”期間,泛長三角建設能否成為共識?長三角到底該多大,是滬蘇浙三省市,還是“16+X”?

  尤傳禮(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辦公室副主任):“長三角目前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不擴容、不關門、待機再議”。長三角始終敞開了擴容的大門,等待的只是一個時機,一旦時機成熟,長三角隨時準備接納新成員。

  張兆安(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區域擴容與否,應該由市場內在力量決定。區域發展到一定程度,擴容就成為經濟發展的自然選擇。

  陳曉雲(上海市政府協作辦經貿處副處長):目前遞交了申請的城市包括安徽的合肥、馬鞍山、滁州和蕪湖,浙江的金華和衢州,江蘇的鹽城、淮安、徐州和連雲港。這10個城市從地域上看,與長三角城市都有一定的接近性。

  鬱鴻勝(上海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很多城市認為,只有“入長”成功,才能獲得長三角城市群的輻射效應。其實,國家的規劃,是要劃定一個區域,先把這個規劃做好。而實際的輻射區域可能涉及到包括蘇北、浙南、安徽的一些區域,這就比現在申請加入的10個城市的範圍更大

  2005年10月22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6次會議在江蘇南通召開,10個望眼欲穿的城市把“入長”希望寄託在這次的會議公關上。此前,台州得到國家有關部門認可,正式成為長三角一員。

  “如果你們願意,請讓我們靠近,讓你們明明白白我們的心!”江蘇省淮安市常務副市長王向明在表達10個城市的心情時,甚至用上了情歌歌詞。

  “長三角今年不考慮擴容,待機再議”這句來自長三角經濟協調會的回應猶如一盆冷水迎頭澆下。2005年,長三角擴容再度落空。

  長三角是否要走珠三角的泛化之路?進入長三角的經濟實力要求是正常門檻還是某種程度的“嫌貧愛富”?過去的幾年時間,圍繞著長三角擴容的爭論始終不斷。

  國家發改委&&的“十一五”規劃把長三角城市設定為16個城市後,“入長”又增加了新的障礙,所謂的“規劃門”成為了政策上長三角擴容最難突破的因素。

  “泛”還是“不泛”

  伴隨著“泛珠三角”的出現,針對長三角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其中一種認為,珠三角泛化後,觸角已經伸及長江流域,長三角應該加快擴容步伐,迅速把長江流域重要城市收歸旗下。這種論斷的潛臺詞是,珠三角和長三角之間存在一種競爭關係,誰的版圖更大,誰將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另一種觀點是,長三角應該維持目前的規模,今時今日和未來都不應該考慮泛化的問題。

  接受採訪的有關專家認為,這兩種觀點都存在嚴重問題。前一種,無限放大了區域間的競爭,而疏忽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尋求合作和共同繁榮。珠三角和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的兩個重要經濟區域,只有共同發展才最終利於國家經濟建設。

  第二種觀點同樣難以讓人信服。區域優勢並不是一塊蛋糕,分吃的人越多,每個人吃到的越少。實際上,區域經濟更像一個有機體,這個有機體的優勢是由每個部分的通力合作促成的,新的成員加入,如果融合得當,優勢反而可能增加。

  究竟長三角未來是否會繼續擴容,其實並不需要爭論,答案早已經有了。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辦公室副主任尤傳禮説:“長三角目前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不擴容、不關門、待機再議”。所謂“不擴容”是指在時間上,長三角近期沒有擴容計劃,而“不關門”則代表著,長三角始終敞開了擴容的大門,等待的只是一個時機,一旦時機成熟,長三角隨時準備接納新成員。

  那麼,“待機再議”究竟等待的是什麼樣的時機?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兆安的説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為,區域擴容與否,應該由市場內在力量決定,所謂市場的力量,是指區域經濟的綜合實力、區域經濟的輻射力和區域經濟的集聚功能。區域發展到一定程度,擴容就成為經濟發展的自然選擇。

  “三重門”重重難跨越

  已經確定長三角未來有擴容的可能,那麼,標準是什麼呢?

  上海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鬱鴻勝指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本身是一個行政性的組織,如果無限度地擴容下去,將會導致原有的重大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也很難協調。區域越大,協調的成本也就越高。過於泛化長三角,將失去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原本存在的意義。

  既然不能無限泛化,這就存在一個門檻的問題。簡單來説,第一道門檻應該是地域上的接近性。要進入長三角,就應該存在地域上與長三角的接近性。按照張兆安提法,長三角是有邊界的,即使擴容,也應該在一定的地理範圍之內。

  實際上,地域上的標準早已經成文。2004年出臺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城市入會規程(建議稿)》中規定,以上海為中心,以300公里為半徑劃定一扇形區域。在此基礎上,再向沿海南北和向西沿江3個方向延伸,延伸至距離上海半徑400公里的範圍內。

  這道門檻看起來十分硬性和數字化,但是,要跨越這個門檻,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南京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區域經濟處蔡處長認為,在南京看來,長三角地域劃分不能過分機械。不僅長三角城市有這個想法,根據相關人員透露,長三角的最終範圍,國家有關部門目前的底線是滬蘇浙三省市全部城市。

  根據上海市政府協作辦經貿處副處長陳曉雲介紹,目前遞交了申請的城市包括安徽的合肥、馬鞍山、滁州和蕪湖,浙江的金華和衢州,江蘇的鹽城、淮安、徐州和連雲港。這10個城市從地域上看,與長三角城市都有一定的接近性。

  “地域門”跨越後,長三角城市還存在一道實在的經濟“指標門”,《入會規程》為希望“入長”的城市定出了經濟指標上的最低要求。具體來説,入長城市人口密度不能低於50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不低於20%、GDP相對上海比值不低於5%、人均GDP相對上海比值不低於20%、經濟聯絡強度系數不低於10。正是這個具體的“經濟指標門”讓很多人頗有微詞,生出了是正常經濟門檻還是“嫌貧愛富”的爭論。

  前者認為,經濟指標是必須的,只有接近經濟水平下的合作才更有利於協作發展。後者則認為,重視指標,忽略了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議中佔同樣重要地位的“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

  然而,即使已經跨過前兩重門,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規劃門”。國家發改委&&的“十一五”規劃把長三角城市設定為16個城市,陳曉雲就明確指出,長三角近期不擴容,就是考慮到要讓城市數目與規劃相符。這也就是説,至少未來5年,長三角是不會擴容了。“規劃門”看似簡單,實則是目前最硬性的不擴容理由。

  除了規劃問題存在外,長三角擴容還面臨其他問題,比如擴容後面臨的行政區域上的合作升級。

  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城市合肥,一旦加入長三角,長三角的城市合作將從兩省一市升級為三省一市,如此一來,長三角的合作級別和方式都要發生變化,難度比較大。

  難中有破或另辟蹊徑

  儘管困難重重,長三角的擴容還是在去年末有所突破。2005年11月15日,長三角擴容終於出現新動向。

  在杭州召開的長三角城鎮群規劃編制工作會議上,作為列席代表的安徽省,詳細陳述了安徽融入長三角區域的現實條件、未來可能等情況,得到初步認可。11月底,安徽省受邀作為正式代表,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相關會議,成功入圍長三角城鎮群規劃編制工作。

  參加長三角城鎮群規劃,不等於就可以成功“入長”,但至少在行政區劃上,長三角合作已經出現升級的端倪。對久盼“入長”的安徽省城市來説,這不吝是一個大好消息。

  即使現階段還不能“入長”,仍然有其他發展途徑可尋。首先,降低合作的級別,在行業間而不是政府間率先展開闔作。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常設機構相關人士近日表示,為了在政府間的合作平臺之外形成長江三角洲的“第二合作平臺”,使已經十分活躍的企業間跨地域聯動更為組織化,長三角地區正在組建區域性行業協會方面謀求突破。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相關人士陳曉雲説,創建和發展長三角區域性行業協會已成為長三角企業的“共同呼聲和現實需求”。既然有了這“第二合作平臺”,先爭取加入第二平臺,取得行業合作的成果,同時也有利於未來打入第一平臺。據了解,長三角區域規劃的9個專項規劃中,有些已經突破了長三角16城市的概念,而將周邊一些城市也規劃到了其中,這正是一些城市打入“第二合作平臺”的突破口。

  除了加入“第二合作平臺”,也可能爭取加入與長三角城市有關的小規模區域經濟體,從而間接與長三角發生聯絡。也就是所謂的“要進大圈,先入小圈”。

  以長三角的重要城市南京為例,南京都市圈具有一定的輻射能力,積極“入長”城市馬鞍山目前就是這個小圈的核心城市之一。這無形中增加了馬鞍山與長三角城市的南京的直接聯絡,也間接密切了馬鞍山與長三角的聯絡。目前,南京經濟協調會所有的19個城市成員中,安徽佔了絕大多數席位,共有12個城市。實際上在“入長”過程中遇到阻力較大的安徽城市都可以借鑒這個模式。

  另外,值得探討的是,是不是真如很多城市所認為的那樣,只有“入長”成功,才能獲得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效應。鬱鴻勝的説法引人深思,他説:“國家的規劃,是要劃定一個區域,先把這個規劃做好。而實際的輻射區域可能涉及到包括蘇北、浙南、安徽的一些區域,這就比現在申請加入的十個城市的範圍更大。”

  《國際金融報》 (2006年01月13日 第十七版)

責編:劉彥妤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