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現實版父親的散文詩”,一個農村老人為什麼會關注宇宙有多大?
周薦 央視網 發佈時間:2024年06月16日 07:45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2024年3月底,攝影師蔡山海在去雁門關的途中路過山西代縣上高陵村,看到一戶人家正在辦葬禮。這處庭院中寫滿了離世老人的生平與心事,在徵得家人同意後,蔡山海將院內文字拍攝下來,整理後發佈在社交平臺上,這條帖子意外走紅網絡。

離世老人名叫張福青,是山西代縣峨口鎮上高陵村人。走進張福青的小院,最先看到的是鑲著“福”字的照壁,墻磚上有四行毛筆字,最後一行寫道:“宇宙有多大呀?太陽表面溫度6000度……月亮體積有地球四十八分之一,星星有2000億顆……”網友們或感動,或驚訝,或好奇,為什麼一個農村老人會關注宇宙有多大?

村裏許多人對張福青的評價是“像個文人”。父親離開後,大兒子張宏剛翻出父親多年前的日記,發現父親曾自稱為知識分子,立下報效國家、造福社會的志向。但現實中,迫於家庭生計,張福青連高中都沒讀完。

張宏剛説,寫字是父親多年的習慣,他骨子裏要強,學校不能學,就在家裏學。父親兒時讀的是私塾,很重視文化學習。十年前,父親還參與了最近一次的雁門張氏家族族譜修訂,並擔任續譜委員會總顧問。

和村裏一輩子守在田埂上的老人不同,張福青十分關注國家發展建設。從年輕開始,張福青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去新華書店買一張當地地圖,甚至還會每年買一張同樣的地圖,他會將不同年份同一頁碼的地圖放在一起比較,觀察新修了哪些公路,核查去年標注的未建、在建,今年是否變成已建。

更早之前,在張福青還沒裝心臟支架的時候,他時常一個人騎自行車去繁峙縣看施工隊修路、建橋。他很關心施工進展情況,得著空就去。

30多年前,張宏剛到鄂爾多斯發展,並在當地成家定居。2015年,張福青的小兒子到北京發展,小院中只剩下張福青和妻子杜中秀。妻子患有精神疾病,需要靜養,院門幾乎不再對外敞開。

在庭院的文字中,記錄了大量與建房有關的內容。這間祖院是張福青的曾祖父留下的,至少有150年曆史。受經濟條件所限,張福青在50歲這年終於了卻多年心願,開始修建舊屋,這一修就是28年。

2008年,張福青確診冠心病,裝了第一個心臟支架。從這之後,每年3月底到4月初,他總會感到心慌、胸悶。老去的村莊裏,多數老屋的命運走向自生自滅,然而疾病纏身、需終身服藥的張福青依舊在建房,只是一切變得愈發力不從心。

大約從2018年左右,墻上的文字變得愈加密集。除了修繕房屋之外,還新添了張福青與妻子的用藥記錄、他對兒子們的教育囑託,以及張宏英最回避提及的棺木與後事。兩個兒子逐漸意識到,原來父親寫的這些文字是給他們看的。

父親孤獨嗎?在張宏剛的印象裏,父親從未講過自己孤獨,一個關心遠方、關心南極洲、關心宇宙的老人,他的世界不會被局限于庭院與村莊之中。

但父親寫在墻上的文字又分明在訴説著一位被現代科技拋棄的農村老人的困擾與無措。“我71歲,老啦!用老人手機不會交費。”“每年三月份、七月份找村裏青年人給福青、中秀用手機刷臉各一次,才能領養老款。”……在父親的筆記本裏,記錄著手機支付、視頻通話、清理垃圾、發圖片等具體操作流程。

張宏英説之前每次回家墻上總有新文字,但他都是走馬觀花地看。父親離去後,他開始沉下心看,推測父親是在怎樣的情境寫下這句話,揣摩父親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過去是30%的理解,現在是90%的理解”。

當父親離開了,他也變得無處不在了,這座庭院、這面墻磚、這些文字都是父親。

編輯:邢斯馨責任編輯:劉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