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流浪地球》系列攝影指導劉寅:我沒覺得中國電影比別人差
面孔 央視網 發佈時間:2023年03月31日 13:39

央視網消息(記者/楊雯珺 剪輯/楊雯珺 姚抒廷):不久前,《流浪地球2》攝影指導劉寅公開了電影拍攝的全流程及相關技術總結,將每個部門、環節的經驗匯總為一套詳細的“技術手冊”。劉寅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表達了其分享製作經驗的初衷:鼓勵影視工作者相互交流、討論,以摸索出反哺整個影視行業的“標準流程”。

事實上,“標準化”和“分工”一直是電影工業化的關鍵詞,而《流浪地球》系列電影又是中國電影工業化探索之路的生動實踐。劉寅此次分享《流浪地球2》的工業化流程,實際上也是中國電影走向“標準化”“工業化”的一個側面。

對此,央視網記者專訪《流浪地球》系列電影攝影指導劉寅,了解他對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看法。劉寅認為,中國電影工業化不僅需要工業的支撐,也需要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市場和國情的電影製作流程、工作方式。

“中國製造”如何助力電影的大製作?

劉寅:製作《流浪地球1》的時候幾乎沒有工業化支撐,故事裏邊特殊載具的設計、車輛等都是我們的美術團隊和導演一起想象設計出來的。一些衣著類的內容,例如高科技的、未來感的衣著也是找國外的團隊打樣設計後,我們再複製的結果。到了《流浪地球2》的時候就不太一樣了,電影裏UEG(地球聯合政府)基地裏的車輛、無人駕駛的車輛都是徐工集團已經有的成品,美術團隊將成品在原有基礎上把結構、外觀簡單改裝一下,就可以用到片子裏面。

對於我們攝影或者燈光這種技術部門來説,一定也需要有工業的支撐才能走得更快。比如我們想實現一些機械的改裝,現在有了3D打印和數控機床技術,都可以實現。1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放到現在,相對來説,只要有精心的設計,都是可以去實現的。

中國電影獨特的競爭力在哪?

劉寅:我不覺得中國電影商業化比美國大片差。中國電影在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也在注重一些情感、意境的表達,而不像好萊塢的爆米花電影,大家看完過癮後就結束了,沒有太深的感受。可能因為電影發展比我們早,國外電影的思維邏輯確實比我們要開放很多,比如前段時間上映的《瞬息全宇宙》,它整個的視覺形式也是一個很新穎的東西。

中國電影不太一樣的是,比如早期的許多著名影片中包含了許多中國的情感的表達,也有很多靠意境手段積累的視聽語言。當然一些技術手段上可能是我們在跟人家學習,但是電影的本質的東西,我從來都沒有覺得中國電影要比別人差。

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未來向何處去?

劉寅:我覺得還是要很理性地去考慮工業化。我們老是借鑒好萊塢的標準工業化的電影製作流程。好萊塢的電影製作分工特別細,拿燈光部門舉例,它的燈頭和燈腿可能都不是一個部門去管理。燈頭是一個部門管,燈腿和電線是另外一個部門管,把一個我覺得很簡單的事變得特別複雜。所以這種模式很難説就能百分之百地提高或者加快我們的電影製作效率。

工業化體系的發展對電影製作一定是有好處的,但也不必嚴格地追求西方現有的工業化體系,還是需要尋找一個更適合我們自己的方式、工作流程,去提高國內市場中大部分影片製作的效率和質量。

編輯:及玥責任編輯:于曉丹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