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孫曉媛 視頻 呂媛媛):十年前的夏天,侯長亮響應國家“西部計劃”,背著被褥、電飯煲、插座、炒菜鍋等日常生活用品,來到了廣西雅龍鄉尤齊村小學。那天,他幸運地搭上了回村的唯一一趟“班車”。在此前,這趟唯一的“班車”時有時無,甚至兩年裏一度中斷。
從縣城到尤齊村,車沿著山路走了五個多小時。窗外連片的山,在車身的顛簸中,忽上忽下。在距離村口大概十公里的時候,腳下的路就完全變成了土路。
尤齊村小學坐落于廣西大石山區,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是全國最缺水的連片區域之一。
2012年,侯長亮在家訪途中遇見背著農家肥去地裏幹活的孩子。
為了解決用水問題,學校屋頂建有兩個存水的池子,敞口,主要是用來收集雨水。一個池子靠近路邊,因為有沙塵的原因,水質呈黃色,學校老師開玩笑叫它“王老吉”;另一個池子靠近大樹,經常會有一些綠色的漂浮物,則被取名為“綠茶”。在校老師日常洗澡、洗衣、做飯就是靠上面的兩池子水。
侯長亮記得,剛去的時候一位志願者老師因為用雨水洗澡而全身過敏,後來他們總結了經驗,要把水完全燒開、晾溫後再洗,這樣就沒事了。
當地人用來儲存雨水的水櫃,攝于2012年。
因為山石連片,當地可耕作的土地不但少,而且土層薄。為了生存,農民和石頭搶土地,在石頭縫裏種莊稼。只要有點土的地方都會種上玉米,一些稍微好一點的地,會在玉米苗長出來一段時間後,插種一些紅薯,可不管是玉米還是紅薯,長出來都是小小的。
因為農作物以玉米為主,所以當地農民常常會把玉米磨成粉,做成玉米糊當主食吃,一個成年人一般要喝七八碗才夠。剛到這裡時,侯長亮喝兩小碗就飽了,可沒過多久就又餓了。
當地人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世世代代艱難求生,而這生的希望便是教育。
從2011年到2021年,侯長亮先後支教于廣西尤齊村小學、貴州雞坡村小學以及雲南向陽小學,哪缺老師,他就去哪。地方越來越偏,路也越走越遠。
2015年,侯長亮家訪途中和孩子們在屋外聊天。
支教十年,他想明白了一些道理,也盡可能讓孩子們明白這些道理。比如為什麼要自強不息,讀書的目的又是什麼……
走出大山,一次家訪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
2011年暑假,侯長亮來到了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尤齊村小學。剛來的時候,他發現孩子們只有數學和語文兩門課程。後來在他和另外幾位支教老師的幫助下,又增開了課外閱讀、音樂、美術、體育、書法和手工課。
不過最讓他難過的是,當地學生的輟學率很高。後來他做過一個統計,原本四年級的時候有四十幾個學生,到小學六年級畢業的時候就只剩下十幾個了。
2012年7月的一天下午,學生柳瑩過來問他今天去不去她家,如果不去的話,下學期她可能就上不了學了。
2012年,侯長亮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尤齊村小學。
在去柳瑩家之前,侯長亮了解到柳瑩的父母沒有上過學,完全不懂普通話。巧的是,剛好那時有幾個大學生在當地做社會實踐,而且其中一個是廣西壯族的,能説壯族話,於是他們就一起去了。
翻過一座座山,這裡只有一戶人家,而且沒有通電。他們剛到一會兒天就黑了,柳瑩家裏點起了煤油燈。
柳瑩爸爸説,因為家裏經濟困難,確實是打算讓孩子跟著熟人去廣東打工。在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後,他答應了至少讓孩子讀到初中。
後來,侯長亮多次去學生家裏家訪,他發現輟學率高一方面是因為當地打工潮比較盛行,只要上過小學,會説普通話,家長就讓孩子出去掙錢貼補家用,年齡太小的就借別人的身份證去。
另一方面還是因為貧窮,有的孩子上學要走兩三個小時才到學校,從家裏帶點玉米糊糊或者黃豆,再帶點油、鹽和柴火,老師幫忙蒸熟,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孩子們很難將學業堅持下來。
2014年,侯長亮在廣西大石山區家訪路上。
三年後,柳瑩給他發來了QQ消息,説她初中畢業後,就去讀學前教育了,她想以後回來當一名老師。
她説“上天不會虧待每個努力的人”,這句話至今打動著侯長亮,
走出大山很重要,走出精神的大山更重要。讀書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讓自己脫離貧困的家鄉,而是為了讓自己的家鄉脫離貧困。這也是侯長亮一直想讓孩子們明白的道理。
聽見孩子們唱《再見》,他的眼淚刷就下來……
在尤齊村小學支教滿兩年後,侯長亮準備去深圳工作。離開之前,他給每個學生洗了七八張照片,在黑板上寫了一封信。走的那天,孩子們追著車跑了很遠,當大家唱起《離別》的時候,他的眼淚刷就下來了。那個時候,他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2015年夏天,侯長亮離開尤齊村小學前往貴州繼續支教。
在深圳工作的兩個月,他一直都不在狀態,攢了三千塊錢後,又回到了學校。看到孩子們欣喜的眼神,心裏很踏實,覺得回來的決定是正確的。
在此後的兩年裏,國家開始為這裡的孩子們提供營養餐,修路,翻新學校,新建水櫃等等。各種硬體設施有了保障,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學校門口。
他告訴央視網記者,以前這裡都沒個像樣的課桌,現在很多學校上課用上了多媒體設備。
與此同時,互聯網真正走進了偏遠山區。以前家訪,他們可能要翻好幾個山頭,現在隨時可以跟家長視頻或者打電話,也不用再爬到很高的地方打電話了。
“當時能想象到以後脫貧的日子,但是沒想到這麼快。”
學生送給侯長亮的卡片。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國家為了防止學生輟學,有“保輟控學”專門的項目,讀書都是免費的。侯長亮所在學校的學生們一學期下來只要交幾十元錢保險或一點學習資料費就可以了。他告訴央視網記者,後來在他帶的第二屆學生中,沒有一個輟學的。
在支教的這幾年裏,也經常會有愛心人士聯絡他,有想捐東西的,有想資助孩子的,還有只是想過來看看的,但他説,最缺的其實是老師。
2020年,侯長亮與孩子們在雲南向陽小學教室合影。
他告訴央視網記者,不管是什麼樣的硬體設施,都需要有老師帶著孩子們去使用,去引導。如果沒有老師,這些只能成為擺設,甚至被堆在雜物室,落滿灰塵。而捐贈的大量課外書,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有的孩子甚至會拿去擦屁股。
背80斤書本文具上山,支教路上遇見愛情
2015年8月,侯長亮離開廣西去貴州雞坡村小學支教。兩年後,學校一下子招聘了8個在編教師,接著他又去了雲南昭通,因為那裏更缺老師。
2018年3月底,侯長亮和幾位老師準備去山下中心小學簽一個協議,想著剛好趁下山就把募集到的課外書給背上山來。於是從村民家裏借來了背簍,但他低估了愛心人士的力量。他以為只有七、八本課外書,但實際上有37本,另外還有80套美術手工用品,此外還有幾套橡皮泥。
2018年,侯長亮為雲南彝良縣海子鎮向陽小學的學生們背回愛心書本和文具。
“80來斤的東西如果按我們湖南的那種挑法是不怎麼重的,我們都是用扁擔、用肩膀挑的,而在這裡用背簍背還真不習慣,尤其是捆在背簍上的那個紙箱還有點晃。”
那天下山的時候下雨了,好在回去的時候,太陽已經把路曬乾了。他們是爬著小路回學校,回去的時候,天已經黑了。
侯長亮告訴央視網記者,其實像這樣從山下背書上山有很多次了。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一整年,那時候,通往向陽小學的還是土路,2019年才通了水泥路。
這裡的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些,但好在大家都比較樂觀。學校的龍德貴老師在這裡已經代課27年了,因為工資不高,他會在週末或節假日打點豆腐賣,賺點錢維持家用,有時候侯長亮也跟他一起。
週末,龍德貴老師沿著山路去村裏賣豆腐。
一個背簍裏裝著將近70斤的豆腐,他們就這樣背著,用小喇叭喊著,邊走邊賣。現在他們也幫助當地農民在網上賣些山貨,一個是助農,一個是有一點收入維持生活。
支教的十年中,日子雖然清苦,但他卻意外收穫了愛情。
2015年,在西安讀研究生的雷宇丹從網上看到了他的故事,便聯絡他表達了想要來支教的想法。後來,因為還未完成學業,就暫時擱置了。
兩年後,侯長亮去了雲南昭通,雷宇丹又一次聯絡了他。“我覺得這幾年來,她可能也考慮了很多才有了這個決定,那時學校也正缺老師。”
2019年,侯長亮和雷宇丹老師一起為孩子們理髮。
侯長亮帶著雷宇丹走訪了學校後,雷宇丹決定留在這裡。她帶著孩子們一起畫畫、寫毛筆字、跳竹竿舞、讀繪本,還自己花錢買陶笛,教孩子們學樂器。如今,這已經是她支教的第4年了。他們從志同道合的戰友,變成了相互扶持的伴侶。
2020年,侯長亮和雷宇丹結婚了。因為疫情原因,他們最終取消了婚禮。後來雷宇丹在學校簡單佈置了一下,剛好有朋友過來,就為他們拍攝了一組婚紗照。
2020年,侯長亮與雷宇丹在支教的向陽小學簡單拍攝了婚紗照。
十年,對有的人來説很長,但對有的人來説卻很短。十年可以做很多事情,但也許很難只做一件事情。
他依然記得,十年前,父親打電話跟他説:“山區條件艱苦,你自己要考慮清楚。”
他“嗯”了一聲,就沒再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