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頑童”李金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從1G做到5G,我親身經歷了中國無線通信事業的發展軌跡,並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站在堆滿各種儀器設備、稍顯淩亂的辦公室中,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李金新,熱情洋溢地對記者説起自己熱愛的無線通信工程。

上世紀80年代末,李金新從浙江大學物理電子專業研究生畢業,趕上了中國無線通信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很多同學進了高校搞研究,我卻感覺外界更需要搞無線通信工程的人。”對於需要親自動手、爬高爬低的工作,李金新樂在其中。

李金新談到,上世紀90年代,他作為浙江省光纖技術開發公司的工程師,主持部署了多項無線通信工程,“浙江省XX監獄,我剛為他們部署好無線調度系統,第二天該系統為抓住三個逃犯發揮了關鍵作用。”他表示,自己在無線專網上的耕耘,也算是為國家通信事業發展的大廈添磚加瓦。

2004年,李金新入職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成為一名教師。“做了這麼多年的工程,自己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我想把我的通信工程實踐知識教給學生,而自己呢,邊做研究邊繼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19年,李金新主持研發超級無人機低空轉發系統,該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提供應急救援,無人機可第一時間進駐災害現場,搭建起“空中臨時基站”,為應急救援提供指揮調度通信服務。

“比如浙江沿海地區,夏季易受颱風侵擾,造成洪澇肆虐、基站破壞嚴重,深入救援時撥打電話,常遭遇到處都是盲區的困境。若有一個覆蓋面廣的超級無人機提供臨時基站服務,就會給救援帶來極大的便利,設空中臨時基站,等於為緊急救援提供一雙‘千里眼’。”談及研發初衷,李金新表示,自己有三十多年的通信工程經歷,也參與過不少應急救援項目,深感大型災害發生時因為通信中斷而給救援造成的不便。

這個應急救援“神器”重10公斤,遇到自然災害時,可第一時間進入災害正中心,在中心點上方100米處駐留,為方圓10公里區域提供通信服務,並能夠在強風環境下作業,還可以通過係留電纜連到地上的係留電源,連續工作4個小時以上,克服了傳統無人機續航時間短的問題。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3月份以來,浙江省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近20所高校的校園裏很多地方,多了個胖墩墩的像電冰箱的設備,它就是李金新主持研發的“AI小廚房”。

只要拿起手機完成支付,機器裏面的傳送帶就會像升降機一樣上移至炒飯所在的一排,炒飯自動“掉進”傳動帶,然後傳送帶繼續上升,把炒飯送進機器右上角的微波爐。不到1分鐘,炒飯做熟了,最後送到右下角的取食區,師生們就可以拿到熱乎乎的食物。儘量減少人的接觸且能夠解決吃飯問題,疫情期間,AI小廚房在復工、複學中“大顯身手”。

“因為有幾十年的通信工程、儀錶儀器的工程和研發經歷,我力求課堂一定要連著實踐,有問題意識,並能解決問題。而事實上,我基本是邊做工程、研發,邊把這些東西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有些看起來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鮮活起來了。”李金新談到。

在擔任杭電信工學院學院智慧車、電子設計競賽教練組組長期間,李金新在競賽育人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他的智慧車競賽組學生共獲各類獎項70余次,其中獲國家級獎項10余次。他還專門做了《基於“傳幫帶”競賽學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希望讓“工程+研發+育人”的融合模式受惠更多人。

2020年以專業第一名被某高校電子信息學院錄取的鄭博文同學,就是在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大學期間,鄭博文獲得了全國大學生智慧車競賽一等獎。在競賽準備階段,李金新將實驗室設在自己辦公室隔壁,鄭博文和同學們一有問題就會跑去請教。

無線充電技術在手機上是比較容易的,可智慧車是個耗電大戶,線圈位置材料、充電時間、有效距離、能量損耗率、安全性等一個個問題,讓鄭博文和同學們幾次有了放棄的念頭。可每當有這個苗頭出現時,李金新就會鼓勵他們,指導他們克服困難。一天天的實驗,一次次的失敗再重做,這個智慧車競賽項目,磨了整整兩年,當時吵吵鬧鬧喊不行的“小白”們,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一款具有無人駕駛和無線充電技術的智慧車。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親自做通信工程,到後來的研發做集群通信、融合通信、互聯互通,李金新一直走在行業前沿。“我覺得我最大的秘訣,就是癡迷技術和應用,活到老拼到老,所以有人稱我為技術頑童。”李金新説,現在最大的樂趣是,“把我幾十年在通信工程和研發上的精髓傳授給我的學生們,幫助他們在中國通信升級跨越中也做弄潮兒”。(記者 朱春燕 通訊員 程振偉 校對 婁郝)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