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成鋼:學生科研上熱搜我最開心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對我而言,32歲已經評上了教授、博導,這都算不了什麼,我最在乎的還是我培養了多少學生,我培養了多少有潛力的人才。”

説這話的,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顏成鋼教授。這兩年來,顏成鋼憑藉“互聯網視頻流的高通量計算理論與方法”項目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作為第一主持人員拿到了科技部“全媒體信息傳播理論與基礎服務技術研究”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科研上可謂“碩果纍纍”。然而,顏成鋼眼中,自己那個成立不到5年的智慧信息處理實驗室在學生人才培養上初見成效才是讓他最開心的事。

(和學生們在一起 前排左四為顏成鋼教授)

學生科研上熱搜,“我最開心”

今年8月,一條“自動上粧系統提升證件照顏值”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榜,收穫了2.2億的點擊量。

新聞上説,該系統只對人臉化粧區域進行處理,不會改變人物的輪廓,化粧前後人物身份不會發生改變,圖像的真實性會得到充分保證。同時,上粧程度與風格可根據需求進行控制,從而實現實用和美觀的平衡。

這其實是一位研二學生的科研成果,發表在一篇題為《于現實世界的身份不變人臉自動上粧網絡》的論文上。而這篇論文被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收錄。

自己研究生的學術論文成了“網紅”,完全出乎了顏成鋼的意外。“當然了,讓外界感受到學術研究與大眾現實生活也可以很貼近,起到科普作用,我當然開心了。”

在此之前,顏成鋼創立的杭電自動化學院智慧信息處理實驗室還創了該校另一個紀錄——一年之內,三名在讀研究生獲國際重要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獎。

“他們比我強,我當年在中科院讀碩士、博士時,都沒有拿過國際重要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獎。”顏成鋼笑著説,對杭電這樣的雙非大學而言,在人工智慧領域重要學術會議上與諸多學者專家競爭拿到最佳論文獎對他們更多意味著鼓舞和信心。

做科研,“最好轉化為育人資源”

顏成鋼坦言,自己在做科研、拿項目上確實很拼,“但我認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把做科研轉化為培養人才的資源。”

這些年,顏成鋼團隊屢屢拿到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成為別人眼中的“科研大戶”。

“對我來説,最重要的還是做的項目多、重要,我的學生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研究了。”

(顏成鋼在指導研究生)

顏成鋼實驗室的研究範圍包括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學、醫學影像處理、生物信息處理等方面。“我儘量讓自己的研究範圍變得寬廣,因為我從不限制自己學生的研究範圍,只要他們感興趣的,我都支持他們去搞。為了更好地指導他們,我的學習也不能止步。當然,如果我感覺自己指導他們在新的領域吃力的時候,我會為他們物色名師一起來指導。”

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顏成鋼的智慧信息處理實驗室除了博士生、研究生,也是本科生眼裏的“聖地”。因為這裡有一個SRT(HDU 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社團,主要是面對本科生。其實就是對本科生進行學術訓練,就像對待研究生一樣,而且會定期送這些本科生去清華大學、中科院等科研重鎮交流、學習。

“有人會問,實驗室培養博士生、研究生已經很辛苦了,而且大家科研項目那麼多,哪來的時間資源培養本科生呢?而且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而言,論文、項目等科研成果産出較少,我招二三十本科生進行學術訓練,價值何在?”

顏成鋼説,自己在山東大學讀本科時,得到過一位碩士生導師的學術指導,在他的實驗室裏做實驗,是這位老師指導自己使其明確了一生的研究方向,“現在自己有能力、有資源了,是時候反哺給社會了。這些本科生如果足夠優秀將來可以進入我們的實驗室深造,這樣當然好,如果去別的大學讀研或者去公司搞研發,其實也挺好,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何必分彼此?”

導師新定義:“作人梯”

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控制工程方向大三研究生孟祥松曾經是杭電本科生,在孟祥松眼裏,顏成鋼教授好比“人梯”。

據孟祥松回憶,自己在大三時認識的顏成鋼。自己對科研感興趣,於是加入了智慧信息處理實驗室的SRT社團。每天都要寫科研日誌,每週都要開會談閱讀科研文獻情況和科研進展,有時給顏成鋼發郵件問問題,往往是淩晨1—2點鐘收到回信,“動輒三五百字的問題分析,他太忙了,可是學生的問題他從不懈怠”。

信心不足的孟祥松得到顏成鋼的鼓勵指導,確定了去清華大學搞人工智慧研究的志向,並順利考上。“現在我在清華的學習,一些研究習慣還是顏老師在杭電幫我建立起來的,我現在還在受益。”孟祥松説。

(顏成鋼在實驗室)

顏成鋼實驗室學生的獲得感、幸福感總是滿滿的。因為一進入這個實驗室,就意味著擁有了去瑞士聯邦學院理工學院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悉尼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知名研究所學習交流的機會。正是因為得到了全世界領域內知名學者的指導,實驗室學生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呈現井噴之勢。他們在領域頂級國際期刊(如 IEEE TIP)以及領域頂級國際會議(如IJCAI)上發表論文40余篇,多次獲得國際會議最佳(學生)論文獎。

與世界知名研究所聯合培養的模式讓研究生們大大受益。

文中開頭提到的幾位國際重要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獲得者,都受益於“遊學”經歷。朱尊傑在杭電本科研究生學習的7年間,就有3年多時間在清華大學學習研究,還在戴瓊海院士的實驗室學習過。溫洪發在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交流研究過,呂彬彬在清華大學實驗室做過研究。

“我不管到哪去,都想著怎樣為我的研究生開拓更多的學習機會,我會央求我的同門,特別是那些學術上很活躍的人,一定要多多關照我的學生、指導他們,給他們創造更多學習研究空間。”顏成鋼説。

一位“學術咖”,何以在培養人才上如此上心?

顏成鋼説,自己讀研的中科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的所訓是“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為國分憂、為民造福,當然包括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材。“我在清華讀博士後的導師戴瓊海院士曾經跟我談過,‘大學教授,首先應該教書育人,傳道授業’。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我現在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顏成鋼認為,導師和學生絕不能異化為“老闆和打工人”的關係,“不應該是學生按老師的項目研究來做學習研究,我是按學生需求來培養學生的”。就是儘量尊重學生的學術興趣,因勢利導,而作為導師,則盡其所能,為其提供研究資源和條件,導師導師,一個是指導,再就是服務。對學生當不求回報,學生將來成長髮展了,只要回報國家社會,作為導師,一樣會很開心。”(記者 高士佳 通訊員 程振偉 楊偉婷 校對 陳延輝)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