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過武器設計、在深圳當過老闆 他退休後到新疆種水果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闞純裕):深秋的新疆喀什,風還不算凜冽,但已感受不到一絲水汽,四週都是黃土,卻有現代溫室大棚整齊排列,步入其中一座,溫潤的氣息撲面而來,黃澄澄的檸檬、紅彤彤的火龍果、散發著異香的芭樂、枝條尚荏弱的芒果……都是往日在新疆難得一見的水果,熱情的大棚主人隨手摘下幾顆邀請客人們品嘗。

大棚的主人名叫張樹傑,雖然頂著一頭花白的頭髮,但他看上去滿面紅光,説起話來中氣十足,誰也看不出他已年近古稀。從在部隊參與軍工設計,到去深圳做經銷商,再到退休後來新疆種南方水果,張樹傑靠的就是一個字——“拼”!

堅定信心在新疆種出南方果實

1970年,張樹傑在下鄉期間參軍,到國防科工委參與軍工設計,也在部隊裏完成了大學和研究生的學業,他常常自豪地對人們講:“我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研究生。學的是機械設計與製造。”他用“爬冰臥雪”這四個字來概括在軍隊裏的18年,種種辛苦和榮譽僅僅用一句話帶過。

1995年,張樹傑決定離開部隊,便辦理了停薪留職,他南下深圳開始在商界打拼,十幾年間,他做過倉庫主管,也當過知名廠家的經銷商。直到退休後,他也想找點事情填滿空閒時間:“退休了,整天去玩,我認為也沒有意義,還是做點有益的事情,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張樹傑早就對食品安全問題深惡痛絕,這一次,他決定挑戰農業領域:“如何把南方的水果種到北方去,怎樣種出綠色、高産又好吃的水果,這是一個科研難題。所以我就想嘗試一下。”

張樹傑花了半年多時間在新疆各地考察,最終選擇了和深圳市有合作的喀什地區。2017年9月,張樹傑正式簽下協議,承包了深喀農業産業示範園中的10座大棚。

在張樹傑眼中,新疆有幾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空氣、水和土地相對來説沒有污染,日照時間長、溫差大,南方的水果如果在這裡種植成功,節省了運輸成本,也提升了風味口感。可以讓當地人嘗到真真正正的南方水果。”

他清楚自己的短板,早在從台灣購買水果種苗時,便同步請來了台灣的專家進行農業技術指導。“只要向專家學,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能慢慢地成為專家。”

專家一個月只來一次,其他時間還需要張樹傑自己摸索,而怎樣在新疆種出南方水果,是台灣來的專家也沒有掌握的技術,未來還是個未知數。

張樹傑的心裏盤旋著無數個問號:什麼時候給種苗澆水?什麼溫度下澆水合適?水和土壤的鹼度、溫度、濕度、肥料的選擇,都要一遍遍試錯。初期,種苗的死亡率達到40%,張樹傑非常心疼,但他安慰自己:“這也是要交學費的。”

無數個漫漫長夜,張樹傑難以入眠,就跑到大棚裏把所有燈都打開盯著種苗,等待著任何一點微小的變化。

高科技農業帶領鄉親致富

眼睛看不出變化,張樹傑就用手機拍照,晚上拍一張,第二天早上再拍一張來對比:“看看它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還是變黃了,還是變綠了?有一點變化我就感覺它活了,和我的兒子一樣,真喜歡,好高興!”

他的付出沒有白費,兩年的辛勞過後,去年,大棚的種苗長成果樹,利潤達到8萬元。今年進入豐産期。“一棵樹可以産10—15公斤,我有400棵樹,可以賣40塊錢1公斤。”如果不是疫情阻滯銷路,張樹傑的預期收入達到70萬元,他也從向台灣專家學技術變成了農業技術專家。

真金白銀砸出的技術張樹傑並不藏著,而是積極給當地人傳授經驗:“只要在我這裡勞動的,他們都成了半個技術員。”因為他想的並不是個人的富裕,張樹傑説:“要想一個地方、一個村、一個鎮、一個縣,要真真正正地做起來産業,就應該做高附加值、高技術、高利潤,別人一畝地産5000塊,我們一畝地可以産四五萬,雖然一開始投入稍微大一點,但是只要形成了産業規模,成本慢慢就會降下來。”

目前,張樹傑的企業中有103個當地人就業,8人實現脫貧,500人參與了農業技術培訓。火龍果、芭樂、芒果、檸檬試種成功,張樹傑再接再厲,引進了香蕉、陽光玫瑰葡萄等品種,“脫貧還不夠,要讓大家一起致富!”(校對:陳延輝)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