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幹部當上“快遞員” 驅車150多公里配送農産品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村民自家精心培養的早酥梨和蘋果已經開始套袋啦。”“果蔬種植農民互助小組家的西紅柿、黃瓜、辣椒長勢喜人!”“農戶家今年自養的九斤黃大公雞已經六斤多了。”……當前正值果蔬豐收的季節,為了幫助村民們聯絡銷路,化解果蔬銷售難題,王宏偉在自己建立的微信群“消費扶貧公益群”裏忙得熱火朝天。

王宏偉是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駐甘肅省靜寧縣三合鄉段渠村的幫扶幹部,也曾是一位有著12年軍齡,參加過汶川、玉樹抗震救災和舟曲特大泥石流搶險救災的軍人。剛接到駐村任務的通知時,他的妻子遠在美國學習深造,他的兒子僅八歲,也因此只能寄宿學校。但在組織找他談話時,他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我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段渠村位於甘肅省靜寧縣三合鄉,四山環抱,境內氣候高寒乾旱,是蘭州大學第二醫院2017年開始幫扶的深度貧困村,也是這次王宏偉駐村扶貧的目的地。

“五月新綠繪山河,百萬雄師一條轍。正道何懼滄桑路,宏圖偉略將巍峨。”這是2019年5月22日王宏偉在前往段渠村駐村的路上作的一首詩,就在這一天,他成為了中國兩百多萬扶貧幹部中的一員。

王宏偉出生於河北省秦皇島市的一個農村,談及駐地的生活條件,王宏偉直言:“比我小時候家裏的條件還要落後。”段渠村距離縣城29.8公里,交通閉塞,村民出行基本依靠人力,村裏用水十分不便,全靠井水和水窖裏的存水,“有時候從井裏打出來的水裏會落上好幾隻蜘蛛。”村民平時溝通都是以當地方言為主,陌生的環境、難懂的語言、滯後的基礎設施給王宏偉幫扶工作的開展帶來不少困難。

“剛駐村那會兒,真是聽不懂這裡的方言。為了能夠跟當地老百姓交流,我第一件事就是學習當地方言,每天入戶的時候都會請當地的村幹部幫忙當翻譯。”王宏偉説,“我知道駐村條件艱苦,我也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到達段渠後,王宏偉簡單安頓好後便投入到幫扶工作當中,進村入戶開展走訪、調研。

2019年7月26日,王宏偉組織了駐村後的第一次活動“段渠村在讀大學生暑期交流座談會”,會上他向本村的大學生提出了“段渠三問”——你是段渠人嗎?你愛段渠嗎?你想段渠好嗎?以此激勵學生們自省自勵,希望他們學有所用,學成歸來為建設美好的段渠村貢獻自己的力量。

“扶貧必須要扶志,更要扶智”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心。在幫扶工作的開展中,王宏偉深深感受到村民們思維的局限性。段渠村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常常是“種一坡、收一車、打一斗、煮一鍋”,村民也習慣了春種秋收、自給自足的安逸生活,而且種植的品種僅是最初那幾種,不願意改變,等、靠、要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難就難在做村民們的思想工作。”王宏偉説。

為了使大家接受新的幫扶措施,順利開展扶貧工程,王宏偉天天往村民家裏跑做思想工作。看到一些貧困地區人民艱苦奮鬥的感人故事,就積極轉發給村民閱讀觀看,還經常把《新聞聯播》中播報的脫貧政策和其他地區的脫貧事跡講述給村民們聽,王宏偉説:“我想讓他們看一看學一學別的地方都是怎麼脫貧的。”

作為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詩詞學會會員的王宏偉,深知文字的力量,“我們不能只把眼光限制在貧困戶的身上,我還想通過回憶歷史,記錄段渠村的古往今來、村容村貌、傑出人物等,來展示段渠人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努力,來引導和鼓勵大家反思貧困、向好發展。”於是,編撰《段渠村志》的構想誕生了。2019年9月5日《段渠村志》編委會正式成立,王宏偉被聘為主編。白天入戶了解村情,晚上回到住處就著筆編寫,“目前這本書已經寫了十萬多字,我爭取在年底前完工,為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獻禮。”王宏偉説。

高學軍是段渠村高家灣社村民,家裏三個孩子都在讀大學,是因學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宏偉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得知他有殺豬的手藝,每年臘月會幫著全村殺豬,但按照當地的慣例,殺豬不收費,殺完就在豬主人家吃喝上一頓,有時候喝多了還要醉上兩天。王宏偉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便向他建議讓全村有殺豬手藝的村民組合在一起,成立殺豬隊,移風易俗,不再吃喝,有償殺豬。

根據王宏偉的建議,2019年12月5日,高學軍組織了三個人成立殺豬隊,宰殺每頭豬收費200元,僅一個臘月就殺豬50多頭,每人分得3000多元。

嘗到甜頭的村民們,開始主動找王宏偉商量未來的發展出路。在他的建議下,段渠村先後又成立了“土豬養殖農民互助小組”、“土雞養殖農民互助小組”和“果蔬種植農民互助小組”,“中藥材種植農民互助小組”也在他的動員下開始籌備了。

“好日子是實幹得來的。”王宏偉説,“扶貧必須要扶志,更要扶智,主要就是讓村民們看到新鮮事,開拓眼界,來改變村民的思想觀念,發展産業。”

“有人買,我就要負責送到他們手上。”

有了這些農産品,但還缺一個銷售渠道和途徑。“賣不出去,很多村民就直接把多出來的玉米、西紅柿等拿去喂豬喂牛了。”一説起這個,王宏偉滿是心疼。為了幫助村民創收盈利,廣開銷路,王宏偉想起網絡“帶貨”方式,提出了微商銷售的思路與方案。

經過多方調研,2019年8月16日,他在鄉村幹部的配合下成立了電商平臺,並且組織蘭大二院的職工建成了一個400人的“消費扶貧公益群”,呼籲幹部職工支持。銷路雖然打開了,但請人配送成本高,思來想去後,週末往返市區的王宏偉決定親自充當全村農産品配送的“快遞員”。

王宏偉一邊組織村幹部統計村民的産量,優先安排採購銷售,做好自産自銷工作,一邊發揮“橋梁”作用,把農産品的銷售信息發到微信群、朋友圈,利用網絡進行傳播擴散,吸引廣大網友關注並線上下單,而他又在線下逐一進行配送。“段渠土雞養殖農民互助小組正式成立了,即日起可為大家提供純糧喂養的土雞蛋,希望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王宏偉把這條消息在微信群裏一發出,便收穫了不少訂單。

為節約運費成本,王宏偉利用週末時間幫忙配送,驅車150多公里送貨到蘭州。從村裏出發時,車的後備廂、前后座塞滿了微信群裏客戶訂購的農産品。“有時候訂單多,大家上班也挺忙的,為了確保把貨送到客戶手裏,我就等他們忙完下樓取,有時候一等就是半天。”王宏偉説。

“只要能銷售出去,累一點、倒貼一點油費都沒什麼。有人買,我就要負責送到他們手上。”王宏偉的帶貨銷售積累了良好的口碑,線上帶貨訂單不斷增長。自微信建群銷售以來,不到一年的時間,王宏偉“帶貨”的交易額已經突破了5萬元。

“要跟村民們交朋友”

對於扶貧這件事,王宏偉有自己的思考:“要跟村民們交朋友,培養起信任,出於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才能和貧困戶迅速打成一片。”憑藉這一信念,王宏偉和村民日日相見,關係也親近起來。

“有人請我去他家喝茶拉家常,誰家有喜事都會請我去喝喜酒,有困難也會找我幫忙……”這些點點滴滴,都讓王宏偉感到段渠人沒有把他當外人。“我想,這就是對我駐村工作的最大回報!”王宏偉説。

翻開王宏偉的朋友圈,裏面全是關於段渠村的人、事、景,用文字、圖片、視頻記錄工作、宣傳政策、推廣産品,微信上與同事們聊得最多的也是扶貧的二三事。“現在新媒體發展迅速,扶貧幹部要學會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工作方式,整合更多的資源支持扶貧工作。”王宏偉説。在王宏偉看來,微信朋友圈曬工作,既是記錄自己的工作軌跡,也是在監督自己要多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

“他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不嫌老百姓窮,不嫌老百姓臟,誰家都去,他到我們村一年多的時間裏,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點子、新路子。”段渠村原黨支部書記高世成對王宏偉讚賞有加。

自建檔立卡工作開展至今,段渠村通過脫貧幫扶,扶了一批,富了一批,從最初的99戶貧困戶,到現在只剩下2戶4人,且全是社會保障兜底貧困戶。經過産業調整後,村民們逐步發展起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並都以合作社的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當談及下一階段的工作,王宏偉規劃明確:“國家脫貧攻堅普查工作已經完成,鄉村即將踏上振興發展的快車道,而發展鄉村旅遊應該是個重要抓手。”目前,王宏偉還在做剩餘貧困人口脫貧和已脫貧戶穩定脫貧工作,努力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力爭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厚厚的駐村筆記和朋友圈裏曬出的記錄,每一張配圖,每一行記錄,正是這一年多王宏偉在段渠村紮實扶貧工作的見證。“我很榮幸能夠參與這場意義非凡的脫貧攻堅戰,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王宏偉説。(文/康彥龍 朱玲玲 王耀輝)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