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第一書記”戴永生:留在鄉野田間 做村裏的“好後生”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康彥龍):“首先需要完成由學生到公僕的身份轉變,要在農村工作實踐中磨礪成長。”“只有村民把我們當自家人,才會講真心話,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做到精準幫扶。”……聊起扶貧工作,90後小夥戴永生有很多的感悟。

2018年6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戴永生選擇報考了陜西定向選調生並來到了延安,開始了自己的駐村幫扶工作。“我的學習之路並沒有結束,而是到了一個新課堂,遇到了一些新老師。”

延安作為革命老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地區,來這裡工作後,戴永生先後擔任了寶塔區川口鄉川口村第一書記和馮莊鄉杜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

“村裏來了個大學生”

“當知道要擔任川口村第一書記時,我腦子裏真是一片空白。”面對突如其來的的任務,戴永生心裏沒底,甚至有一絲畏懼。這是個什麼樣的村子、多少貧困戶、有什麼産業……一系列問題都在他腦海當中打上了問號。

到村裏的第一天,簡單安置之後,戴永生便和所有村幹部見了一面,去了解村裏的基本情況。當時正好趕上村裏開展經濟普查工作,他就主動要求去當普查員,用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把村裏的村民、門市、企業、重點地塊等挨個走訪摸排了一遍。

在入戶走訪的過程中,對於來自外地的戴永生而言,方言成了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難關。“為了能讓交流更順暢一些,我就一邊靠聽一邊靠猜,實在聽不懂,就讓一旁的村幹部給解釋一下,時間一長,也就可以聽得懂了。”戴永生説。

來村裏沒多長時間,戴永生的第一本走訪日誌就寫完了,可是這麼多的信息該如何處理,如何利用?剛開始他自己並沒有太多的經驗。在多方嘗試之後,他便簡單地畫了張村子的平面圖,標注了每戶的位置,備註了每戶的基本情況,把人口、土地、貧困戶、集體收入等信息梳理了一遍。

川口村是一個城郊村,戶籍人口和外來居民有3000多人,村民收入主要靠打工,集體收入主要靠“三産”。腦子裏有了村裏的宏觀信息,戴永生心裏也就踏實多了。

來村裏一段時間後,村民漸漸地談論起了“村裏來了個説普通話的大學生,是咱們村的第一書記”。在戴永生看來,這句話既充滿了村民對自己的期待,也有對自己的懷疑。

“當時我的關注點集中在了兩戶兜底戶身上,我也常去那裏,了解他們都有些啥困難,我如何去幫他們。”戴永生説。

“學生娃”成了“好書記”

60歲的曹忠亮家是村裏的兜底戶,他早年因患脈管炎致截肢,老伴精神失常,老兩口除了政府兜底政策和救濟無任何收入來源。戴永生走訪時發現,他每次去曹忠亮家,都能聽到屋裏傳來拉二胡的聲音。

聊起二胡,曹忠亮更是滔滔不絕,他説自己年輕時,最想當一名老師,教娃娃們學二胡。戴永生注意到,曹忠亮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匱乏,他更需要交流和分享。

於是戴永生想到了讓曹忠亮去做直播:“曹叔,你二胡拉那麼好,也可以拍成快手嘛,讓大家都看看。”曹忠亮笑著説:“我連智慧手機都沒用過,咋會弄那些個東西?”

戴永生發現他很想做直播,但是怕粉絲不多,直播設備又得花一筆錢,就一直在拒絕。戴永生鼓勵他説:“我來教你用快手,直播設備我來想辦法給你解決,咱們前期可以先發發視頻,積攢上一定人氣再開直播。”

就這樣,村裏向鄉政府申請了5000元,給曹忠亮購買了智慧手機、麥克風等直播設備。在村主任的協助下,直播慢慢開了起來,粉絲增長量出乎意料,短短3個月突破20萬,現在粉絲量穩定在了25萬左右。

對曹忠亮而言,一把二胡既拉來了好收入,又拉來了好心情。現在,戴永生已經不在川口村工作了,但曹忠亮還常常打電話跟他分享直播“趣事”。

路不好、停車難,一直是村民反映強烈的問題。在戴永生和村幹部的一起努力下,村裏2公里主幹道油化了,幹道兩旁裸露地塊建成了停車場;協調了70盞路燈,照亮了新農村,方便了村民夜間出行;天然氣管網鋪設完成,家家可以使用;污水管網鋪設完成,解決了全村污水處理問題……

看著村裏的變化,戴永生也從村民口中的“學生娃”變成了村裏的“好書記”。

“不能幹坐在辦公室裏想幫扶辦法”

2020年初,因工作需要,戴永生到區委辦駐馮莊鄉杜坪村駐村工作隊擔任隊員。職務有變,但責任不減,扶貧的擔子反而更重了。

“比如想種大棚缺資金,那我們就幫他辦小額貸款;疫情期間不好找工作,我們就幫他聯絡工作崗位;種植遇到技術瓶頸了,我們就幫他聯絡技術指導員。”在戴永生看來,扶貧不能幹坐在辦公室裏想幫扶辦法。來到村裏後,他經常要家家戶戶多走走,田間地頭多看看,和老百姓多聊聊,看他們有什麼具體問題。

剛來杜坪村,戴永生就在隊長的帶領下按個走訪了23戶貧困戶,看了大棚産業園區,這是杜坪村的“聚寶盆”和“搖錢樹”,就這樣,大棚便成了戴永生新的“辦公室”。作為外地人的他以村為家,吃住在村上。

杜坪村屬於貧困村,農民産業以農業為主。這些年,通過扶貧幹部努力,杜坪村陸續建成70座溫室大棚、150座大弓棚,種植果蔬,帶動全村人就業,貧困戶全覆蓋。

村民杜成銀有兩個大弓棚,一個溫室大棚,戴永生每天除了幹工作隊的日常工作,其餘時間都在大棚裏,有的時候看著學,學會了就幹。種小瓜沒趕上,趕上小瓜澆水、打藥、摘小瓜、裝小瓜到賣小瓜,前不久大棚剛剛換茬,又種上了油菜、菠菜、韭菜等各種蔬菜。通過與村民一起在大棚裏勞動,和村民增進了感情,在聊天中進一步了解了村情民情。戴永生也成了村民口裏的好後生。

“杜坪村還要在大力發展大棚産業的同時在觀光旅遊、採摘以及農耕體驗上下功夫,進一步擴大就業,保收增收。”戴永生説。加入到扶貧一線兩年多以來,戴永生最大的感悟就是工作要勤快,不能懶。

“住到村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看在眼裏。假如只是把日常工作應付了事,村民就對你沒有好印象。”戴永生説。(校對:李英卓)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