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始終堅持在扶貧前線 他的心願都與村民增收有關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今天有空嗎?到園區來看看吧!大夥都等著呢!”李雙星接到了這樣一通電話,這也是他經常聽見的邀約,“來園區看看”。

李雙星是河北省衡水市扶貧辦副主任,曾先後被評為“中國扶貧開發典型人物”“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還曾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在農民中間,他還有另外一個更好記的名字:“李扶貧”,2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在扶貧前線。

“靠産業脫貧就永遠返不了貧”

李雙星來到阜城雲農現代農業園區,成片的玫瑰在夏日的小雨裏盛開,空氣中散發著醉人的芬芳。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園區裏玫瑰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800畝,李雙星還幫助村民發展了1000畝的金銀花和金絲皇菊花。李雙星説:“阜城特色就是靠産業脫貧,靠産業脫貧的就永遠返不了貧。”他原來扶持的前三批貧困村裏,有的人家僅靠一個西瓜産業,就能有上百萬的存款。

而在阜城雲農現代農業園區,2019年,園區帶動周邊12個村子1600多農戶增收,其中貧困戶102戶人均增收近7500元;不光是增收,園區每年還能提供100多個就業崗位,務工人員人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

但“靠産業脫貧就永遠返不了貧”的道理一開始並不能被村民們所理解,讓貧困群眾親自參與到脫貧産業中去也是一個難題。過去是讓貧困戶將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但這樣的結果就是“合作社種什麼、效益如何,政府不好管、群眾融不進”。李雙星認為,只有讓貧困戶真正地參與到脫貧産業中去,他們的增收才有保障。

今年年初,衡水市實施了一種新模式:讓貧困戶用扶貧資金購買種苗,用種苗加入種植合作社,由合作社來指導貧困戶如何管理農作物;而一些沒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合作社也可以代理管理,收穫的果實也進行統一收購、加工和銷售。李雙星説:“這種模式,讓貧困戶的扶貧資金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産業。”

66歲的張佔強最近剛剛裝修完自己的家,而就在2016年,他還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張佔強以前靠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維持生計,生活困窘。2018年,在經常考察市場、尋找扶貧項目的李雙星的指導下,玫瑰、辣椒産業成了助農增收的新興産業。張家莊村依託阜城雲農現代農業園區,開始推廣辣椒、玫瑰、甜玉米等特色農産品,張佔強響應號召,試種了七畝地的甜玉米。一年下來,張佔強僅種植甜玉米的收入就達到了12600元,徹底摘掉了“窮帽子”。

和張佔強一樣,辣椒種植戶張如河對現在的生活也非常滿意,他今年種植了20畝辣椒,一畝大概收入在5000到6000元左右。“有車有房,吃得好,喝得好,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張如河説。

他的很多心願都與脫貧增收有關

村民們的日子好過了,李雙星又有了一個新的心願。

七月底,阜城雲農現代農業園區內依舊有不少玫瑰在盛放,但此刻依舊過了玫瑰花的採摘季,剩下的花只有觀賞的價值了。一直以來,玫瑰花的採摘都是靠人工完成,人工採摘耗費大量的人力。李雙星開始琢磨,如果把智慧機器人應用到玫瑰花的採摘上,那將會解放大量的勞動力。有了想法後,李雙星聯絡了科研院校,和專家進行溝通,他説:“研發智慧機器人是我今年最大的心願。”

李雙星的很多心願都與脫貧增收有關。在促進産業扶貧的同時,李雙星還在推動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

李雙星幫助衡水市著力推進就業扶貧,把就業扶貧作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通過強化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等方式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截至5月底,有就業意願的20655名貧困勞動力全部實現就業,剩餘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7042元,高於退出標準3000元,已全部達到高質量穩定脫貧標準。

李雙星説,衡水市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利用貧困村閒置校舍、廠房等資源,因地制宜建設扶貧車間,優先錄用貧困勞動力。這樣的扶貧車間全市共建造了115個,帶動貧困戶就業565人。除了扶貧車間,還開發了保潔員、護林員等各類崗位11320個。

陽光下,新修的房屋排列整齊,田裏的玫瑰和辣椒火紅。在李雙星看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是扶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文/王汝希 通訊員/張梅勝 張千)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