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社會功利性造就“神童悲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9日 16:26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最近,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首批學員回母校聚會,立即有媒體跟蹤採訪,披露了這個班上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寧鉑如今出家為僧、干政“自我封閉”、謝彥波“有心理問題”的“不幸”命運。中科大少年班再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少年班是培養人才還是摧殘人才?到底還要不要辦下去?”的討論於是在校內外激烈展開。(8月29日  國際在線 )

  其實,少年班從1978年開辦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反對者稱其是“拔苗助長”、“摧殘人才”、“根本上的失敗”。一位全國政協委員還曾提交了一份《請求停辦少年班》的提案。當然,反對者有反對者的理由,贊成的有贊成的道理。而在筆者看來,“神童悲劇”雖與少年班辦學模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絡,但絕對不是少年班本身的錯,從根本上講是社會功利所致。

  “神童”之所以被稱為“神童”,絕不是空穴來風,自有“神童”超人的地方。因而,針對其不同於一般孩子的智力特點,因人制宜地適當採取超前教育,有助於“神童”的發展。當然,少年班的學生年齡小,自製能力差,因而出現幾個“問題學生”被退學,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即使是在其它高校,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並非少年班特有的産物。

  而現實情況是,因為少年班裏都是“神童”,便不允許它出問題。因為出了少數“問題學生”,就懷疑它存在的合理性,這就是社會的功利性。可以説,現今社會的“神童”往往都被烙上了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功利痕跡,過分地拔高、放大和神化孩子,一味地追求孩子將來的“輝煌成就”。這種期望值越高,對孩子的發展就越不利,失落也就越大。從公眾對“神童出家”的一片惋惜聲中,就可看出社會普遍存在的這種功利心態。

  其實,“神童悲劇”並不能稱之為“悲劇”,它只是孩子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個體上出現的一種落伍、不適現象,與社會過度關注、追捧下的期望相佐而已。對此,中科大校長朱清時便疾呼社會不要屢屢“傷害”少年班,“干擾”少年班。這種呼聲其實就是要求社會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少年班,用平和的心態期待少年班。畢竟,少年班的教育,並非能將“人”塑造成“神”。

  無疑,在指責“神童悲劇”的背後,掩蔽着的是一種可怕的社會現象。在這種無處不在的功利氛圍下,許多的孩子被訓練成了考試的機器,被設計成了一種虛無的“坐標”,讓孩子小小年紀便承載了過多的負荷,而孩子最需要的關愛、關懷和關心卻在為這種功利一再退讓,給這些“神童”留下難以愈治的“硬傷”。如此功利之下,“神童”泯然於眾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陸志堅 )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