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4日 11:44 來源:
上海證券報消息:
“供略大於求”不會改變——
“我們用我們的錢包來説明我們對中國房地産市場的判斷。”大摩房地産基金亞太區副總裁白可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白,這句話成了幾年來各類海外基金大舉進軍國內樓市“淘金”的鮮明注腳。
外資誠然有着鼓脹的錢包和先進的技術,但獲得他們的青睞並不能代表樓市的完全健康。我們認為,一個和國內大部分購房者的購買力仍然保持相當差距的樓市,在和基金的距離走得近的同時,最好不要和普通購房者的距離越走越遠,讓真正的上帝們“霧裏看花”。
海外資本尋找投資機會
“中國正成為跨地區資本流動熱點並日益受到歡迎,2005年外資買入總金額達23億美元。”全球5大地産投行之一的仲量聯行董事郝思建透露。瑞士信貸集團DLJ董事總經理Pulley則表示,國際投資機構向來十分關注亞洲、中國市場,去年夏天以來樓市的降溫更是為海外基金帶來了更多機會。“宏觀調控後的房地産業內面臨着整合、重組,不少企業渴望尋求與國際資本的對接,我們也很願意參與來使自己的資金規模更壯實。”
海外基金進入中國還是近幾年的事情,它們市場佔有率還比較小,更多的是關注於自身盈利———資本的趨利本性暴露無疑。“中國頂尖物業長期增值的可能性、人民幣短期升值的預期和早期入市的資金優勢,是海外基金所依賴的三大法寶。當然,良好的盈利水平也讓它們的胃口越來越大。”易居中國分析師表示。
但是,海外基金的隱性危險也不容忽視:托高房價是一大問題,特別是一些謀求短線炒作的海外基金,一旦人民幣升值或樓盤增值後就很快撤資,剩下盲目跟進的中小投資者可能無法應對驟然的波動,這將危及中國樓市的穩定。
樓市回暖謹防“泡沫”
海外基金似乎看準了中國樓市會“回暖”。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佈的企業景氣指數顯示,今年一季度的房地産業景氣指數比上季度升1.9點。這已是該數字連續第二個季度上升。而剛剛過去的3月,各地也的確感受到了一股樓市的“春風”。
3月的上海樓市成交量逼近180萬平方米,比2月的82萬平方米大漲120%,從去年的應聲而落到今年的穩步抬頭,部分區域“選擇性回暖”的現象明顯。3月的中房上海綜合指數為1334點,較2月上漲1點,漲幅為0.1%%———這是中房上海指數自去年7月回落以來的首次上漲。
除了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房地産市場也在今年呈現成交放量、價格走高的熱鬧景象。今年一季度北京住宅産品的平均銷售價格為7168元/平方米,同比上漲約15%%。另據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的統計,今年第一季度構成廣州市中心城區的“老八區”共有可售商品房19191套,成交量則達10833套,均價7483元/平方米,環比上漲14%%。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市場表現並不意味着國內樓市全面回暖。3月本來就是傳統的樓市旺季,特別是和春節的2月相比,環比增幅大可以理解,加上成交主要集中在戶型不大、低價不高的普通住宅的剛性需求,樓市的結構型問題依舊存在。
海外基金在積極入市,樓市似乎又在回暖,今年的房地産市場到底會是怎樣的局面?應該説,從土地供應這一房地産市場的源頭來看,開發商鼓吹的“地荒論”並不存在;各大熱點一線城市的最新數據也表明,充足土地供應和穩定住房價格已成為當地政府的主導思路,“供略大於求”將是今年的主基調。
《2005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去年上海的施工面積達13586.96萬平方米。中房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03年、2004年、2005年上海共拍賣土地4900萬平方米,可建造房屋面積達1.2億平方米。“我們估計今年上海市場化商品房的上市量約為3500萬平方米,依然是很大的。”易居中國研究院分析師指出。
北京今年供地總量為6500公頃,大體與去年持平,住宅商品房用地指標為1600公頃;經濟適用房供地為200公頃。廣東今年將推出的開發土地總量接近4000萬平方米,從全省角度來看,土地供應絕對不存在任何緊缺問題。
可以説,全國各大重點城市的房地産市場監測情況表明,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樓市供應是充足的。廣大購房者不可偏聽開發商的一面之詞,盲目追風購房,助長部分區域的樓市泡沫。 (記者 柯鵬)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