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民日報]築起三峽的精神豐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07:47 來源:

  人民日報消息:有一條江,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代代中華兒女在這片神聖家園裏繁衍生息,這條江叫長江;有一群人,世世代代與江為鄰、與江為伴,看慣了江上的白帆,聽慣了船公的號子。

  曾經,浩浩長江水是那樣地桀驁不馴,生活在江邊的人們有樂也有苦;如今,高峽出平湖的盛景已現,三峽工程橫空出世,東方巨人翻開了治理和利用長江的新篇章,生活在江邊的人們笑了,但那笑中含淚。

  那淚是幸福的淚,也是思鄉的淚。

  為了根治長江水患,為了三峽工程順利進行,100多萬庫區兒女背起行囊,離鄉別土,走出這片熟悉的家園。從1993年到2005年底,已經有110萬多人搬離故土,異地安置。

  三峽工程關鍵是移民,難點也是移民。百萬移民這道“世界級難題”,正在中國的大地上破解。

  偉大的實踐創造偉大的精神。透過這由思鄉淚水浸透的百萬移民圖,一種與三峽工程相生相伴的偉大精神正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厚重。

  巍巍大壩,凝結着三峽建設者們的心血和汗水,更凝結着三峽庫區百萬移民及支援移民工作的全國人民的奉獻和支持。三峽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始終有一種精神在涌動着;所有的三峽建設者們,始終被一種精神鼓舞着,那就是由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捨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匯成的可歌可泣、生生不息的三峽移民精神。

  “舍小家、為國家”

  ──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

  故土難離,家業難捨,鄉情難分。在中華文化中,家鄉故園是無數人的情感寄託和歸宿;背井離鄉,曾經只是為生計所迫的無奈選擇。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三峽工程建設在即,雖然峽江的一草一木,都飽含着難以割捨的濃濃鄉情。但為了國家利益、民族大義,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出生數日的嬰兒,百萬三峽移民毅然舍小家、為國家,或就地後靠、或投親靠友、或自謀出路、或遠徙異鄉,紛紛作別故土,走出峽江。

  他們説:“果樹砍了還可以栽,房屋拆了還可以蓋,移民任務不能耽誤”;他們説:“哪方水土不養人,再創家業不就是苦點累點嗎!為三峽工程建設作貢獻,值!”

  他們忍住眼中的熱淚,放下了世間最難割捨的親情、鄉情。他們在行囊裏放進了故鄉的泥土、石頭和樹苗,心裏裝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一步一回頭。

  一切的選擇,都是因為他們心中裝着一個更大的“家”,他們的堅忍和無畏讓我們看到了庫區兒女的國家情、民族情。

  “寧可苦自己,絕不誤移民”

  ──捨己為公的奉獻精神

  心底無私,樂於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百萬移民、廣大移民幹部、安置地的鄉親們共同唱響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獻之歌。

  三峽工程移民採取“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方式,移民必須與三峽工程建設的進度相銜接,按期完成各階段的任務,否則就會出現“水攆人”的局面。要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百萬移民的安置任務,而且要做到“遷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對於遷出地、安置地的廣大幹部群眾和百萬移民來説,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淹沒的是良田熟土,待墾的是陡坡荒地;留在身後的是熟悉的家園,擺在眼前的是未知的生活。百萬三峽移民並未因為補償標準較低就拒絕搬遷,而是體諒政府的難處,積極響應政府的移民搬遷號召;百萬三峽移民不因條件差而退卻,不因困難而抱怨,不因陌生而拒絕,而是迎難而上,毅然走向搬遷之路,邁向新的生活。

  “以移民為先,以移民為重”,廣大移民幹部“寧可苦自己,絕不誤移民”。為了不誤移民,他們跋山涉水、走村串戶,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爛了多少鞋;為了不誤移民,他們吃住在移民遷建工程工地,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掉了多少肉;為了不誤移民,他們常年奔忙在外、數過家門而不入,不知道欠家人多少關愛、欠子女多少溫情;為了不誤移民,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知道有多少人積勞成疾,有的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

  三峽移民為建設三峽工程作出奉獻,安置地的群眾也為三峽移民作出了奉獻。他們用真摯的感情,來接納可親可敬的三峽移民;他們獻出了自己的果園、房屋,為三峽移民安置新家。江西老表們説:“人家大老遠來的,背井離鄉,什麼都捨棄了,都是為了國家建設,我們也奉獻一次吧。”捨己為公的奉獻精神,正是從這些平凡的百姓身上演繹出的偉大。

  “四海同心,中華同心”

  ──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

  遼寧路、寧波路、廣東大道、上海大道……因各兄弟省(區)市出資援建而得名的道路、橋梁,成了三峽庫區一道獨特的風景。各對口支援省(區)市無一例外地在對援區縣援建了希望學校、醫院、圖書館、社會福利院等一大批公益性項目。一條條大道,一幢幢高樓,不僅成為全國人民支援三峽移民工程的有力見證,也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協作精神的最好象徵。

  從三峽移民工作啟動之初,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央和國家各部委、20個省市和10個大城市就開始了對口支援三峽庫區,他們從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幫扶三峽移民,支援庫區建設,譜寫了一曲社會主義大協作的時代頌歌。

  據統計,到2005年底,對口支援共為三峽庫區引入資金245億多元。其中社會公益項目資金23億多元,經濟建設類項目資金221億多元。實施經濟合作項目近2900個,對口支援項目安置移民5000人次,安排移民勞務近2萬人次,培訓各類人才8000人次,幹部交流近500人次。

  萬涓化作河,便有了一瀉千里的豪放;江河匯成海,就有着衝破雲天的磅薄。國逢大事,四海同心!中華同心!

  “家住三峽瞿塘下,慣經風浪不知愁”

  ──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

  庫區群眾長期在艱苦險惡的環境中生活,養成了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品格。“家住三峽瞿塘下,慣經風浪不知愁”,正是這種品格的寫照。百萬移民把這種敢於闖激流跨險灘、面對困難波瀾不驚的品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每一個三峽移民,都有一部獨特的創業史。千千萬萬就地後靠的移民,開山築路、改造梯田、打造果園……一步步地改善着生存環境和生産條件,初步實現了“逐步能致富”的移民目標。16萬多外遷移民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打動了遷入地的幹部群眾。在江西,當地幹部説:“只要看到連田埂也種上玉米的地,那一定是三峽移民的土地!”

  為了建設美好的三峽、實現生活的富裕,憑着艱苦奮鬥精神,三峽移民們在短短10餘年間,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了庫區的面貌。一座座移民新城拔地而起,一個個移民新村整齊有序,庫區産業漸次發展,三峽移民那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脊梁在拼搏中挺立。

  如今,三峽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三峽移民工作尚未結束,三峽移民精神仍在豐富和發展。

  峽江風光,訴説着滄海桑田的歲月變遷;百萬移民,高奏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音。三峽的巨變向世人證明:中國人不僅建起了一座水利水電豐碑,更築起了一道偉岸的精神豐碑。三峽大移民,一部雄渾的史詩;三峽移民精神,書寫中華民族精神的壯麗詩篇。

責編:曉星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