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1日 12:54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當前我國正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了422億元,這讓農業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感到非常振奮和鼓舞。(3月10日《新華網》)
改革開放26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不僅成功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徹底告別了糧食短缺時代,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廣大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但是,同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相比,與實現全面小康的奮鬥目標相比,我國農村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村教育、衞生、科技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建設凌亂無序,臟亂差現象嚴重,整體村容村貌落後,農民素質參差不齊,農村舊習俗還普遍存在,等等。一句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全國小康也難實現。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目前各地正在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為推進新農村建設,除了中央加大了資金投入外,各地也相應地增加了投入。新農村建設既成了今年“兩會”的最大亮點,成了兩會談論的焦點和熱點,也成了各級領導幹部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當前如何保證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對推進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
一要明確資金投入的重點。儘管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新農村建設投入,但面對全國新農村建設巨大的資金需求,仍然是杯水車薪。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距較大,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比較落後,很難與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村相提並論。為此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資金安排不能“撒胡椒面”。必須把各個渠道的資金集中起來,重點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向重點領域傾斜,解決事關群眾生産生活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即一方面要從廣大農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産生活條件入手,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着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核心,支持農村教育、衞生、文化、科技發展,增強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五指聚攏才能打出有力的拳頭。只有集中使用好有限資金,才能重點解決突出問題,才能加快貧困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二要改革公共財政分配體制。由於受長期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體制影響,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層面上,我國存在着重工業和城市、輕農業和農村的傾向。在公共財政的分配體制上,重點關注城市和市民,忽視農村和農民,造成城鄉社會資源佔有差距擴大,農村公益事業長期靠農民自力更生進行建設,公共財政逐步將農村和農民邊緣化,導致農業和農村發展遠遠滯後於工業和城市,農民生産條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後於城市居民,城鄉發展差距擴大。另外,由於目前的體製造成事權、財權、責任全歸部委,導致一些地方喜歡“跑步(部)”。這既影響資金的有效使用和辦事效率,還可能滋生腐敗。因此,改革現行的公共財政分配體制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當加大地方政府的權力和責任,使地方政府在建設項目上有更大的自主權。也就是説,今後該中央政府管的事兒就讓中央政府直接投資,地方政府也別來配套,像國道、高速鐵路等等。而該地方管的把錢直接給它,讓它自主建設,中央只負責檢查、監督。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地方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職責,這也是貫徹以人為本理念,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
總之,目前我國農村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比較多。要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加快農村生産力發展,在於繁榮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化解“三農”矛盾,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目前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大關,總體上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對農業支持的條件。新階段不能再走剝奪農民、犧牲農業、忽視農村的路子,必須擺脫城鄉分割、重工輕農的發展模式,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公共財政的安排,必須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讓億萬農民充分分享城市化和經濟增長成果的基本理念,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真正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到廣大的農村,解決政府公共財政長期缺位問題。 (作者: 劉純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