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7日 09:46 來源:
| |
CCTV.com消息:3月7日上午10時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主題為"積極建言獻策、共繪'十一五'藍圖"。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吳敬璉、林毅夫、趙忠賢、邱曉華、魯志強出席並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發佈會要聞:
發佈會實錄(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
全國政協委員吳敬璉、林毅夫、趙忠賢、邱曉華、魯志強將出席發佈會,並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2006-03-06 18:15:45)
| |
全國政協委員吳敬璉 |
[中國網]:
[吳敬璉簡歷]
|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寶鋼經濟學講習教授,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吳敬璉是經濟體制比較研究學科的開拓者、最早提出並倡導市場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引進傳播了眾多對中國經濟理論和改革實踐有益的現代經濟理論和國際經驗。
其不同時期的理論主張和政策建議,如建設法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建立現代公司制度、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從源頭上反腐敗、積極構建社會保障體系等,對於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有很大的益處,在理論和實踐中均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2004年1月開始,參加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十一五”規劃專題研究,任組長;7月,在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上作《注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謹防出現片面追求重型化的傾向》的發言;12月,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報送《關於十一五規劃必須突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的建議》;2005年3月,在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做《“十一五”時期必須認真解決工業化道路和增長模式問題》的發言;11月,率隊就“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發展”問題進行調研。
[林毅夫簡歷]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無黨派人士。200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是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從研究我國農業問題入手,走上經濟學研究之路。關於中國農業問題,林毅夫始終堅持推行市場取向的改革。
在總結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後,他提出了要素稟賦結構和企業再生能力為出發點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假説,在國際經濟學界享有盛譽。2004年,參加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關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專題調研;2005年7月,在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上作《發展戰略調整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言。2005年9月,參加全國政協舉辦的二十一世紀論壇2005年會,作《經濟發展戰略與公平和效率》發言。
[邱曉華簡歷]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常務副局長,高級統計師,經濟學博士,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農業部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宏觀經濟和綜合統計,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先後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了有關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研究文章400多篇,著有《中國經濟熱點追蹤》、《改革十年宏觀調控分析》等專集,多次參加了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文件的起草工作。
多次參加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召開的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2005年9月,參加全國政協舉辦的二十一世紀論壇2005年會,作《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協調發展》發言。
[趙忠賢簡歷]
全國政協委員,超導物理學家。中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學部諮詢評議委員會主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長期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從自身的研究體會中曾對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發表過一些見解。他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發言時認為,特定的國情和需求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要依靠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2005年7月,在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上作《關於基礎研究的幾個建議》發言。
| |
攝影師們拍攝精彩瞬間 |
[魯志強簡歷]
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主要從事産業經濟、區域發展戰略等領域的研究工作。著有《人口問題與戰略》、《面對政策之劍》等著作,主持和參與《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國核電發展政策研究》等課題。
2005年7月,在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上作《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放開發、促進環渤海區域經濟起飛》發言,並參加就此問題的相關調研;參加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就中部崛起問題進行調研;2005年月,參加了全國政協舉辦的二十一世紀論壇2005年會議。
[中國網]:
會場上響起了悠揚的音樂,各媒體記者已陸續就座,等待新聞發佈會開始。(2006-03-07 09:34:35)
[中國網]:
攝影、攝像記者紛紛將鏡頭對準在主席台東側的網絡直播臺,中國網工作人員已經開始了緊張忙碌的工作。(2006-03-07 09:35:31)
[中國網]:記者招待會10點準時開始,攝影、攝像記者紛紛搶佔有利位置,爭取最佳拍攝角度。(2006-03-07 09:36:02)
[中國網]:
工作人員提醒會議期間場內保持安靜,所有記者關閉手機、呼機,或調至振動狀態。
(2006-03-07 09:37:28)
[主持人]: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們,上午好!記者招待會現在開始。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關係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長遠發展和宏偉目標的實現。去年以來,全國政協各專門委員會和許多委員圍繞編制“十一五”規劃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2006-03-07 09:46:49)
[主持人]:
在此基礎上,全國政協先後召開了專題協商會和第十一次常委會,開展專題協商,積極建言獻策,形成了一批重要意見和建議,有的被吸納到“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2006-03-07 09:59:02)
[主持人]:
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召開以來,廣大政協委員又進一步圍繞政府工作報告和制訂實施好“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進行了深入的討論。(2006-03-07 09:59:21)
[主持人]:
今天,我們邀請了五位全國政協委員就制訂和實施好“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的有關問題,回答記者的提問。(2006-03-07 10:01:21)
[主持人]:
現在,請允許我介紹請來的五位嘉賓。第一位是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先生。第二位是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先生。第三位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趙忠賢先生。第四位是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常務副局長邱曉華先生。最後一位是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魯志強先生。下面請記者提問。(2006-03-07 10:01:54)
[經濟日報記者]:
請問吳敬璉委員,您曾經以全國政協“十一五”規劃《綱要》專題調研組組長的身份參加過關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的調研,請您談談這次調研取得的主要成果?(2006-03-07 10:04:37)
[吳敬璉]: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在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對制訂十一個五年規劃做準備的時候,也就是2003年冬天,就組建了自己的“十一五”規劃調研組,跟有關部門同時進行調研工作。調研組有15位委員參加,經濟委員會主任劉仲黎先生也參加了調研組的工作。調研組一直工作到2005年初寫出我們的研究報告。(2006-03-07 10:05:19)
[吳敬璉]:
在2004年7月,我們形成了一些初步意見以後,政協常委會召開了專門的會議進行了專題討論。這個專題討論不但有許多政協委員、政協常委參加,而且邀請了社會上的專家參加討論。經過熱烈、深入的討論,專題調研組起草了我們的研究報告。研究報告又經過多次反復討論,在2004年底定稿,2005年提交給中共中央和國務院。(2006-03-07 10:05:52)
[吳敬璉]:
這個研究報告已經公開發表了,標題是《關於“十一五”規劃必須突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建議》,它圍繞着一個中心思想是要使“十一五”規劃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轉變促成經濟效益的提高,促成經濟穩定、持續、較快的發展。就我自己參加調研的體會來説,在這次調研中,我們充分發揮了政協的優勢,用簡單的話説就是人才薈萃,地位超脫。(2006-03-07 10:07:06)
[吳敬璉]:
所謂人才薈萃來自各個方面,有來自學界、政府部門、企業界和社會的各個方面。所以他們各自的背景不同,所熟悉的方面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意見。但是不同的意見經過研究、討論,可能形成一個更加切合實際、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可行的建議。這對政府制定規劃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2006-03-07 10:12:09)
[吳敬璉]:
另一方面,我們不是站在哪一個行業、哪一個部門的立場上説話,所以它形成的意見可能比較更好地照顧到各方面的看法、各方面的利益、各方面的訴求。(2006-03-07 10:12:42)
[吳敬璉]:
我舉一個例子説明:關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個問題,在過去的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提出來已經很久很久了。60年代就提出了。對我們國家來説,自從改革開放,這個始終擺在我們經濟工作的議題上,特別是在九五計劃中,九五計劃明確規定要實現兩個根本轉變,一個就是增長方式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另外一個根本轉變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這是九五計劃規定。但是雖然有這麼多的議論,而且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一直沒有能夠轉過來。為什麼沒有能夠轉過來?(2006-03-07 10:13:10)
[吳敬璉]:
關於為什麼要求轉變,但是轉變不過來,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的從認識上解釋,有的從具體工作背景來解釋。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雖然有所感覺,但是沒有很清楚的認識,這就是體制上的障礙。國家的“九五”計劃裏説體制轉變是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體制為什麼起這樣的作用?包括像我這樣的經濟學家在當時認識不是那麼清晰、不是那麼具體,這次我們大有進步。(2006-03-07 10:15:14)
[吳敬璉]:
我還記得很清楚,在2004年7月份政協常委會的專題討論會上,來自各方面的委員們非常熱烈地討論了體制性障礙的問題。增長方式為什麼轉變不過來,體制性障礙在什麼地方呢?(2006-03-07 10:16:42)
[吳敬璉]:
來自不同方面的委員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比如來自理論界、企業界的委員,他們從市場經濟的一般性原理和過去黨和政府對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種各樣論述中,對照我們的現實,提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2006-03-07 10:22:27)
[吳敬璉]:
它的表現是政府、官員仍然掌握着很重要的資源的配置權力。比如土地配置權力基本掌握在政府手裏,而不是由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另一方面,價格作為市場配置資源最重要的工具、最重要的手段,又是因為行政定價扭曲了,比如各種要素的價格、資源的價格都定得過低,使得企業在選擇生産決策時也發生了扭曲。(2006-03-07 10:22:58)
[吳敬璉]:
有很多委員過去在政府裏擔任領導工作,他們講了他們的切身體會,從道理上應該轉變,但是他們受到兩個壓力:第一個壓力是政績的壓力,有的委員説得很生動,增長率不到80%、90%,人代會做報告下不了臺。另一個是財政收入的壓力。現在的財政稅收主要是來自生産型的增值稅,而生産型增值稅和産值之間是直接聯絡的。(2006-03-07 10:24:13)
[吳敬璉]:
所以,不管道理上認識需要怎麼轉變,但是在兩個壓力下還是向着速度走,不惜用自己手裏掌握的資源去支持高速度。所以增長方式就難以轉變過來。(2006-03-07 10:25:17)
[吳敬璉]:
經過這些調查研究,轉變的體制性障礙在什麼地方就非常清楚了,有四條:第一,各級政府仍然保持着過大的資源配置權力。第二,政績。GDP的增長率變成首要的考慮。第三,財政收入。要求産值的最大增長。第四,要素價格、資源價格扭曲。(2006-03-07 10:25:51)
[吳敬璉]:
這樣我們要實現增長方式轉變,所需要在體制上作出的改革、改進就非常明確了,也具有非常好的針對性。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政協能夠發揮很好的集思廣益的作用,在政府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上能夠發揮我們的作用。謝謝。(2006-03-07 10:26:42)
[中央電視臺記者]:
請問林毅夫委員,中央在“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我們國家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您就農村問題有多年的研究,請問我國在現階段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在什麼地方?和過去的“三農”政策又有什麼樣的關係?謝謝!(2006-03-07 10:27:04)
[林毅夫]: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是過去“三農”政策的延續,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已經達到了需要解決城鄉收入、生活各方面差距的新發展階段的需要。(2006-03-07 10:27:38)
[林毅夫]: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一直非常重視。改革前強調發展生産,解決溫飽問題,改革後從實際情況出發,一方面強調重視生産,同時也強調增加農民的收入。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出臺了五個“一號文件”,以及2003、2004年的“一號文件”,反映的都是這個精神。(2006-03-07 10:28:22)
[林毅夫]:
“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既包含了過去“三農”政策所強調的發展生産、提高農民收入的內容,也就是要生産發展、生活寬裕的目標,同時也包含了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2006-03-07 10:28:45)
[林毅夫]:
我們已經達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即要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這樣才能保證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也只有這樣,才會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2006-03-07 10:30:56)
[台灣中天電視臺記者]:
中國一直是農業大國,我想了解在這個階段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相較於過去的“三農”政策突出點在哪?過去這幾年政府一直在試圖免除農業稅,在農村教育上一些免費的政策陸續出臺,但問題是會不會給農村造成財政拮據的狀況,使農業問題越來越嚴重?(2006-03-07 10:31:33)
[林毅夫]:
非常感謝,我剛剛已經解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容比過去的“三農”政策有所擴大,你提到的現在減免農業稅,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你的含義是不是會增加農民的負擔,造成農村建設的倒退?我的看法是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講得非常清楚,要增加對農村、農業、農民“三農”政策的投入。去年中央政府對農村、農民、農業總共投入是2975億人民幣,今年要增加420億人民幣,增加到3395億人民幣。(2006-03-07 10:35:29)
[林毅夫]: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也提到要下大決心轉變政府在公共基礎設施投入上的方向,增加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我想新農村建設的村容整潔等目標,如果有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就能達到。要增加農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要轉移農村勞動力。當前生産過剩問題比較突出,如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可以啟動農村市場,解決當前生産力過剩的問題,給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2006-03-07 10:36:49)
[林毅夫]:
我再補充一點,減免農業稅以後,政府每年要增加對農村的投入是1300億人民幣,解決農村教育和鄉鎮政府運行的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政府大的財力支持下,我相信能夠達到這個目標。(2006-03-07 10:38:00)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請問趙忠賢委員,最近中央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在“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也強調,要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請問您,我國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應該重點注意哪些問題,您有沒有一些好的建議?(2006-03-07 10:38:32)
[趙忠賢]:
在科技界的委員和其他政協委員裏,對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問題,在多次會議上都是大家議論的熱點。其中不同的會上所關注的問題有所不同,有投入問題,基礎教育問題、資源分配問題和學風問題等等。這次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策定下來,委員們都非常振奮。(2006-03-07 10:39:33)
[趙忠賢]:
從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一直到我們國家實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現在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一脈相承的,它與中國在社會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目標是相符合的。(2006-03-07 10:45:43)
[趙忠賢]:
需要注意的問題,中國走自主創新之路有幾點,我個人看應該有一定特殊性。第一點,中國必須符合中國的背景和需求。因為中國是個大國,經濟發展很快,但整體還處於發展之中。第二,雖然中國資源不少,但按照人口平均,在國際上低於平均水平。另外我們建設小康社會,是要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所以用佔世界7%的耕地面積,支持佔世界22%的人口規模,這都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特殊情況。另外還有些特殊問題,包括中國文化歷史的背景,在走創新的過程中應該給予注意。(2006-03-07 10:46:12)
[趙忠賢]: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特別提到一點,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家常常將科技如何和經濟結合問題,通過以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會很好得到解決。這也就是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國際上也是這樣。(2006-03-07 10:47:21)
[趙忠賢]:
雖然中國現在的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相對比較弱,但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而且也有好的典型。通過産學研三結合,和其他配套政策的落實,我想企業作為自主創新主體是可以實現的,而且有助於産業化和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2006-03-07 10:48:28)
[趙忠賢]:
最後,我提幾點建議。第一個建議,重中之重是營造創新的良好環境。環境有助於創新思想的出現和創新人才的成長,要求環境是寬鬆的、學術是民主的,另外支持是相對穩定的。也就是説要鼓勵成功,也要允許失敗。第二個建議,要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我們的投入雖然從總量上每年都在提高,但是跟國際上發達國家比較起來,總的投入還是比較少的。(2006-03-07 10:48:56)
[趙忠賢]:
今年按溫總理的報告投入增長要超過19%,即使按照這個數字,資源也需要提高效率,也就是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提到的要整合有效的資源。因此在資源分配各個方面要保證更好地提高效率。(2006-03-07 10:52:53)
[趙忠賢]:
第三個建議,在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方面,我們要培育一個好的學風,形成一個良好的學術傳統,這才有助於人才的成長和人才的脫穎而出。但是前面這幾條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要通過機制和體制的創新來保證。我對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非常有信心的,我相信這個目標一定能在十五年中實現。(2006-03-07 10:53:31)
[彭博新聞社記者]:
我的問題是關於政府的財政赤字。自從2005年以來,政府已經有兩年在這方面的目標都低於預期,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地方政府在2004、2005財年中,預算的差額也達到了1000億元人民幣。我想問,為什麼地方政府會出現沒有錢的問題,以及這樣的財政差額局面會不會在“十一五”規劃實施過程中延續?“十一五”期間,政府要上什麼新項目?謝謝!(2006-03-07 10:53:59)
[邱曉華]:
感謝新聞界的朋友。這次第一次以政協委員的身份與新聞界的朋友交談,對我來説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好久不説話,希望我能説好話。你提出的是財政赤字問題。這兩年我們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適當減少了長期國債的發行量,適當控制了財政赤字的數額,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就像這次財政部給“兩會”提供的材料裏所説,去年我們的財政赤字剩下2080億元,比預期要小。你剛才説的地方的數字是不對的。(2006-03-07 10:57:50)
[邱曉華]:
在地方去年的財政收入中,據我所知有970多億元順差,而不是赤字。按照我們的預算法,地方財政是不允許赤字的,只有中央財政才允許有赤字。所以現在所説的赤字都是主要指中央財政的赤字,而不是指地方。(2006-03-07 10:59:33)
[邱曉華]: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擺脫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之後,我們從2004年開始,實行了穩健的財政政策,應當説是符合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成效也是明顯的。(2006-03-07 11:00:15)
[陜西華商報記者]:
房價漲幅過快在全國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在“十一五”規劃中都有哪些具體措施抑制房價的過快增長?(2006-03-07 11:00:33)
[吳敬璉]:
最近我沒有研究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具體説房價哪個地區高了或者是低了,我很難説出來。邱曉華局長對實際的情況比我了解多,我只能講一個機制性的問題。説房價高了或者低了,要進行具體分析。很難説全國一概而論是高是低。因為房屋的價格由供求兩方面決定,房屋有兩種性質的需求,一種是消費的需求,另外一種是投資的需求,最終是要由消費需求支撐。(2006-03-07 11:01:13)
[吳敬璉]:
但是它在短時期內可能因為投資上的需求,而使房價發生波動。因此,為了保持經濟穩定和人民基本的住房需求得到保證,確實需要保持房價的穩定。具體地説,就是要使這兩種需求能夠有所協調,不至於因為投資需求引起房價的過度波動。另外在住房制度上,除了買房還有租房,各種方式要有好的搭配。這樣能夠使兩種需求互相促進,而不至於一種需求干擾了另外一種需求的滿足。(2006-03-07 11:03:36)
[邱曉華]:
其實這個問題昨天下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已經做了回答,我完全贊同他的觀點。大家可以看看今天的報紙,他的觀點很明確。(2006-03-07 11:04:17)
[中國日報社記者]:
請問魯志強先生,“十一五”規劃中關於區域發展談到環渤海經濟圈和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請問政協在這方面起到了什麼作用?政府推進這件事情當然好,但一個區域經濟圈的形成最終要靠市場的力量,按照您的理解,在這件事情上政府和市場各自應起什麼作用? (2006-03-07 11:04:55)
[魯志強]:
這是政協一直關注的問題,也是直接促成中央決策的一個工作。全國政協和政協委員,很早就注意到中國不僅存在東西發展差距的問題,還存在南北發展差距的問題。但是,第一次提出通過加快濱海新區的發展,促進環渤海區域發展這個命題,是在去年三次會議上由天津56名委員聯名提出的。這個提案雖然顯得還比較粗糙,但是它第一次提出環渤海發展應該從哪破題這個命題。(2006-03-07 11:06:23)
[魯志強]:
這個命題很快受到了全國政協的關注,接着在會後由全國政協的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了兩次調研,都是由陳邦柱主任帶隊的。這兩次調研形成了一個研究報告,就是《關於進一步加強濱海新區的發展,促進環渤海區域發展的建議》。(2006-03-07 11:10:24)
[魯志強]:
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了溫家寶總理的批示,批示的原意是規劃和建設好天津濱海新區,不僅對天津的長遠發展,而且對振興環渤海經濟區域發展有重大作用。後面還有一句話:政協的報告請發改委在制訂經濟社會“十一五”和長遠規劃時統籌研究。(2006-03-07 11:13:30)
[魯志強]:
這個批示實際上已經把天津濱海地區的發展納入了“十一五”考慮的視野。為了準備去年政協向“十一五”提出正式的建議,由全國政協和天津市政協一起在天津組織了一次加快環渤海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發展的論壇。(2006-03-07 11:14:12)
[魯志強]:
在這次論壇上,全國政協的許多常委和委員,也包括有關部門的一些官員參加了討論。這次會議由王忠禹常務副主席帶隊,鄭萬通秘書長負責,這次會議為後來的建議直接奠定了基礎。(2006-03-07 11:14:58)
[魯志強]:
關於你提的第二個問題,在天津濱海新區發展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如果簡單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是非常明確的,但關鍵是如何發揮好政府在這裡的作用。因為從深圳、浦東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經濟的發展不是靠政府撥款扶植起來的。(2006-03-07 11:15:20)
[魯志強]:
如果説政府在環渤海這一問題上的作用,可能有四方面。第一就是規劃,確定濱海地區和環渤海將來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它們的作用,這一點現在已經做到了,而且已經發生了作用。(2006-03-07 11:16:59)
[魯志強]:
第二就是要提供一些方便、提供一些政策,打破環渤海地區發展中間的障礙。比如大家都知道,在環渤海地區,天津和北京這兩個城市的經濟總量超過了上海,但是它們對周圍地區的帶動作用,以及這兩個大城市互相促進的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很多專家認為,環渤海地區沒有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京津這兩個城市沒有很好的協調起來。(2006-03-07 11:17:21)
[魯志強]:
第三就是要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比如環渤海地區實際由三大塊組成:大連、山東、京津冀。這三塊發展有軟體上的原因,也有硬體上的原因,這都需要中央政府創造條件。比如在環境、項目審批和京津的快速通道等方面要給予關照。(2006-03-07 11:18:01)
[魯志強]:
最後一項就是要給予政策上的特殊優惠,如成立渤海銀行,再比如天津周圍有大量的荒地和鹽鹼地,在土地政策上能不能適當給予一些關照等等。(2006-03-07 11:19:01)
[北京青年報記者]:
請問邱曉華委員,去年全國政協多次召開了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會,經濟界的很多委員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今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您認為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的走勢怎樣?前一陣子您提出宏觀經濟中有一個不利的因素就是産能過剩問題,比如汽車,我國現在20多個地方把汽車作為支柱産業,您覺得汽車産能過剩背後是否有地方政府政績工程的因素?(2006-03-07 11:19:21)
[邱曉華]:
你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去年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確實不定期地組織我們對中國經濟的運行情況做了分析和研究。全國政協一項重要的職責就是民主監督、參政議政,那麼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和研究,是政協委員,特別是經濟界委員的一項職責。實踐證明,政協委員參與這項工作對政府科學宏觀調控,準確把握經濟運行的態勢,對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6-03-07 11:20:16)
[邱曉華]:
有關去年的經濟,溫家寶總理已經做了全面總結,各界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2005年,中國經濟在全球作為一個“優等生”的成績,為世界所肯定。在“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中國經濟能否繼續以一個“優等生”的成績展現在世界面前,現在各方面都在關心、都在研究。(2006-03-07 11:23:18)
[邱曉華]:
我想我們一定能繼續以“優等生”的成績展現在世界面前。我國這些年來採取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科學發展的理念,和構建和諧社會這樣一些戰略的思想,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2006-03-07 11:25:15)
[邱曉華]:
溫家寶總理在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重申了在2006年我們要實施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概括起來就是“一個統攬”,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一個保持”,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也就是在新的一年裏,我們將繼續實施“雙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在工作重點上強調“四個着力”,就是要着力加快改革開放,着力自主創新,着力調整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着力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2006-03-07 11:25:41)
[邱曉華]: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要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這一政策前幾年已經證明是非常正確的,是行之有效的,在2006年必將有利於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第二是整個世界經濟繼續保持着好的發展勢頭,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們還是有利的。儘管眼下高石油價格、禽流感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存在着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加上一些主要經濟體自身還存在一些內在的結構問題,這會給世界經濟帶來一些不利影響。(2006-03-07 11:27:17)
[邱曉華]:
但從目前各方面的判斷看,今年整個世界經濟將繼續處於一個溫和增長的勢頭。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預測的那樣,今年整個世界經濟增長還有可能繼續維持去年4.3%這一比較溫和又是比較快的增長。世界貿易的增長率也會在去年7%水平上有所加快,能夠達到7.4%。由此可見,我們今年面對的外部環境總體上還是有利的。(2006-03-07 11:30:02)
[邱曉華]:
第三,我們自身經濟成長中的一些基本因素還是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從供給來看,這些年雖然出現了煤電油緊張的矛盾,但是經過宏觀調控,及這些年的努力工作,煤電運緊張的矛盾已經有所緩解,糧食生産連續兩年豐收,已經為我們經濟穩健發展創造了一個更加寬鬆的環境。(2006-03-07 11:30:55)
[邱曉華]:
按照我們目前的供給能力和要素狀況,繼續支撐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基礎還是很穩健的。從需求來看,這些年我們經濟的快速增長得益於投資、出口、消費三方面的需求全面增長。(2006-03-07 11:33:33)
[邱曉華]:
新的一年裏,三大需求仍將保持穩健的增長。與此同時,隨着“十一五”規劃的實施,一些新的增長點又在形成。無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是強調加快自主創新、結構調整以及繼續推進改革開放,都會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所以,2006年中國經濟仍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地增長。(2006-03-07 11:33:55)
[上海證券報記者]:
5日下午,溫家寶總理下團時,我當時忍不住向溫家寶喊了一聲,今年的股市能夠讓股民賺錢嗎?溫總理肯定不會回答這樣的問題,我想請在座的委員、經濟學家幫助分析一下,中國的股市作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為什麼老是與國民經濟的發展不相協調?這個晴雨表怎麼了?大多數股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享受到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所帶來的實惠?(2006-03-07 11:35:36)
[吳敬璉]:
在這個問題上恐怕三個經濟學家有五種意見。我曾經長時期對中國股市進行過研究,2001年我出了一本書──《十年風雲話股市》,把上世紀90年代初期到本世紀2001年所有的文章匯集在一起。中國的股市為什麼出現這樣異常的狀態,我提出了系統的意見。從那以後,我沒有再對股市進行研究,但是我的觀點沒有變,2001年這本書裏所講的觀點我認為是符合實際的。如果讓我回答,我只好做一個廣告來代替,請大家去看這本書,説得是不是有道理,我們再繼續討論。(2006-03-07 11:36:31)
[主持人]:
記者招待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2006-03-07 11:38:33)
[中國網]:
中國網現場直播到此結束,謝謝關注!
(2006-03-07 11:38:59)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