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9日 13:58 來源:
CCTV.com綜合消息,中央氣象臺18日18時發佈的最新颱風緊急警報説,預計今年第5號颱風“海棠”中心以每小時15至2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將於19日凌晨到下午再次在福建沿海登陸。
“海棠”首先在我國台灣登陸,造成160架次班機取消,全臺停班停課,宜蘭東澳有17人受傷,台灣大部將有大暴雨,部分地區有特大暴雨;福建受強颱風海棠外圍影響最大風力達14級,颱風逼近,福建部分機場關閉、高速公路停運,福建安全轉移受颱風威脅人員53.9萬人。福建嚴陣以待、做好抗擊強颱風“海棠”的各項準備工作。而浙江為備戰颱風“海棠”已安全轉移逾32萬人,溫州13萬名群眾平安大轉移,萬餘船隻已進港避風。民政部啟動四級響應,緊急部署應對颱風救災工作:及時啟動救災應急預案、及時轉移受颱風威脅的群眾,確保群眾的生命安全、加強轉移災民的安置工作,確保災民的基本生活、認真做好災情的值班和實時報送工作。浙江把“不死人,少傷人”作為了防臺工作的首要目標。
颱風來襲,由於其“範圍大、強度強,影響範圍廣,破壞力強,加之19日正值天文大潮期,此次颱風登陸將使東南沿海出現風暴潮”,着實給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影響,顯示出了夏季時的災難性氣候特徵。颱風來襲,不僅是一種災難,也是一種禁令,它逼迫我們把大部分的社會工作都停下來,特別是旅行社的工作不能再開展了,從政府到群眾都要一心一意作好防範、抗擊和搶險救災等工作;它也是一種社會警示,災難的來臨總能暴露出社會的一些積累的問題、弊端乃至危機,特別是在環保方面一些生態危機已經很明顯,此次為防颱風、禦海嘯,我國新型海防林體系建設全面啟動,但我國沿海防護林總體狀況不樂觀,70%基幹林帶不達標,問題多多。颱風來襲,更是一種急迫啟示,啟示的核心是我國城市應當迅速積極建立城市公共安全日常管理體系和應急處置機制,特別是後者。而從國家來説,目前中國國家應急預案框架體系已初步建立,這也是應急體系建設應首要完成的。
我們看到為應對此次颱風的來襲,從國家民政部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都已經花費了充分的時間來做好應急和防範工作,加緊落實責任使責任到位,力爭把危害降到最低。然而,人類遇到的從來不止一次災難,而且許多時候災難來襲頻繁,許多時候人類都缺乏科學預見性,所以我們在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突發危害時應當建立起預見、應急、防範和治理的長效機制。建立城市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立起相關預案體系和機制體系,加快“三制一案”建設,建立、健全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加強相關機構建設,加強專項應急指揮部建設和整合工作,做到“起點高,積極完全鋪開”。“應急”,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一個常用詞彙。如今,從國家到社會各階層,都把“應急”提升到了一個科學的社會認識和社會意識的高度。應急,也已經不再是一種普普通通的含義,自從各種災難性事件爆發以來,應急已經升級為一種社會科學概念和法律概念,而且在社會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應急體系的建設過程中,自然需要切實解決許多實質性的問題,關乎國家人民的大局利益、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涉及國家、集體與個人、各級政府部門、部門與部門之間等等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國民的應急素質和相關意識更應該在此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有效提升。
我們沒有忘記,就在這21世紀的頭幾年裏,各種突發事件給人類造成的危害。2001年的美國“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事件,2005年食品領域的“蘇丹紅事件”等,還有就是目前對我們影響比較大的倫敦恐怖爆炸案,人們就特別想到即將於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北京的城市安全。安全,這個字眼我們今天更應該將它和“應急”挂鉤起來,特別重視起“應急”的法律意義和社會意義。
颱風來襲,也終有消失退去的時候,對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和破壞我們將盡力彌補;但災難到來,我們應該更加深化對應急意識和知識體系的科學認識,增加我們抗拒災害的本領和勇氣,加快國家和城市各級應急體系的建設,注重各地區的體系平衡、合理協調,讓各種災難給我們人類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廣仔一─中國人要爭氣!)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