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形成三條産業鏈
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按産業上中下游基本可分為:上游是導航與衛星製造、芯片、OEM板卡、模塊、天線等;中游是終端集成、系統集成;下游是銷售、運營、服務。目前,國內企業主要集中於貿易環節,佔下游份額的七成,主要是代理銷售國外的高精度接收機産品、模塊、OEM板,而在運營和服務領域所佔份額很小。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諮詢中心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北斗一代終端社會持有量為10萬餘套,參與北斗終端研發或銷售的企業數量為50~60家,年産值為3億~4億元左右;而GPS導航終端2011年的總銷售量突破4500萬台,産值接近700億元,參與企業超過6800家。
北斗的獨特優勢在某些方面甚至優於GPS。業內人士介紹,北斗除在定位、導航功能方面不弱於GPS外,其授時功能主要應用於金融、電力以及通信等領域,北斗授時精度能達到10納秒的級別,其特有通信功能有望成為無線移動通信的重要補充,對資源調度、安全監控和防災抗災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市場人士表示,作為科技含量極高、人力資本密集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北斗導航衛星産業化的市場空間極富想象力。
有券商研報指出,北斗將最終成為與GPS相抗衡的衛星導航系統,挖掘北斗導航衛星産業的投資機會,可遵循兩條投資思路:首先是相關衛星導航系統設備製造商;其次是隨着産業升級改造,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的衛星導航系統服務商。
海富通基金投資經理楊帆表示,借鑒全球衛星導航産業的發展軌跡,未來的應用將沿着國防、特定行業和大眾三個層次展開。國防應用會率先展開,但是大眾應用將來會是主戰場。短期來看,面對國防應用需求的公司會率先反應。
賽迪顧問消費電子産業研究中心衛星導航事業部總經理王平表示,目前中國衛星導航市場規模是1000億,2015年將達到2000億,2020年將會是4000億,北斗的逐步完善將成為産業發展最核心的推動力。
據分析,北斗的發展將形成基礎産品(包括導航天線、終端芯片、板卡、導航地圖等)、導航終端産品和運營服務三大條産業鏈,影響國防、漁業、交通、通信、電力等各大領域。國騰電子、海格通信、中海達、四創電子、中國衛星、高德、四維圖新等上市公司,以及東方聯星、南方測繪等非上市公司均會因此受益。
激發物聯網産業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長期以來,國內民用地理位置信息服務市場主要由GPS壟斷,打開定位,通過人人網、大眾點評網、微信等社交網站簽到,搜尋附近的餐廳、銀行、酒店,評價美食,尋找朋友……這些基於GPS的位置服務已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然而,儘管國內目前可以免費使用GPS,但其不能保證永遠不收費。
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斗星通”)董事長周儒欣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他們已經研製出了兼容支持北斗、GPS、格洛納斯和伽利略四大衛星導航系統的芯片。“我們從2006年開始探索,這樣一種兼容互操作更能撬動衛星導航産業,從而激發物聯網産業。”
從2002年起,北斗星通就開始着力研發北斗海洋漁業安全生産信息保障系統(又稱“船聯網”),先後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進行研發。
2006年9月,北斗星通與農業部南海漁政漁港管理局簽訂第一個合同,為在南海作業的首批700條船安裝設備,到目前為止已有約3萬條船安裝了相關設備。周儒欣介紹:“比如説在我們這兒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漁船在什麼地方,漁民們使用北斗通信往來。”
2012年8月,北斗星通與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共同啟動了“北京市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工程”項目,即在密雲地質災害多發區建設32個監測點,應用於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和沉降等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警示範。
未來,北斗星通還將繼續開發車聯網等廣泛應用北斗導航系統的新産品。
多年專注衛星導航産業的華力創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對2013年的市場前景也充滿信心。該公司不僅將為北京市1.2萬輛出租車加裝北斗導航設備,其提供的北斗導航手持設備也將在2013年4月開幕的第九屆中國 (北京) 國際園林博覽會中大展身手。
此外,中國已全面啟動北斗芯片和終端的研製工作,並啟動北斗行業應用示範項目,包括交通運輸部的“重點運輸過程監控管理服務示範系統工程”、中國氣象局的“大氣海洋和空間監測預警示範應用”等。
由於導航系統對國防和民用産業的重要性,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促進北斗的應用,在此背景下,北斗導航産業將迎來大規模發展。
根據科技部近日印發的《導航與位置服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顯示,“十二五”末,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要形成1000億元以上的規模,初步建立5個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培育30家創新型企業。
這意味着國家對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相關扶持政策的進一步落實。
可以預見,隨着北斗系統的試運行,原有GPS産業鏈上各環節企業的介入,一場激烈的競爭將在下游研發和應用領域展開,未來大規模的應用也即將到來。